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现途径
2016-04-29汤泉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当代高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增进其智慧与处事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的现状及原因
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失根,传统断层的影响逐渐显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愈发的多元化,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这种办学理念使得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甚至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攻专业技术的教育而完全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现象都为高职院校培养健全品格的人才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北京大学曾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做过一份调查,根据调查显示52.2%的大学生不太了解孟子,69.2%的学生不太了解荀子,68.6%的学生不太了解墨子。对王充 、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黄宗羲等人不了解的人数普遍在 70%以上,最高的竟高达 95%。93.2% 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 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86.8%的学生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72.4%的学生未读过《资治通鉴》,58.9%的学生未读过《史记》,没读过过去的童蒙读物《三字经》的学生也高达 69.4%[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向来以人文教育著称的北京大学在传统文化教育尚且如此,厌恶基础理论教育的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可想而知。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被忽视的状况绝非一朝一夕促成,究其根本原因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的涌入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有着活泼好动,厌恶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特点,更易被各种思潮影响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功力色彩较为浓厚,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自控能力较差,进而表现在对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的淡漠,对技能型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超于人文知识的学习。
2)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近代历史原因及当时国情现状,我国不断强化工程专业技术的教育,对工程技术教育的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课程建设的偏重,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明显不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被学生熟识。近年来,由于社会就业压力与市场导向,进一步导致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更多集中在适应企业需求专业技能的培养,较少设置传统文化的课程。这种重理轻文的办学理念使得高职生在校园中很难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难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也就谈不上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而导致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
3)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影响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绝后的屈辱,中国的近代史,简化而言就是一部不断西化的进程史。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激进主义者甚至全盘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使得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历史的最低点。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的价值观直接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西方实用主义强调自我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几代人,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耽于享乐,长此以往将会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将对建设和谐社会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中,出现了责任感缺失,功利主义盛行,对优秀传统品德嗤之以鼻的扭曲价值取向。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发言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纵观现状,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在这个群体中出现了严重缺失,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净化大学生心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操守显得尤为必要。
1)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关扭曲,好逸恶劳,功利主义盛行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朴实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等都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优良品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真善美的统一,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律已修身,积极倡导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律己修身的优良品质。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育出良好的自控能力。
3)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而不同”、“和而贵”是中国漫长岁月一直强调的处事观。和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中倡导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是人际关系相处中的法宝,“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更是传承千年的生活哲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淡定从容,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4)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传承千年的理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气节更是流传千古,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补救当下高职生们的精神危机,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三、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在制度层面上,高职院校应当设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程,并明确传统文化课程应当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同时,应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古典戏剧,中国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的选修课,通过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选修学分,提高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识程度。
2)丰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播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差,而现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不接地气,难以引起大学生共鸣。因此采取多元化传播途径,结合科技化的宣传平台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意愿较低,但是参与意愿强,乐意展示自我,因此可以把传統文化溶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例如举办汉字拼写大赛、国学知识竞赛、书画大赛等,同时可以鼓励倡导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类社团,如汉服社,剪纸社,京剧社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学校层面可以努力打造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例如邀请专家进行人文素质讲座,邀请专业艺术团进行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借助微信,校园网站等新时代媒介进行立体式的宣传,满足各类性格学生的需求,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打造专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往往都是根据教师能力和自身特长而设,教师的个人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力量,教师的人文情怀,高尚人格可以直接感化熏陶学生,言传身教。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有助于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播,可以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弘扬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