为何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
2016-05-04马维康
马维康
[摘 要]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原因何在?从话语体系角度来说,首先,西方媒体主导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形象塑造,他们对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负面话语体系;其次,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使用的话语体系不能与国际接轨,得不到外国受众的认同;最后,解释中国发展模式需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体系不能准确客观地阐释中国现状。因此,我们应发展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推动话语体系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强化“受众思维”;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话语体系;西方媒体;国际化;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53 — 02
“话语权”这一概念的直接来源,出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一词。“话语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一方面它以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硬实力”要素为基础,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操纵性、基于合法性的权力,通过传媒和文化进行传播,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和信任。话语权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拥有巨大的延续惯性。“国际话语权”是“话语权”的衍生概念,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权力关系,通过话语表达和影响力等因素体现出来。
“话语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话语所承载的内涵,如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二是话语的表达形式,如词汇、逻辑结构、语用、语境等。话语体系是“国际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①话语体系对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
正文
当今中国为何缺乏国际话语权?从话语体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外因、内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外因来说,当前西方媒体掌握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导权,他们构建出一套完善的负面话语体系,阻碍了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从内因来说,中国的国际传播效果欠佳。一方面,中国宣传式、官方化的话语体系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无法转化为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和现状需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进行解读,中国当前套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象,难免“驴唇不对马嘴”。
一、外因:西方媒体使用的负面话语体系阻碍了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构建,绝大部分是由西方媒体完成的。“最新的调查显示,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②以“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主义”为核心,西方媒体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负面话语体系和报道框架,并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在“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将西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意识形态要素包装为“普世价值”,把中国妖魔化为“专制、暴政、侵犯人权”的国家。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宣扬“文明间的差异加剧分裂和冲突”③,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核心国家大规模文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④。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西方国家炮制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新的话语体系。“中国威胁论”是判断中国的崛起将破坏现存国际格局和秩序,增加冲突和战争;“中国崩溃论”认为“北京共识”不过是昙花一现,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社会即将崩溃,并拖累全球发展;“中国责任论”则指责中国到处“搭便车”,只会坐享发展成果,要求中国在各类国际问题上承担超出自身实力的相关义务。
针对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西方媒体持双重标准,加以放大、曲解。发生在纽约和巴黎的袭击被定义为反人类、反文明的“恐怖主义活动”,而同样性质的“昆明暴恐事件”则被解读为对中国政府压迫少数民族政策的反抗。此外,对于国内的分裂势力,西方媒体义正言辞,高调批判;而在中国的“藏独”、“疆独”问题上,他们指责中国政府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是“残酷无情的民族独裁主义者”。
西方国家对中国媒体同样有一整套话语体系。他们在这些媒体名称前添加“国有的”、“官方的”、“政府控制的”等修饰词,在西方“媒体中立”的语境下,这些中国媒体的报道也自然成为主观的、不真实的。他们在报道中国官员和新闻发言人时,经常使用情绪化动词和副词,如“怒斥”、“大谈”、“鼓吹”等,于字里行间起到对中国传播隐性否定的作用。
二、内因:中国国际传播所用话语体系既不能与国际接轨、又缺乏中国特色,国际传播效果欠佳
中国当前缺失国际话语权的困境,除了西方媒体打压的外因,更需要重视的是中国国际传播效果欠佳这一内因。究其原因,中国国际传播使用的话语体系,一方面不能国际化,缺乏“受众思维”,容易造成减值解读;另一方面缺乏中国特色,不能对中国的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阐释。
(一)中国的话语体系国际化程度低,得不到外国受众的认同
中国当前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最大的两个缺点,一是内外不分,二是未能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过渡。中西方思维习惯、表达方式迥乎不同,中国国际传播的语言、技巧、方式如果不能与国际接轨,就会造成外国受众对我国的误读和误解,严重阻碍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许多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仍采用传统宣传的做法,用理论性、综述性、意识形态化、教条化的话语体系对外传播,很难得到外国受众的认同。例如,由德国导演乌里克·弗兰克2006年执导拍摄的纪录片《赢家输家》,记录了中国兖矿集团的四百名工人将德国鲁尔区的一座焦炭厂拆运回国的过程。纪录片中,中方负责人与德方代表在拆迁前举行联合会议,商讨工程计划。中国代表高声宣读了行动指示,“精心组织,科学计划,群策群力,多快好省,协作配合……”。在场的德国人一脸茫然、面面相觑,即使翻译进行了详细解说,他们也不能理解中国企业的行动意图。他们需要的是中方详细的工程计划和资金预算,而非这类空话套话。
中国的政治性话语,具有“骈俪化”的特点,行文简短、句式整齐,一般“重章复唱”,词语的意义差异微妙,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国现阶段的许多理论成果和宣传文章,其核心解释都有“排比化”的倾向。对中国民众而言,这种话语体系文字优美、内容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但在外国受众看来,这种表述不知所云,缺乏实质性内容,没有说服力。因此,要研究对外传播艺术,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①
(二)中国未能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西方话语不能解释中国模式
中国话语权与综合国力不相匹配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不能对自身的发展成就做出合理解释,不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自然得不到国际话语权。而中国解释不能服众的一大原因在于,中国使用西方话语体系解释自己,缺乏中国特色,自然显得穿凿附会。
中国经济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总量位居全球次席,这种现代化成就自然会引来各国的关注,他们希望弄清中国发展模式的前因后果,找出借鉴意义。但是,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抛弃了传统话语体系,许多有价值的概念和表达方式都弃之不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西方话语成为主导话语。“结果是,我们即使批判西方的‘中国威胁论,也往往是采用西方的概念、数据、话语和逻辑体系,往往陷入人家的话语和逻辑圈套之中。我们在采用大量西方话语之后,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陷入了一种尴尬局面。”②
西方话语体系不能充分解释中国,中国又缺乏建立在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之上的话语,这是缺失国际话语权的根源所在。“就好像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西方看着‘苹果来认识‘橘子,‘橘子本身没有话语。”③没有中国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用中国的话语来解释中国的发展情况,那自然要靠西方媒体用西方话语体系进行解读。中国近年来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如“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但这些说法缺乏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理论支撑,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具体论证时,仍旧使用西方的概念和论证方式,最终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死胡同”。
三、从话语体系角度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言献策
要从话语体系层面提升国际话语权,自然要查缺补漏,就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首先,中国应发展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中国需加大投入,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更新传媒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向西方关于中国的负面话语体系发出挑战。其次,中国应推动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国际化,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要将对内和对外传播区分开来,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换,摒弃过去的空话套话,用务实、生动的话语体系介绍中国。要“入乡随俗”,为受众解码提供方便,采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和阐述模式。最后,要立足中国国情,弘扬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有坚定的“话语自信”,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准确合理的解释框架。“只有在深入探索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科学地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确保话语体系符合中国实际、引领时代发展。”④
〔参 考 文 献〕
〔1〕〔美〕斯德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5).
〔2〕〔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
〔3〕王眉.把中国模式解释好——郑永年谈中国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1,(01).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