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发展解读
2016-04-29王艳明杨艺王雁
王艳明 杨艺 王雁
[摘 要]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是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对建设和发展档案工作、档案文化的重要决策性、指导性文件,从普世价值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一体性,高势能文化、工具文化与制度文化等5个方面对档案文化进行解读,能够奠定社会对档案文化发展的价值认同,说明档案工作者本身必须练好内功,实现自我完善,实现对全社会的共同观照,唯有如此,才能开创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 《两办意见》;档案工作;档案文化;档案价值;科学决策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在阐释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价值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处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常态下我国档案文化发展及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档案馆的档案工作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范、要求及发展建议。该“意见”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政最高机关首次就档案文化发展及我国新时期档案工作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决策举措,这对于提升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水平、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刚刚卸任的前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同志认为,“意见”是在新形势下推动档案文化发展及档案事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1] 。“意见”下发以来,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各行业管理机构均配套出台了各自范围内贯彻落实“意见”的意见,在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意见”的热潮。档案文化发展得到了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建设也呈现出新的局面。然而,纵观一年多来档案行业内外贯彻落实“意见”的状况,还是表现出对“意见”理解不够、认知肤浅、执行无方、决策失当的问题。有鉴于此,为了更精准地理解“意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行为核心、决策依据,笔者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意见”,从而有利于我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更好地推进档案事业的建设,更好地决策和布局档案文化发展。
“意见”包括总论及5个正文部分,共计5700多字,笔者基于档案工作的视阈,从价值认同、自我完善、社会观照等3个方面予以诠释。
一、价值认同—— 提升社会档案文化意识
价值认同是指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对特定事物的价值意义所形成的共识。一般来讲,价值认同就是指价值观的认同,是指全社会成员,基于传统的、审美的、道德的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角度,对涉及共同利益关系事物的价值意义所达成的共识。价值认同是群体成员自觉行为指向的思想基础,它可以促使群体成员形成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甚至完全服从的态度,从而为达成共同的目标凝聚行为合力。
档案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只有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各个社会阶层对档案价值的认同及利益诉求基础上,才能促进档案文化发展形成动力效应、长效机制。
人猿揖别。人类在创造高度文明的同时,也淀积下丰富的档案文献。档案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文献形式,是承载人类行为与思想的历史记忆。在任何历史时期,人类对于记录自身足迹与思维结晶的档案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归属及利益诉求,体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而这种价值认同赋予了档案文化如下的特质:
(一)档案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
“普世”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广泛”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今天西方哲学和社会学中的“普世价值观”也源于这个词根。依据“普世”的本源意义,档案的普世价值有3种解读:普遍存在、广泛损益、文明之源,这3种价值又呈现为普源性文化、权益性文化和原生态文化等3种形态。
1.普源性文化
古往今来,基于各种原因(政治、社会、经济、历史、宗教、科学等),对个体、组织、民族、国家的行为动机、行为轨迹及行为结果进行记录成为必然,这种记录的形态就是器物与典籍,也是我们今天所定义的档案。故此,档案的形成及其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必然发生的普源性文化现象。档案文化的普源性即档案形成的普遍性,它跨越地区、时空、社会阶层而广泛形成。所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机构或组织、每一个人都存在或曾经存在其档案记录。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每一个人、机构、民族或国家关注自己的档案,关心自己档案的保管、保存及开放的状态已成为社会档案意识最原始的要素。
2.权益性文化
由于档案是对个人、组织、民族及国家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的直接记录,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凭证依据价值。因此,个人、组织、国家保存档案最初、最基本的动机就是维护与保障自身各种权益的需要。
在今天,上至捍卫国家与民族的核心利益,次及保障企业机构的基本权益,下至维护个人的社会权益,档案都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因此,基于维护(国家、民族、机构、个人)权益、彰显正义、弘扬传统的现实需要,关注、保存与开放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诉求。
在今天的国际政治关系中,利用历史档案维护国家与民族核心利益的事例不胜枚举。譬如,近几年来的中日钓鱼岛领土之争、我国对南海权益声索主张、对二战后反法西斯斗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果的维护、南京大屠杀申遗进程等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斗争中,我国政府及有关国家机关、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各地方档案馆均列举与展示了大量翔实的档案资料,以史为证、以史为鉴,既赢得了斗争的主动性和合理性,也得到了国际上一切客观公允、爱好和平力量的广泛认同。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进程中,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及其组织,同样引档据典,以此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取得了反台独、藏独、港独斗争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在保障机构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方面,我们感同身受。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民民主权利、不遗余力地加强民生保障。在此进程中,档案服务已经成为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
而在国际社会的人权保障运动中,档案的价值认同甚至改写和丰富了人权的定义。人们自由获取档案等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已经作为信息权列入人权的范畴,成为与生存权、发展权比肩而立的公民权利。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公民信息权的保障中率先进行了司法实践,历经数次修订的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赋予了公民自公共档案馆及有关机构获取相关档案信息的权利,并规定联邦政府的各级档案馆必须依据档案法及时解密并开放档案。同样,198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也规定了我国各级档案机构必须定期向社会开放档案,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提供档案服务。
为此,各国通过立法保障档案开放与公民享有合法档案信息的权利,事实上亦是以法律的形式维护档案的权益性。
3.原生态文化
档案是人类(包含但不全限于人类)及机构行为与思想的直接记录,反映了人类思想及其社会行为初始状况与全部的进程,是人类文化活动的起点与源头,全部档案的所有记录信息在理论上可以再现与还原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思维活动进程,呈现的是原生的历史长卷。故而以文化索源的视角,档案文化较之于所有其他记录文化与信息文化,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特征的文化类型。
缘于此,档案是唯一具有可信历史记忆与权威文化见证的文献类型。
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与创新中,植根于丰富而真实的档案资源而实现的文化创作因其对人性演绎与社会流变的巨大折射力,进而表现出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与超越种族的广泛影响力。譬如,在拥有最多受众的文学及影视创作中,许多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品都是作者耕耘档案的结果。以在世界范围内最具认同力、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卸任后,凭借大量翔实的二战档案创作了《二战回忆录》,该回忆录迅即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莫言——这个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红高粱系列文学作品及其藉此而改编的影视系列作品就是吸收了丰富的档案营养而构思与创作的。2015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评论认为,“她的作品,主要是对重大悲剧性事件当事人采访稿的合集,更类似‘口述史。写作手法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2]。作为一个以记者为职业的作家,她的作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写实、非虚构,甚至有评论者认为她的部分作品就是对各类档案资料的梳理与编排。
档案,作为一种原始记录、原生态的文化形式,最具文化再创作潜质,在客观上为档案文化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的普世性,揭示了档案的形成是普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存续,同时又广泛维系着国家、民族、组织及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而作为人类文化之根、之源深深滋养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档案文化是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体
任何信息、知识及文化,要想得以固化并可持续传承,须依附于特定的载体。而档案在作为文化载体的演变进程中,逐渐塑造了自己的品质并融于文化之中。
在人类文明旅途中,由远及近渐次出现了如下的档案载体:甲骨、金石、泥板、纸草、缣帛、简牍、羊皮、纸张、感光材料、磁性材料、激光记录材料、半导体记录材料等等。其实,这些载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的载体,也是全人类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知识、文化与信息之舟,其中信息文化属性上的差异致使我们将其规范为不同的类型。
当目光聚焦于啮合在不同历史链条上的档案载体时,我们不禁惊讶地发现,它们其实是以自然物→加工物→合成物的演变规律呈现出的一种物态文化的发展图谱,而其反映的不仅仅是档案文化的多样性,更折射与印证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科技发展的性格、特点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档案,以其物态文化的图谱,承载着人类文化发展的知识图谱,特定的文化发展状态与物态文化特征形成鲜明的对应关系。深入研究可知,档案是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体,二者同步进化发展,其关联和演进模式类似于指引生物进化的DNA双螺旋结构,人类的档案文化发展机制与分子生物学所揭示的人类进化机制竟然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正由于档案文化是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体,故此,档案管理模式实则融实物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于一体,并逐步向文化管理高层次发展。档案管理是集文化遗产管理、实现知识储备的双重管理行为。
档案文化的这种物态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统一关系告诉我们,在发展档案文化的进程中,既要注重对档案载体承载的知识文化的组织,也要注重挖掘和保护档案载体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今天,无论是国际上所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掘,还是国内档案遗产名录的保护与抢救,均表现出了知识文化与物态文化并重的态势,这既为档案文化发展决策指明了方向,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技术路线。
(三)档案文化是一种高势能文化
档案文件与图书文献不同,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一种高度受限的信息资源。一旦档案文件为他人所据有、或者信息内容提前泄露至控制范围之外,其影响力、破坏力、控制力立刻就会释放出来。
由于现代资讯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范围与效率完全突破了时空障碍。同时,国际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档案所蓄积的能量在网络媒体的发酵及推送之下不断得以放大,使其成为一种高势能的信息资源。在信息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档案文化已经完全蜕变为一种高势能的文化。
档案文化的高势能集中表现为多维度、强能量和逆控制三大特征:
1.档案文化的多维度特征
在今天,设若我们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之外再去寻找这样一项工作,它与国家、机构及个人的任何一项行为与活动都会发生关联。令人遗憾的是,除了档案工作,迄今尚未有新的发现。如果用一个数学关系模型表述档案工作的这种特征,那就是档案工作与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及活动形成单值对应的关系,从而赋予档案文化的多维度特征。
档案是在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思维活动)与活动中直接产生的,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与必然需要。当我们回首过去或者考量曾经的行为时,只有借助档案才能还原历史的一经一纬。档案文化的这种多维度特征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档案文化应用的支撑性、档案文化辐射的广泛性,使之成为社会管理、机构运维、自我完善的基础。
2.档案文化的强能量特点
档案文化作为一种高势能文化呈现出强能量的特点,而这种强能量的表现方式也很独特,甚至是以其强大的破坏力来警醒世人的。具体说来,当我们合理拥有、安全维护档案资源时,或许波澜不惊、或可从容应对。但当缺乏对相关档案资源或者关键档案资源的保护而遭到信息失密时,由此释放的影响力则极为巨大,甚至有可能改变事物的发展格局与进程。
2015年,我国自主开发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简称CIPS)正式运行,正式结束了作为当今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长期依赖由美国所控制、主导的国际支付结算SWFI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
ations)系统的历史。这一系统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具有自主的国际支付结算平台、有利于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支付结算系统,我们可以将国际贸易支付以及国际清算中形成的核心金融及其会计档案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美国则不再具有完全知悉我国国际贸易支付及其清算的全部档案信息,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有利于改变国际贸易支付清算的格局,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金融安全,从而维护国家的核心经济利益。众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CIPS系统的正式运行及由此而导致的我国国际贸易支付及国际清算档案的掌控,其价值意义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两弹一星”和“北斗”导航系统。
我国通过CIPS系统的正式运行所实现的对国际贸易及其支付清算档案的掌控,对于国家安全维护、经济格局重塑的巨大影响充分说明了档案资源的强大能量。然而,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档案一旦出现问题,其造成的破坏力同样是惊人的。以美国为例,近年来发生的3则涉及档案的案例让这个国家产生了深深的震动,其负面影响至今都未能消匿。
头例,是在世界范围内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斯诺登泄密事件。斯诺登先后多次通过媒体曝光美国情报机构窃听世界各国政府、政要的档案文件。监听文件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轩然大波,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高官显贵纷纷谴责美国政府,让美国总统及朝野先是震惊,接着是尴尬。而一些世界组织及政府也风声鹤唳,忙不迭地清理和修复安全漏洞。可以说,斯诺登所“丢出”的这些档案文件对美国政府及涉事国家而言,其威力丝毫不逊色于美国曾经丢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档案的震慑能力可见一斑。
次例是正在竞选美国第45任总统的民主党参选人希拉里持续发酵的“邮箱门”事件。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期间曾使用私人电邮处理联邦政府公务邮件,此事涉嫌违反美国《联邦档案法》。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地产大亨特朗普在一场总统竞选集会上甚至宣称,希拉里参选总统的目的之一是躲避“邮箱门”事件可能引发的牢狱之灾。美国朝野普遍认为,“邮箱门”是影响拥有丰富政治资本的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的最棘手事件。不管最终结局如何,强势的希拉里着实被电子邮件档案狠狠地“咬了一口”。
第三例是美国用来攻击和栽赃我国的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人事档案资料泄密事件。2015年6月4日,美国人事管理局称其人事档案数据库遭黑客攻击,约400万现任或离任政府雇员的个人档案信息已经外泄。其后,出于安全的需要,美国逐步秘而不宣地进行了大量驻外政府人员的召回和轮换,其顾虑不言而喻。
今天,档案文化的高能量特点使得世界各国将档案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对待。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已经部署和实施了数字档案国家安全战略,确保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档案资源的安全。
3.档案文化的逆控制属性
现代档案学认为,档案是机构组织、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它对于人类行为及各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不过,档案文化的控制属性不同于普通管理学中的正向控制,它的控制功能实现是逆向的、或曰是反馈式的,遵循科学管理—组织分析—反馈控制的实现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在档案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与数据挖掘,从而发现过去机构工作及个人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各项工作与行为进行纠正、协调与完善,进而提高行为能力及管理水平。
当前,档案管理在党的反腐倡廉、干部管理、经济调控、科技创新、企业转型等许多领域和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控制作用愈来愈明显,档案工作已成为宏观调控、微观管理的重要工作。
多维度、强能量、逆控制使得档案文化逐步上升为一种高势能的文化类型。建设和发展好档案文化,是实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工作的基础。
(四)档案文化是一种工具文化
档案区别于其他信息类型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原始凭证性,这种凭证作用的发挥使其具备工具的属性。同时,档案信息也具备其他信息类型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情报咨询功能,这种功能同样以工具的角色参与到各项活动及其行为中。今天,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都愈来愈重视档案的工具作用。从国家层面看,国际政治、对外邦交、国家安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民族和谐、文化繁荣、科技创新、军事进步等国计民生的大事须臾离不开档案的支撑;从机构层面看,组织设计、目标规划、职能管理、工作创新、人事调配、财务管理、司法诉讼、文化建设等生存与发展的环节必须有档案信息提供保障;从个人层面看,教育研究、医疗卫生、福利保障、聘任升职、理财创业、权益维护、持家旅游等民生居家事务只有建立在完善的档案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合理处置。
在信息社会里,档案的工具价值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
1.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社会要在和谐中发展、机构要在竞争中生存,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还是机构层面的职能管理,其管理模式的建构、管理流程的设计、管理方法的运用,不能华而不实,必须实事求是、科学论证。档案是“实”是“是”,是科学论证的依据,惟其如此,我们的管理才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目标。
2.档案是计划、决策的基础
决策是政府及机构工作的核心。对国家而言,决策要能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机构而言,决策要保证竞争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体现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可以说,决策水平是衡量领导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决策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需要很多的要素,其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是领导所掌握资料与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而在这些资料信息中最为详实可信的就是档案文件,它可以分析过去、洞悉发展,消除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了正确决策的出台奠定资料基础、提供程序保障、资鉴方案正误。
计划是保证国家战略或工作目标顺利实现的指导性文件,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依据形式、职能和执行期,计划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可以通俗扼要地概括为6个方面,即做什么(What to do it),为什么做(Why to do it),何时做(When to do it),何地做(Where to do it),谁去做(Who to do it)和怎么做(How to do it),简称为“5w1H”。要做好这6个方面的安排,必须要对既有的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做出预测判断及组织安排,从而保证目标的合理性、组织的科学性、行为的可行性、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档案是科学计划的基础。
3.档案是促进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手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艰难而关键时期,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怎样发展、如何转型?既要科学分析现有经济模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对将要转型经济模式的支撑条件,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经济档案的分析、对未来经济模式所需资源环境档案的研判基础上。因此,基于丰富而系统的档案资料的科学分析是促进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手段。
此外,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为信息经济主导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必须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基础上,而档案是最为重要的知识与信息的发生源,是支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首要基础。
4.档案是科技创新的条件
伴随和支撑我国经济转型的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承有极大的继承性,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技术档案是科学技术成果的载体,是科技工作者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晶,是人类重要的思想文化财富,其常见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科研档案、设计图纸、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科学技术档案既是世界各国实现科技储备的必要手段,也是科技创新的技术源泉。科技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思维突破,观念扬弃、技术革新、数据挖掘、系统集成都必须要以丰富的科技档案作为充要条件。因此,我国要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必然要求我们收集、管理、开发好科技档案资源。
5.档案是反腐防腐的利器
档案既是国家机构各项事务、个人各种行为的直接记录,那么任何集团及个人违法违规都必须记录在案。因此,加强对档案管理及档案内容的审查就成为反腐防腐的直接工具。
党的十八大以来,声势浩大的惩治腐败让广大的党员干部及老百姓拍案叫好,也深得民心。在众多的世所瞩目的“打虎拍蝇”案件中,大量直接的证据都源自档案,为惩治腐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预防腐败的制度化建设中,尤其是当下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条件下,加强对党员干部档案、财务档案的监督管理是整治党风、保证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行之有效手段。2016年1月20日人民网报道,“中组部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要求,在全国部署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截至目前,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3]中组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是给干部档案来次“大普查”与“大过滤”,下一步还将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档案造假设立常态化的“监控器”和“防火墙”。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防腐实践证明,档案是惩治腐败、纠正党风、廉洁自律的利器。
6.档案是文化繁荣的基石
档案作为一种真实的历史记录,是重要的知识文献。人类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既需要丰富的信息形式藉以创作、表现与传递,还需要利用知识文献修饰背景、塑造主题、树立思想、构建特质。因此,从文化创作的萌动、到文化发展的进程再到文化繁荣的形式,都离不开档案资源这块原生态的文化基石。
人类文明进步到了今天,不仅档案事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形成了档案文化自身特质,而且档案的资源文化也已经成为其他文化类型创作、繁荣的营养源。而最终,各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以档案的形态得以沉淀,并铺陈出人类文化的进化链。
(五)档案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档案最初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必然需要,当这种需要逐渐变成一种功用之后,尤其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形成之后,档案的形成就进化为政治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生产生活制度等的产物,进而演化为这些制度的表达、存在形式及贯彻、执行的方式。因此,档案是社会发展中各种制度的产物,是制度的文献表达形式,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史的主要依据。
档案及档案工作在作为社会制度发展产物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制度化,文档的处置流程、档案的形制与规格、档案管理的规范与标准等制度也渐趋成熟,档案文化因此具有了自己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亦自然地表现出鲜明的制度化特征。
制度,向上可发展国家和地方的法律,向下可延伸为部门规章。上自国家治理、下至机构管理,制度都是灵魂与生命。因此,档案及档案工作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及机关、企事业管理中极具新的意义。档案是制度的载体、落实制度的依据、依法治国的象征、社会公平的见证,因此,档案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制度建设。档案管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度建设以档案工作为诉求。
以上5个方面是档案文化价值的最突出表现,也是全社会对档案价值认同的基础,这种价值认同不是强加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共同拥有的价值基础,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秉持的发展理念。19世纪档案学的创立及其在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及文化发展对档案文化的价值认同。
回过头看,“意见”虽说不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其前言依然用了两个自然段来诠释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上述文化涵义,指出档案“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强调档案工作可以实现对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件建设的促进,可以实现对社会、对机构、对行为者的全方位管控,同时也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及执政能力的基本工具。“意见”前言的宗旨是希望社会各界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共识,从而达成共同的行动纲领,推动档案工作、档案文化的发展进步。
二、自我完善 —— 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意见”所提出的“新形势”主要指2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技术特征,即信息社会。二是指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这两种新的形势,档案工作、档案文化发展必须适应形势,自我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夯实基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夯实基础,即指档案工作首先要坚持做好基本的业务工作。收、藏、管、用等几个环节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及规范贯彻落实。档案文化建设首先要立足自身文化基础的发展与完善,从馆室文化、馆藏文化、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形成档案事业的文化特色,从而为档案文化的拓展创造条件。
与时俱进,指的是档案工作与档案文化建设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必须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常态”等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提高档案文化的建设水平,尤其要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建设和发展数字档案馆,将档案文化建设拓展到数字文化和网络空间。
努力创新,是要求档案工作要创新资源组织与开发模式,创新档案管理与社会服务模式,为社会提供全面、主动、及时、定制化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文化建设不得故步自封,要破除旧的观念,将云计算、大数据、知识发现、数字体验、虚拟现实等新的文化元素引入到档案文化建设中来,使其体现出档案文化新的发展特征。同时,档案文化发展要构建大文化观,要与机构文化、行业文化、城市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建设同步决策,要融入并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健康发展。
“自我完善”是“意见”的重点,体现在“意见”中的第一至第四部分,指出各级、各类档案事业管理部门、档案资源管理机构必须从体制建设与完善、资源丰富与整合、服务开拓与创新、安保健全与升级等具体工作入手,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开拓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社会观照 —— 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档案工作在取得价值认同、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决策,举全社会之力,加大投入、协同努力,取得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意见”最后一部分(第五部分)着重强调档案工作、档案文化发展的社会观照,明确指出,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档案文化的辐射力是隐性、潜在及长期的。档案工作的条件性很强,全社会必须提高社会档案意识,为档案事业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如此档案工作才能够提升水平,档案文化建设才会迈上新的台阶,全社会才有可能由此而得到来自于档案工作的丰厚回馈。
“意见”是我国档案事业、档案文化发展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指导文献。[4]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着眼改革,把握重点,适应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需要和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作出了新概括,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档案工作、档案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支持。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如何重视、支持档案工作建设、档案文化发展进行科学决策与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制、健全三个体系、加大社会支持力度。要求新常态、新环境下全国档案部门全面决策、设计档案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创造新话语、新体系,更新、发展、丰富中国特色档案工作理论与体系,深化档案工作改革,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提高档案工作对国家各项工作的服务力度,提升档案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广泛的价值认同,践行自我完善,取得全方位的社会观照,是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档案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档案局:全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现场会召开.中国政府网,2014-12-23.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3/content_2795387.htm.
[2]彭晓玲,孙行之,沈 晴.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写出了大事件中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第一财经网,2015-10-08.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4528.html.
[3]中组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420人档案造假被处分.人民网,2016-01-20.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6/0120/c64371-28069098.html.
[4]杨东权.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建设档案强国的纲领性指导文献—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体会.山东档案信息网,2014-05-
08.http://www.sdab.gov.cn/daj/zbf15wj/gjjwj/webinfo/2014/05/1386130896545188.htm.
[责任编辑: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