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服务当地
2016-05-03黄洋
黄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地方性;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27-02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列为“十三五”期间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启动了“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编报工作,中央财政将投入百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
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都面临着几个核心的理论问题,即:何谓“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国家巨额投入的绩效产出应该用哪些标志性的指标来衡量?笔者以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是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引导试点学校的“地方性”特征。
一、国家引导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高校一定是地方高校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以后,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梳理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应该引导哪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二是什么样的本科高校才能叫作应用型(或应用技术类型)的,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促进转型与转变,四是长期坚持应用型办学的本科高校和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已经走上应用型办学道路的本科高校是否还需要转型。就第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应该引导哪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来说,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一是新建本科高校,包括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二是新建本科高校和部分老高校,包括1999年前后建立的本科高校以及部分历史悠久的高校;三是除了研究型大学之外的所有本科高校;四是除了部委属高校之外的地方本科高校。经过讨论与改进,到2015年,国家关于“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提法逐渐演变成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鼓励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只是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且是“有意愿的”,既可以是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高校,但是必须是“有意愿”向应用型转变的,没有意愿的不勉强。第二,这些高校需要“具备条件”,也就是应有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或者是确有把握能够转变成为应用型的,即尊重高校的资源条件禀赋。为明确这个条件,大多数文件中都明确界定国家引导向应用型转变的是“地方”的本科高校(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不包括部委属普通本科高校。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限制部委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第三,是向应用型“转变”而不仅是“转型”,即包括原来没有建设应用型实践与规划的本科高校,可以在定位上转向应用型并在实践上落实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念;也包括已经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在实践层面上通过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提升应用性,深化应用的属性,提升办学水平上的应用程度。
为达到“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目标,国家遴选出来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本科高校,一定要是“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勇于探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即早就定位为应用型并且已经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高校,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建设,率先向着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迈进,才能够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示范校。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区域应聚焦地方
何谓“地方高校”?常见的说法就是由地方管理的高校,是与中央部委管理的部委属高校相对的概念,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造成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常年来“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高校在确定服务区域时泛化了“地方”的内涵,没有认真思考学校的所在、所生、所长。因而“立足××省(市),服务××区域,辐射全国”成为最常见的服务区域定位表达式。而服务学校所在城市,已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教育普及化成为可能和必须。
从1999年高等教育法生效以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投资主体来看,我国的地方公办本科高校已经明确划分为省属本科高校、市属本科高校,许多县区级政府也参与投资举办了普通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资源正在快速地向地市级行政区扩展。1998年,我国仅有40.5%的地级市拥有普通本科高校,到2015年11月,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6.3%。随着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建设的推进,拥有普通本科高校的地级市比例将越来越大。但是,在招生全国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大形势下,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成为外地学生成才的加工厂和外地产业发展的人才供应器,学校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度有所下降。
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深刻领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指导思想的精髓,眼睛向下看,服务区域聚焦到学校所在的城市,融入城市的创新体系,学科专业主动对接所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入区域对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使学校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主体和依靠力量,唯有如此,学校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成为新兴的教育与创新中心
美国专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认为:与精英教育培养政府和学术专业精英、大众化教育培养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相比,在功能上,普及化高等教育要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德国与北欧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响应了这样的诉求而出现并发展壮大,成为城市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与原动力的。江苏和浙江等沿海省市已经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十三五”期间,江苏的本科生招生计划数将超过参加高考的学生数,接受本科教育成为人们的最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十三五”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国的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城市,这些城市及其产业需要大量的应用人才和应用科技的支撑,在家乡城市读书与就业将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诉求。
在国家启动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工程之际,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教授就率先提出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概念,认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眼睛向下,研究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等需求,提高学校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度,实现学校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发展,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的主体与新的核心动力。这个前瞻性的理论为地方本科高校踏上向应用型转变道路以后如何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建设成为所在城市新兴的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合作与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