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通俗中译本
2016-04-29曾银慧田子渝
曾银慧 田子渝
[摘 要] 《共产主义的ABC》是大革命时期非常重要、影响极大的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通俗读本。该著作通俗易懂地诠释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俄共战略与策略及行动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堪称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通俗中译本的经典。该书的核心精神是通过阐释俄共(布)的党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向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的重要图书之一。
[关键词] 《共产主义的ABC》;马克思主义;经典;通俗中译本
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曾深情地回忆:“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1] 382对当代读者而言,《共产党宣言》耳熟能详,而《共产主义的ABC》(以下简称《ABC》)则鲜为人知,然而《ABC》在大革命时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只因为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的该书作者布哈林后来与斯大林在政治和理论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先后被联共(布)中央撤销了《真理报》主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和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务,并被开除出苏共,最终被打成反斯大林分子,在大清洗时被处决,因而该书亦被列为禁书。那么这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呢?让我们走进历史以作了解。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使马克思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为了巩固发展社会主义,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个党纲。党纲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以及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制定的俄共(布)指导思想、当前目标与最终目标,成为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党的建设方面的杰出成果。为了便于广大工人农民学习、贯彻党纲,俄共(布)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Бухарин 1888-1938)和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1886-1937)撰写了《ABC》。《ABC》由前言与党纲理论、党纲实践两部分组成,通俗易懂地诠释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俄共战略与策略、行动纲领。该书于1919年10月出版,立即受到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热烈欢迎,曾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广泛传播。列宁称赞:“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党纲,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布哈林两同志在一本篇幅不大但是极有价值的书中作了极好的解释。”[2] 1
《ABC》诞生之际,正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萌芽之时,立即受到了正在寻求振兴中华之梦的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1920年英文本就传入我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立即决定翻译出版。1923年岁末,中译本排印就绪,因故没有面世。1926年1月,《ABC》中译本终于与读者见面。一份广告称:“‘共产主义的怪物已经徘徊到中国来了。中国共产党便是这‘怪物变化的肉身。我们眼见着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结成黑暗的同盟以猎获这‘怪物;我们又眼见着几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站立起来在这‘怪物的旗帜底下为自己的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什么是共产主义?——这就是一切中国人眼前最迫切待解答(的)一个疑问。这本书——《共产主义的ABC》——就解答的这个疑问。”
《ABC》中译本只翻译了党纲的“理论部分”,全书176页,五篇(章):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共产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发展怎样达到共产主义革命、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全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采用自问自答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结合举例子、摆事实、提问题等方法来阐释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著作以商品经济为逻辑起点,先从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及运作方式,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证明了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再到资本主义的崩坏、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直到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样一个逻辑终点进行剥葱式叙事,既通俗易懂,又趣味丛生,堪称当时通俗中译本的经典。它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一,《ABC》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民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体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ABC》的核心精神是通过阐释俄共(布)的党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向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启迪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帝国主义时代、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相结合,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民革命相结合。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研究方法,《ABC》娴熟运用这个方法分析俄国社会,启蒙了早期中共党人对中国社会、社会各阶级的认识。分清敌我友,是国民革命的首要问题。《ABC》是把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俄国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剖中国社会各阶级提供了分析路径和思想范式方面的认知启示。它专辟一章《共产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论述了俄国社会的各阶级,并从中探寻阶级斗争的敌、我、友矛盾规律。文章指出,俄国社会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小智识分子”“农民”“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这5种,并进一步分析这几个阶级的性质,“地主”和“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是“反革命的政治参谋本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小智识分子,实在说,这不算是一个阶级,只是一个很混乱的集合体”,“表面上是独立的”,是“戴社会主义假面具”的阶级,故要认清其本质;“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前进的阶级”,其政党是“所有政党中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政党”,自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阶级。书中重点分析了农民阶级,“农民不是一个阶级,在农民中至少应该分别三种分子:一、富农或农村资产阶级;二、中农;三、半无产者和无产者。以上三种农民所处地位不同,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所取的态度也自然不同,这是不难■的”。对于中农,《ABC》结合俄国实际,进行了专门剖析,“至于中农,则情形比较复杂”,“在俄国,这种状况特别明显;中农本来帮助工人反对地主和富农;但随后,他们又惧怕共产不好,于是起来反对工人”。《ABC》对俄国社会阶级的分析,尽管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但该方法则启发了早期中共党人运用此法具体解剖我国社会各阶级。在大革命高潮时期,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中共党人普遍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言论出现,就不是偶然的现象,其中包括从《ABC》中吸收分析各阶级的智慧。
第二,《ABC》全面阐释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ABC》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近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性”规律。著作指出:“资本主义崩坏的第一个理由,就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状态由恐慌、竞争和战争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社会崩坏的第二个理由,就是社会的阶级分化”,不仅生产资产阶级,而且“产生了自己的挖坟人——无产者。”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造成 “社会的阶级分化,不但没有减轻,也转加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阶级冲突必然导致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要引起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发展不但产生资本主义的敌人,不但达到共产主义革命,而且创立了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ABC》还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社会自然要比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得坚固。”不仅“生产机关和交通机关应该是社会公有的”因为废除了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分化,所以分配制度也会发生质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按需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两个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正在复兴中华的先进中国人指明了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前进方向。中国国民革命的首要任务虽然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它的方向是非资本主义的前途。所谓非资本主义前途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国民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就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划清了界限,给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三,《ABC》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通俗读物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在传播之初,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就高度重视,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等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通过平面媒体、演讲、谈话、通信以及办学校、学会、团体等方式,在工人、农民大众中通俗地灌输马克思主义。党组建的出版机构出版了十多本“浅说”“略解”“浅释”“解说”等普及图书,《ABC》是其中最出彩的读本。
首先,从书的内容来看,此前出版的解读本,都只是从某个方面解读马克思主义,如《<马格(克)斯(思)资本论>入门》是普及《资本论》的常识读物;《唯物史观浅说》是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帝国主义浅说》是阐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ABC》则全面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大革命时期,列宁主义,尤其是东方革命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要读懂列宁主义,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常识。《ABC》承担了向广大劳动大众传授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任务。正如《向导》刊登《列宁主义概论》(今译《论列宁主义基础》)的中文本广告所指出的那样:《列宁主义概论》“是一部列宁主义言简而意赅的书,读过《共产主义的ABC》后,必须读此书,对于世界共产主义之理论和实际才能有完全的概念;但亦必须读过《共产主义的ABC》懂得若干原则和术语之后,读此书才能懂得这一部走遍全世界的著作。”
其次,从普及本的篇幅来看。此前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普及本,基本在5万字以内,《ABC》则以10万字的篇幅,运用劳动大众能够理解的文字,系统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使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
再次,从文字通俗化的程度来看。《ABC》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用平实无华、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劳动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常识,因此整个读本都是用劳动大众的语言浅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通俗化、生活化、具体化构成读本的语言基本特点。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术语多,数学公式多,不是一般读者所能理解的。《ABC》则运用工人皆懂的语言,教授商品、商品经济、雇佣劳动、利润、资本等基本理论,通过工人熟悉的例子来揭露统治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如奴隶社会,劳动者没有自由,“连他的皮骨、毛皮和手足都是主人的私产,主人可以随便把他的农奴在马厩打死,就好像吃醉了酒的时候,把桌椅打毁了一般”。雇佣劳动者个人是自由的,资本家不能像从前农奴时代那样,随意处理工人阶级,但工人与资本家绝不是平等的,工人只是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工具,所谓工人与资本家中间平等的“所有好听的话,只是一条饥饿的锁链,迫使工人替资本家做工”。工人是特殊的商品,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他们一天10小时的干活,如果5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归自己所有,那么另外5小时创造的价值“便归于资本家”,就是剩余价值。读本常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简洁明了、直入主题,很容易吸引劳动者的眼球。如第五章劳动力的剥削,作者问道:“一个问题提出来:资本家阶级为什要雇佣工人?人人都知道,这决不是因为厂主要养活这些饥饿的工人,而是因为他们要从工人身上榨取利润”。“那么资本家为什么又要改善工人的生活呢?还是为了获得利润,因为他们知道,‘杀掉了母鸡,便不会再有鸡蛋了的道理一样,只有使工人恢复一点元气才能产生更多的利润。”
最后,从读本的效果来看。此前出版的通俗读本都各自发挥了作用,但没有一本读本的影响力超过《ABC》。它一面世,便受到热烈欢迎和追捧。“ABC”的称谓成为一种时尚,为出版机构和著作所效仿。不仅有的出版社取名为“ABC丛书社”,而且诸多著作以此命名,如《小说研究ABC》《文艺批评ABC》和《政治学ABC》等。该书一年之内多次再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大革命时期的畅销书。《向导》指出,该书是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可不读”的名著。《中国青年》称赞《ABC》“是脍炙人口的一部书,是初步研究共产主义的最好课本”,并将其列入“革命青年必读”的10种政治读物之一。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彭真、杨尚昆、彭德怀、张闻天、方志敏、赵醒农、阮啸仙、夏明翰、邓发、萧克等一大批革命家、革命者,在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过程中均受其熏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布哈林,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共产主义ABC[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