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

2016-05-04杨兰

理论观察 2016年4期
关键词:修身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兰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重视通过大众化发挥文化在社会生产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核心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众化。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共同使命感召下赋予爱国崭新的时代意义。加强职业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通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社会成员具备诚信、友善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修身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15 — 02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范式,需要经过大众化的转变,成为接地气的实践范式,指导日常生活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核心本质是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众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修身活动。这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渠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将文化与政治、社会等并列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力量的社会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反应从属于上层建筑,但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与科技、生产方式等可见范畴不同,文化要发挥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必须经由大众化而被普遍大众所接受和运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作为观念层次上的文化,还是作为制度层次上的文化,都非常有必要实现大众化。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民主、科学的理论品格,其生命力和科学性、人民性的根本保证,就是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相契合,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实践,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的理论范式,也必须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生活化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质是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使核心价值观从理论体系变成信仰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决定了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传统修身文化相结合,是实现其大众化的可靠途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中国人最理想的人生境界与必胜追求。也是中国古代修身的基本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①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修身的价值准则和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中有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和谐、社会幸福、格物致知的必然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维度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社会”的生活实践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构成的宏观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四维应当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理解问题、把握世界、处于社会中的活生生的、公认的精神原则和价值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可能途径

(一)广泛推动“梦叙事”,以“中国梦”处理好大写的“我”与小写的“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与爱家、爱人是一体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个人梦与中国梦也是一体的。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个便利条件,即通过各种新鲜活泼接地气的“梦叙事”,沟通个人梦与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上灌输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

一是要加强传统家庭文化教育。爱国之爱,缘于中国人对“家和万事兴”、“家国一体”的情思与依恋。家是爱的生长和延伸。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和需要,爱从受从心从夊,受即接受,夊即脚,即行走,表示付出,心的接受与付出就是爱。儒家用“仁”来表达对人之爱,是一种摒弃私欲的爱。在传统家庭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爱为“孝”,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兄弟姊妹之间的爱为“悌”。“慈”、“孝”、“ 悌”浓缩了家庭成员对爱的需要和表达。家庭则为这种需要和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平台,家庭可以保证成员间的爱最大程度上与功利绝缘;成员间心的付出与接受保证了家庭亲情的生长、维持和巩固,使家庭成员在情感和道德情操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获得幸福感。

二是从家庭教育出发,向整个社会所有人传递一种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即国家与个人同呼吸共命运,个人的梦想实现寄托在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础上。国家是社会大写的“人”幸福的寄托和归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价值原则调节“大我”与“小我”。在爱国的问题上,小写的“我”与大写的“我”并不矛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使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让每个人都均等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小写的“我”与大写的“我”必然融合无碍。

(二)以培育成熟的职业观念推动敬业的大众化。

一是建立以培育“职业人”为目标的宣传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人精神家园。在当代社会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使“职业人”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精神指导和做人准则,宽以待人,宽以待己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同时培养对人的同理心,弥合人们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财富差距以及社会矛盾的时候出现的精神焦虑、苦闷、烦躁、悲哀,得到安定、平静、慰藉,使人的精神生活有意义、有追求,心灵世界获得舒适、愉悦,使职业领域真正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建立职业人美好精神家园。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建立深刻的职业契约精神。将契约精神融入“职业人”的日常生活和一般观念之中。契约精神与社会和谐、稳定、幸福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诚信”,就是与中国社会人文特质与历史传统相契合的中国特色的契约精神。将契约精神融入“职业人”的日常生活和一般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修炼深厚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推动诚信友善的大众化。

健全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如果说经济是城市之形,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那么文化就是社会之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保持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继承、发展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应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授和反馈活动,使传统文化精华在新生代市民心灵中植根。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回归与渗透。

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大题”“小做”,将其细化、生活化。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各个地方在坚持从积极的层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凝练自己地方特色的“价值观”,使其与城市精神、地方文化、行业文化、职业文化相结合,使其成为各行各业的文化信仰与道德底线,成为终身的行为准则,有效洁净社会风气,遏制许多社会乱象的衍生,造就风清气正、和谐安定的社会。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

〔4〕〔7〕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07).

〔5〕〔美〕阿里夫·德里达.后社会主义——反思“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苑洁.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8.

〔6〕沈宝祥.略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N〕.学习时报,2007-10-19,(03).

〔7〕韩振峰.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8,(03).

〔8〕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61.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修身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