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中职教师政策梳理与思考
2016-05-03王萍
王 萍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二十年中职教师政策梳理与思考
王 萍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自1995年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和规范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05年后,针对中职教师从加强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兼职教师管理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但目前仍存在入职门槛偏低,中职教师资格与聘任政策、薪酬与奖励等相对滞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笔者通过对二十年来我国中职教师政策的梳理,提出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政策
根据2015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共有11200余所中职学校,1341所高职院校。从学校数量来看,中职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等职业教育是全球公认的普遍的职业教育形式,其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直接输送合格的技术型劳动者。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国家关于中职教师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与分析,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对国家二十年来中职教师政策的梳理
纵观1995~2015年有关中职教师政策主要为:教师资格、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职业道德规范、学历提升、专业标准、培养培训、教师补充等,政策内容涉及中职教师数量、素质、结构、专业化四个方面,这也非常契合“十二五”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提出的“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要求。
(一)整体构建,定期规划中职教师队伍建设
从1997年开始,国家开始定期制定出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从2001年开始,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同步进行。从目前已经发布的四个规划性中职教师建设意见的指导思想看,这二十年来都提出要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强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等。所不同的是,“十一五”教师建设的意见着重对师德、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等三方面提出要求;“十二五”教师建设意见则在前一个意见的基础上,对教师专业化、“双师型”教师、专兼结合等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从工作目标看,近二十年来国家都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培养培训体系、教师管理制度等四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但对中等职业教师总量、教师学历水平合格率的标准逐步递增;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数量比从10%提高到30%;在对教师专业操作技能要求方面,从过去只强调技能提升,到强调具有职业资格比例,再到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求,越来越科学和系统。“十一五”教师建设意见重点是要50%以上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持有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十二五”教师建设的意见则重点要求50%以上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近二十年来国家也在不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更加科学完善。从着重通过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入手,全国基地已逐步扩大到100个;培训方式从强调重点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到强调教师企业实践,到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等。
从四个规划性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看,时间的跨度、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等,都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有机联系起来,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分周期整体有序推进,体现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中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其中中等职业教师资格也被确定。2000年,教育部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明确组织实施中职教师资格考试的责任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随后,各地根据教育部的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各地的实施细则。至此,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得到确立(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按照学历层次不同主要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大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又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两个类别,即任课(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主要从学历、身体状况、汉语水平、毕业生对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四个方面做出要求。相比较而言,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比较细致一些。此标准执行到现今。
表1 我国职业教师入职资格要求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资格获取方式,主要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2013年,教育部制定出台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进一步明确资格考试的具体程序,规范了中职教师资格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特点更加突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3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要求等三方面进行明确。基本内容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能力三个维度,十五个领域出发,提出六十条具体要求,对中职教师专业要求进一步细化,同时指出,专业标准是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基本依据,是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是中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1]
(三)构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一是提高学历层次。教师的学历体现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中职教师学历水平偏低。从多年的教育改革规划中,我们看到对中职教师学历情况都提出非常具体的要求,国家采取了专项政策,鼓励中职教师提升学历水平。根据教育事业统计,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从1997年的31%增长到89.29%。国家在加快在职教师学历达标的情况下,加大对在职中职教师高学历培养。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研读硕士学位进行单列计划,单独招生,每年培养近1000名中职教师,此项工作一直延续至今,在此期间培养了近15000名具有硕士学位的中职教师。同时,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学位教育教学,国务院学位办专门制定下发其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根据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硕士人数,从2000年专任教师硕士学历占比0.44%,提高到6.13%。
二是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近二十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加大中职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并将此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2003年起,教育部与中德在数控技术应用等六个专业领域联合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合作项目,重点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水平。2006年,国家开始系统的、分层次的、分周期的进行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力度。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规范和保障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落实,制定下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具体落实上加以规范。2006年至2015年,教育部共培训了近60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200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开始实施职业学院教学名师推选工作,同年9月表彰首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
2011年国家专门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要求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培训体系。在下发的意见中明确了完善培养培训制度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措施、主要内容。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以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产业文化素养;三是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支持学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四是加强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
由于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加大对在职中职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教育部加强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培养指导。2001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2007年,国家对重点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等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2011年6月,教育部开始实施中职教师培养计划,为广西等三个自治区培养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师范生。[2]2013年6月,教育部开始加强对职业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和针对性,制定职教师资本科层次的培养标准和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加快培养培训基地建设。2000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全国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在全国逐步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职教师资基地网络,促进职教教师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机制。[3]教育部印发文件,进一步明确培养基地的重要性,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等。2002年底,确立了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两所职业院校第一批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已经建立93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8个全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
(四)强调师德建设
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建设。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是至今以来规范中职教师职业态度和行为的标尺。此后,国家将中职教师师德建设纳入到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中,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国家开始从整体上构建师德建设,注重师德建设的长效性。2013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将师德作为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师德考核奖惩等。在2013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中,首先提出要以师德为先。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明确界定了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办法。包含中职在内的师德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
(五)强调教师企业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中职教师实践能力和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国家采取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一措施。一是2006年教育部建立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对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与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与组织管理、相关工作要求都做出较为明确的要求。[4]为进一步督促、规范和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2013年,制定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二是2010年开始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依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情况,结合企业情况,设置相关标准,从一批名优企业中,评定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目前,已审定中国铝业公司等十家企业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三是启动中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项目,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提高青年教师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六)紧缺专业教师的补充
在中职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的状况下,国家从2006年开始实施中职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制定项目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2012年,教育部会同多部委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师的聘请条件和程序等,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支持、鼓励、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技能的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缓解现有中职专业教师队伍人才不足状况。
二、思考和建议
(一)进一步细化中职教师资格要求
我国现行的中职教师资格要求过于宽泛,门槛较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特点也不突出,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资格。虽然2013年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实施,但对中职教师资格标准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今仍沿用的是老标准。因此,入职中职教师资格要求,以及资格考试,应当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根据2013年发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调整。根据中职教师不同类别分别制定标准,增强针对性,提高入职门槛,细化入职要求。同时改革资格考试方式和内容,根据中职教师不同的类别,设置考试方式,增加考核内容,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国家的中职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在抓好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同时,做好中高职教师能力水平的衔接。二是从全国层面上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统筹培训力度。相对而言,各地中职教师涉及专业繁多,单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在专业教师培训方面明显存在难度。在各地培训者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也不高的状况下,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对中职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统筹,加大培训力度。三是在培训内容上,应当不断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训,现有的方案中,企业参与培训度较低。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
(三)建立能够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现行的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从教师层面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企业缺乏一定的责任感;二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三是企业的一些技术涉及商业机密,不愿让非企业人员知晓。鉴于此,国家应当制定鼓励或奖励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到企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使企业从中受益,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真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建立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
一是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如根据不同专业、具体岗位来设置教师编制。二是打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壁垒,采取一些措施鼓励企业技能型人才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同时让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中去,如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实名制编制等。三是制定中职教师全面实现聘用管理政策,将用人自主权交给学校。建立灵活的职业学校教师招聘和退出制度,制定符合职业教育不同类别的教师准入标准,严格教师工作考核,要求不能胜任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退出相应岗位。
(五)国家中职教师政策主要面向的是全国,以宏观指导和导向为主,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往往无法兼顾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关政策。若没有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建立合适的中职教师政策体系,就会使得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方面存在难度,缺乏操作性。各地应当依据国家中职教师政策,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中职教师政策体系,促进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本地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注释:
1.数据来源于教育部1995—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
2.文件资料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3.
[2] 教育部.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Z].2013.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意见[Z]. 2000.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Z].2006.
(责任编辑:耿凤娟)
Reflections on China’s Twenty-Year Polic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WANG Ping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China has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staff since it implemented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in 1995. Since 2005, China has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improve th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quality in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part-time teachers’ management, which has formed a policy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staff. Unfortunately, there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at present in secondary schools, such as the low entry threshold for teachers to be employed, lower salary and reward for teaching staff, and lower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staff;policy
G718.3
A
1674-8689(2016)03-0050-04
2016-06-20
王 萍(197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