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响应博弈分析
2016-05-04孔祥西程钧谟张金山
孔祥西, 程钧谟, 张金山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12)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响应博弈分析
孔祥西, 程钧谟, 张金山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12)
摘要:针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博弈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合作响应的概念,通过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响应博弈模型,分别对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两种状态下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到了供应链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采取主动、被动响应策略的条件以及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并通过算例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 知识共享; 合作博弈; 响应策略; 均衡解
21世纪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点与点的竞争,而是链与链的竞争[1].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中,相继出现了快速响应策略、有效客户响应策略.它们从不同角度推动了供应链管理向更加集成化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及客户满意度.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共享已成为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问题,陈建新等分析比较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Stackelberg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2];冯长利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路径[3];张庭发等通过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静态和动态Stackelberg博弈的比较,分析了其均衡解和利益分配问题[4].
响应是一系统受到激励作用时的输出,主要应用在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快速响应”概念首先应用到了服装产业[5].快速响应就是一种反馈与响应合作性协调过程,是企业“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向客户提供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和高质量的产品”,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企业生产的灵活性”[6].作为一种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快速响应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响应时间与响应速度、终端客户满意度、供应链组织业务过程以及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上.目前,有关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响应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万艳春实证研究了供应链资本对供应商响应的影响,他认为供应商响应是供应商对采购企业需求变化的有效回应,反映了供应商向采购企业转移有形或无形资源的程度和效率情况[7].卢启程、于干千认为企业对客户的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和客户的知识共享机制[8].
本文在快速响应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合作响应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中,通过将企业知识共享行为的进一步细化,深入探讨在业务合作过程中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博弈行为.
1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所谓知识共享合作响应,就是在供应链企业一方发出知识共享合作的意向之后,供应链企业另一方所做出的反应.参照Bob Lowson对快速响应的定义,本文将知识共享合作响应进一步界定为:企业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与合作方相互共享合适的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知识资源,增强企业自身的能力.供应链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合作响应的积极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益.本文进一步将合作响应划分为“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参照以前学者表述,本文认为,主动响应是指供应链一方企业在对待另一方企业的知识共享合作意向时积极地回应,主动与另一方企业建立知识共享的合作联系.被动响应则是指在一方企业发出寻求知识共享合作的意向之后,供应链另一方企业响应其合作意向,并与其进行知识共享,但不主动与其进行知识共享上的合作联系.一般地,当企业间知识共享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上升的效益时,进行知识共享的一方或双方会选择主动响应,表明企业倾向于建立一种长期的、更紧密的知识共享合作伙伴关系.在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过程中企业采取主动响应策略,意味着企业不但积极响应对方企业的现实知识共享需求,也积极响应对方企业的潜在知识共享需求,如主动向对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改造升级、积极打造知识共享平台、维护和拓展共享渠道等.如果企业间知识共享不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进行知识共享的一方或双方将选择不响应.其他情况下则会选择被动响应.被动响应是一种维持型的知识共享合作方式,表明企业更倾向于维持现状.
快速响应作为合作响应的一种响应方式,与主动响应、被动响应有所不同,快速响应的基本特点是客户提出要求→以最快速度去满足要求.快速响应也要求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来预测客户的未来需求以便对客户需求能更快地做出反应.可见,快速响应具有一定的主动响应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具有被动响应的特点.知识共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随着知识共享的持续进行,知识的提供方和接收方的角色也在不断转换,因此,单纯的被动响应不能够体现知识共享的互动特点,只有双方企业更多地主动参与共享,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因此,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比快速响应更能准确反映供应链企业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
为了方便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只考虑供应链中供应商A和制造商B进行知识共享的情形.为便于研究,不妨给出以下假设:
假设1供应链企业都是有限理性的,即供应商A和制造商B都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不同策略效果的事后判断能力,但没有事前预见或预测能力.
假设2供应商A和制造商B建立供应链知识共享合作关系,其知识共享所获利益的分配率分别为λ和(1-λ),这里0<λ<1;
假设3Tc1和 Tc2分别为供应商A和制造商B的知识共享成本,且Tc1,Tc2>0,Tc=Tc1+Tc2;
假设4供应商A 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为 α(0<α<1),选择不共享的概率为(1-α);制造商B 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为 β(0<β<1),选择不共享的概率为(1-β).
企业一方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愈大,则表示该企业希望与对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合作欲望愈大.因此,也把α、β称作是供应商A和制造商B的知识共享合作欲望系数.
为保证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开展,总会有一方先向对方发出知识共享合作的意向,否则将是(不共享,不共享)的局面.因此,假定制造商B为合作意向的发出者,属于主动响应.供应商A的合作响应分为主动响应和被动响应.结合前面的假设,进一步做以下假设:
假设5设供应商A的知识共享响应成本为Tr1,制造商B的知识共享响应成本为Tr2,且Tr=Tr1+Tr2;
假设6设供应商A在选择与对方知识共享的前提下,主动响应的概率为γ=P{主动响应/共享},被动响应的概率为1-γ=P{被动响应/共享};在选择不共享的前提下,其不响应的概率是1;
假设7用V′表示供应商A选择知识共享后主动响应时两企业的总收益,用V″表示供应商A选择知识共享后被动响应时两企业的总收益.不失一般性地,设V′>V″.
根据上述假设,当V′-Tc-Tr≤0或V″-Tc-Tr2≤0时,表明供应商A与制造商B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无利可图,因而不会发生共享行为.为保证研究的可行性,设(1)V′-Tc-Tr>0,即:供应商A选择知识共享后主动响应时两企业知识共享所获总收益大于双方知识共享成本与响应成本之和;(2)V″-Tc-Tr2>0,即:供应商A选择知识共享后被动响应时两企业知识共享所获总收益大于双方知识共享成本与制造商B的知识共享响应成本之和.
2基于合作响应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博弈分析
基于上述假设,得到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表1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
制造商B寻求共享不寻求共享供应商A共享不共享主动响应(V'-Tc-Tr)λ,(V'-Tc-Tr)(1-λ)-(Tc1+Tr1),0被动响应(V″-Tc-Tr2)λ,(V″-Tc-Tr2)(1-λ)-Tc1,0不响应0,-Tc20,0
从图1可以得出,供应商 A 选择知识共享下主动响应的期望收益 UA11为
UA11=β(V′-Tc-Tr)λ+(1-β)(-Tc1-Tr1)
供应商 A 选择知识共享下被动响应的期望收益 UA12为
UA12=β(V″-Tc-Tr2)λ+(1-β)(-Tc1)
(1-β)(Tc1+Tr1)]+ (1-γ)[β(V″-
Tc-Tr2)λ+(1-β)(-Tc1)]
(1-β)(Tc1+Tr1)]+ α(1-γ)[β(V″-
Tc-Tr2)λ+(1-β)(-Tc1)]
(1-γ)(V″-Tc-Tr2)(1-λ)]+
(1-α)(-Tc2)
(1-γ)(V″-Tc-Tr2)(1-λ)]-β(1-α)Tc2
2.1供应商A选择与制造商B知识共享合作的条件分析
λβ[γ(V′-Tc-Tr)+
(1-γ)(V″-Tc-Tr2)]>
(1-β)[Tc1+γTr1]
(1)
由于V′-Tc-Tr>0,V″-Tc-Tr2>0,故
γ(V′-Tc-Tr)+(1-γ)(V″-Tc-Tr2)>0
将不等式(1)变换为
(2)
可见,只有当供应商A通过知识共享所获利益的分配比率λ满足式(2)时,供应商A才会与制造商B进行知识共享合作;否则,供应商A不会选择知识共享合作.
进一步地,由供应商A选择知识共享后主动响应的期望收益UA11>0,可以得出
由供应商A在被动响应时的期望收益UA12>0,可得
(3)
令
(4)
(5)
令
(6)
2.2制造商B选择与供应商A进行知识共享合作的条件分析
αβ[γ(V′-Tc-Tr)(1-λ)+
(1-γ)(V″-Tc-Tr2)(1-λ)]-
β(1-α)Tc2>0
整理得
1-λ>
(7)
因此,当制造商B通过知识共享所获利益的分配比率(1-λ)满足式(7)时,制造商B才会选择与供应商A继续进行知识共享合作.此时,制造商B选择按分配比率(1-λ)获得收益的条件下与供应商A共享知识的策略可获得最大效益.
2.3均衡求解
依据式(7),求得制造商B选择与供应商A继续进行知识共享合作时,λ的限制条件
(8)
令
(9)
根据式(2)、(3)、(6)和(7),可以得到供应商A与制造商B分别选择{共享知识并主动响应,共享知识}、{共享知识并被动响应,共享知识}策略时的子博弈纳什均衡解见表2.
3算例分析
对以上博弈分析结果引入算例进行验证.假设有供应商A和制造商B,已知Tc1=20,Tc2=30,
表2子博弈纳什均衡解汇总表
序号λ的取值范围A、B采取的策略解1λ-<λ<λ-{共享知识并主动响应,共享知识}解2λ-<λ<λ-{共享知识并被动响应,共享知识}
4结束语
本文构造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合作响应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商A与制造商B进行知识共享及主动、被动响应的条件.供应链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知识共享需求及获利情况,选择有利的知识共享响应策略.算例分析验证了子博弈纳什均衡解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Dulmin R,Mininno V. Supplier Selection Using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id Method[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177-187.
[2]陈建新,谢磊,土建东. 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8):142-145.
[3] 冯长利,周剑,兰鹰. 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J]. 情报学报,2012,31(3):138-144.
[4] 张庭发,张玉明. 基于博弈论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知识共享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1,17:184-186.
[5]Marshall Fisher, Ananth Raman. Reducing the Cost of Demand Uncertainty Through Accurate Response to Early Sales [J]. Fishar and Raman, 1992, 1: 87-99.
[6]许国兵,杨绪红. 快速响应——供应链满足客户需求之道[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 万艳春. 供应链资本对供应商响应影响的实证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34(2):79-83.
[8] 卢启程,于干千. 客户知识管理及其对客户响应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J]. 经济问题探索,2007(9):161-166.
(编辑:刘宝江)
Gam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enterprises in supply chain based on cooperation response
KONG Xiang-xi, CHENG Jun-mo, ZHANG Jin-shan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12, China)
Abstract:For the game problem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response was introduced. Through building the cooperation response game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the knowledge sharing game among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itiative response and passive response. Finally, the conditions which enterprise takes initiative response strategy or passive response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two solutions of sub-game Nash equilibrium were found out. And through the exampl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nclusion is proved.
Key words:supply chain enterprise; knowledge sharing; cooperative game; response strategy; nash equilibrium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97(2016)04-0044-05
作者简介:孔祥西, 男,kongxiangxikxx@163.com; 通信作者: 程钧谟,男,cjm@sdut.edu.cn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63001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1GM006)
收稿日期:20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