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内涵问题
2016-04-29刘芳张丹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为世界文化和语言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清醒的认识。
二、不断变化中的世界文化
1. 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英语的文化概念culture,其拉丁词根cult原义为耕作、开垦、开化。汉语的文化概念取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康德认为,文化就是有理性的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自由地创造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和结果。泰勒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的总称。艾默生指出,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一般来说,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2. 文化的演变
任何文化都有着以自己文化为中心的倾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有的文化表现得不太明显,有的文化则表现得非常强烈。一种文化总是适合于一个群体的生存方式,凡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成员,皆对在这种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下生活感到舒服和习惯,对于他文化总是有一种陌生或异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他们各自都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比所接触或看到的异文化要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如果任何人得到机会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选择一套最好的信仰的话, 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他自己国家的信仰。希罗多德进而断言,每个人都认为本国习俗和宗教是最好的。客观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态,能不能劃到文化或种族中心主义的范畴,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这种文化优越感只是局限于一种特定文化群体的体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偏见,但并不会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三、现代语言观
语言观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定义和语言的功能的探究从来就没有停止或中断过。全球化背景下,新出现的语言观主要有语言身份论、语言资本论、语言软实力等。
1. 语言身份论
语言身份论认为,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代表、体现或暴露一个人的身份,身份也可以通过语言来得到验证和归类。语言是一种身份标志。当一个人讲话时,他的语音、语调、用词、说话方式不仅就会暴露其乡音,反映出其社会地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语言反映代表他所属的民族身份或国籍。任何一种语言都依附于某一个民族。语言体现或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当一种语言消失时,一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消灭一个民族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其语言。
2. 语言资本论
语言本身是一种资本;外语教育是一种经济投资;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学习和使用一种新的语言就会给个体、社区和国家带来经济收益。双语教育、多语教育、外语教育就是对语言资本论的实践。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个人的语言能力与其就业能力、经济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此而受益良多,如瑞士是个多语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另外英语也是日常交际语言。其语言的多样性,为瑞士每年创造500 亿瑞郎的收入,约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0%。瑞士经济的发展,语言在里面占了很大的比重。
3. 语言软实力论
语言是一种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关键在于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二者合力。软实力是非物质因素( 如文化、价值观念和国际规则等),不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至关重要。
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 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早在19 世纪,洪堡特就提出“语言世界观”之说。随后出现的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设与洪堡特思想一脉相承。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秋芳将文化分为两类: 1 ) 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2) 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前者指用语言传播的各种政治、历史、军事、文化、科技知识、传统、信念等,后者指不需要语言为中介的文化,例如建筑、图画、音乐、服饰、食品等。可见,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全球化下的语言与文化问题
当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利于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施了一系列包括语言战略在内的软战争强化其霸权地位,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种利益。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阿尔贝尔深刻地指出,文化霸权在不断强化。对于世界上几十亿人来说,进入现代化就等于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这种文化霸权至少依赖三个因素,即语言、大学和媒体。美国的文化战略尤其成功,将语言战略运用到了极致,通过输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成功地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潜在对手。
未来的社会,更加趋向文化战,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文化领地的争夺无疑是制胜的关键。除了我们熟识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之外,文化全球化使得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全球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世界语言生态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世界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语言濒危与消亡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弱势语言都无一例外受到强势语言的威胁而处于濒危状态。
六、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新的竞争形态在悄然发生巨变,文化战成重要的竞争手段。作为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语言,显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种软战争。因此,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项目名称:高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H150133。长春理工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项目名称:以语言文化内涵建设为依托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Z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