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2016-04-29殷雨楼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文质兼美、文道结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语文教学现状,除了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外,还应丰富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获得提高。本文就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其深入的分析和描述。
一、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细读品味,使学生体悟作者情感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抒发思想情感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着重点字词语句,这些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展现载体。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细阅读和品味,使学生仔细、深入对其中的思想感情进行揣摩,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认真体会和感悟,从而在字里行间受到德育的感染和教化。
例如,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课文为例,文中有一段描写父亲艰难穿过铁道,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就可要求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细细品读,找出其中重点字词,如“攀”“缩”“倾”,让学生随着三个字进行细细品味,联想作者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之后,想象自己越过障碍物时的轻松,进而再次深入感受作者父亲因为年老体衰而在爬月台时的异常艰难。如此,学生便能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进而联想到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呵护和关爱,理解父亲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树立报答父母、感恩父母的决心。
又如,在教授《枣核》这篇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是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为了使学生深刻感悟到这种情感,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结合文本内容,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树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2.从哪里可以看出华裔老人思乡?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为什么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老人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呢?有种枣树的必要吗?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热爱家园和报效祖国的情思。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多重感官,使学生触景生情
如今,集声、形、色、乐、画于一体的电教媒体因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应用到了教学中,它能给学生展现丰富的色彩和播放悦耳的声音,能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带来刺激,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堂气氛也能变得轻松愉悦,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进而触景生情,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如此,学生既能对文本内容感知、理解、思考、分析得更为深刻和透彻,也能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这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主题都是“长征”,然而,长征距离现代学生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单纯依靠教材文本和我们口头语言的讲述,无法让学生对长征当时的境况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理解,于是,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片段和大型纪录片的录像,这样,长征途中一些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便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面对眼前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场面,学生都为之震撼,因此更加深刻理解了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学生也因此受到了德育教育,如懂得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学习红军顽强拼搏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会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
又如,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这篇课文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春天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了展现春天优美景色的多幅图片与视频片段,如生气勃勃的青草、湖边长长的垂柳、竞相开放的花朵、潺潺流水的小溪、叽叽喳喳的小鸟……如此,春天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便真实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理解德育思想,促进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将其延伸到课堂教学外,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到德育思想的教育。例如,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德育思想与学生的行为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如此,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对德育思想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渗透。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来进行德育的渗透。正所谓“言由心生”,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折射出他的心灵,反映出他的思想素质,所以,我们可利用写作,来推进德育教育。如对于学生的习作,里面呈现出学生积极向上心态的,我们要进行鼓励。而对于出现不良思想倾向的,我们则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心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也可在课下要求学生写周记,周记的命题要具有德育导向,如感恩父母的、报效祖国的、赞美友谊的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和感恩意识。
另外,我们还可在学习了教材上的课文之后,要求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情感相符的课外资源,如在学习了《枣核》之后,推荐学生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彭邦祯的《月之故乡》,然后开展一次读后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谈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如它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与《枣核》这篇文章有何异曲同工之妙?如此,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再如,我们还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对自我进行深入认识,对社会进行深入了解,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方式为:在学习了相关语文文章后,确立德育渗透的主题,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之后,我们就可组织学生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开展以此为主题的交流班会,班会内容是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环保故事,谈自己对环保的感悟和看法等等。也可开展以此为主题的调查活动,如让学生组成校园绿化调查组和垃圾處理调查组,对学校的绿化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展开调查,趁此时机通过上网和查阅课外资料等方式来完善自己的环保知识,并向其他同学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切之可行的具体举措,如此,既能使学生对学生的环保情况有全面了解,使学生为学校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在无形之中实现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特点,所以,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符合时代特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重智育、轻德育的语文教学现状,除了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外,还应多渠道、多方位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心灵得以净化,并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