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形体训练的科学性探索
2016-04-29赵丹
本文是笔者在黄梅戏教学岗位的第一线、针对黄梅戏腰部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亲身实践学习而总结的一套黄梅戏腰部形体基训的程序。新时期的戏曲形体老师不能按照原来的训练方法和模式进行教学,必须广纳吸收,为我所用。丰富、发展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人物塑造的形体表现能力,更加科学的避免训练中潜在危害,从而促进黄梅戏旦角腰部形体训练的提高和发展。
一、合理的训练课时安排
合理充分的安排好上课的每一分钟,并且能调动整个课堂的气氛,使学生能忘记因训练而产生的身体疼痛来练习上课的内容,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一样,所擅长的项目也就不一样,练习到自己不拿手或者不喜欢的项目时自然会有所松懈。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需要努力让学生尽量每个项目都能尽力认真的完成。那么,在课前要考虑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1 、学生的身体素质;2、技术技巧的完成情况;3、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生的理解能力;5、班级的学风建设。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5点。1、调节好训练的运动负荷。这里面要注意训练的强度、练习数量、组数、持续练习的时间以及组与组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间歇时间。2、注意上课内容安排。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增减练习项目。不能总是一样的内容和数量,这样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3、要调整好呼吸和身体姿态。在做腰部训练时,特别要注意呼吸的配合,不能总是憋住气,会让人整个上半身比较僵硬,缺少呼吸配合的动作是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的。还要注意正确的身体姿态的形成。4、注意训练的方法。将单一练习、循环练习、持续练习、间歇练习、重复固定练习、变化不固定练习等多种方法穿插在课堂教学中。5、注意教学的对象。因为9到15岁之间学生,有的处于青春发育期,有的还是儿童,她们的身体形态、骨骼发育、关节、身高、体重、肌肉能力及心理素质都是不同,所以这些也是在实施教学中应当考虑到的。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她们对课堂上的训练内容产生兴趣,而且还要注意她们所处的生理阶段,避免出现超负荷训练。
二、辅助训练
1、训练项目
最初练习时,腰部的肌肉都比较僵硬,如果没有训练前的热身,可能会使腰部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半月板出现受伤,甚至引起急性腰肌劳损,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的辅助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平躺于地面做仰卧起坐、慢抬腿、两头起双手打脚尖等来增加腹肌的力量;趴在地面做双手抱头起、双手抱头两头起、双手反抓脚踝的两头起等项目增加腹背肌的力量。活动肩部时采用拉伸肩部肌肉的项目进行,如双手交叉,掌心向上双臂向上往后掸,还有用一只手从外、后侧抓住对侧手臂的肘部,拉向被抓手臂的对侧保持姿态。胯、膝、踝关节的活动也不能忽视,它们对腰部的灵活性、上下肢的连动性、以及身体的稳固性、整体的功力都是有帮助的。可以通过转膝盖、蹲起、勾绷脚、掸跟腱、地面胯部练习以及地面慢抬腿等来拉伸下肢的韧带,而且还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耐力、控制力。这些辅助项目在腰部训练前练习是有必要的,绝不可忽视。
2、音乐的配合
快乐明亮的音乐能够使人减少焦虑,使大脑皮层压力得到缓解,学生们也能在比较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训练和学习新内容。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教师也能从单一的“敲节奏”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指导学生训练,更快的达到训练目的和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三、一套新创的腰部训练程序
与黄梅戏以往的腰部训练方法相比,这套程序更为科学规范,而且还节省时间,训练的内容也较为丰富,增加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将这些项目根据难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年级由高到低、年龄由大到小等方面的规律进行编排,更为科学有效,更重要的是每个动作的难度不大,每个人都可以完成。
在有限的一堂课内,要练习很多项目。我们要考虑她们的身体承受能力、上课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不能对练习项目产生恐惧。先做好地面的热身运动,然后按照头颈部、肩部、胸部和腰部等四個位置进行分部练习,将其各个部分都充分活动开,然后对某一项或几项的内容不满意的,单独提出来加以重点练习,最后练习有难度的腰部技术技巧。这些是按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安排的,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加上配合适的音乐,变化不同的节奏类型,缓解大脑皮层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练习,减轻学生身体上的痛苦。从而达到科学有效的训练目的。
与此同时,腰部训练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剂。故而在训练过程中要遵循以动为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特点进行编排恰当的训练项目,将单一的训练内容得以丰富、发展。根据这个要求,将腰部训练分为以下步骤完成:
第一步:热身运动。从自然状态向训练状态的一个过渡,起一个引桥的作用,主要是腰部上肢的预热,包括颈椎、肩部、中腰的预热,通过颈部的前低后仰、左右摆动以及肩部的扬肩、后划手、推手拉肩、扩肩等增强腰部上肢相应关节及肌肉的预热,避免在训练中因热身不到位而出现动作幅度过大时造成的肌肉拉伤和损伤,同时循序渐进的活动,减少学生身体上的疼痛感,增加学习兴趣,弱化在学习中出现的抵触心理。
第二步:地面(跪式)腰部辅助训练。继热身运动之后进一步推动腰部的软开度及灵活性的训练,降低训练重心、训练难度,以地面动作为主,增加可操作性。通过腰部上肢的拧腰、高涮腰、掸腰、控腰、下腰、耗腰等一系列动作,间接的使用腰部主干的上端,进一步推动腰部软开度的扩展训练,注重基础训练的综合性,结合身韵的训练元素,增加形体造型的美感。
第三步:把杆辅助训练。借助把杆扩展腰部训练的手段及形式,进一步扩大腰部的整体运动的开度、软度和控制力,主要是借助把杆对腰部形成斜拉旁腰、滚腰、波浪腰、挑胸腰等一系列动作,从而使腰部的灵活性、柔韧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姿态、韵律及动静的统一性,由点到面增加整体造型的美感。
第四步:中间地面(站式)腰部训练。在预热、辅助的训练前提下,本阶段重点是以腰部的整体的软度、开度、柔韧度、控制力和靈活性为主,训练内容最大程度的满足戏曲舞台表演的需要,为基功训练提供良好的根基。通过涮腰、掸腰、控腰、下腰、推手拉肩直接的形式和针对性的动作,以提升腰部整体软开度为训练目的。
第五步:腰部韵律组合综合训练:参考黄梅戏表演艺术风格和身段韵律,借鉴京剧与舞蹈经验,结合上述腰部柔韧性、软开度、灵活性的训练,形成腰部肢体动作韵律与造型美感,突出腰部在形体动作及运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组合训练中对腰的动态、静态及腰部的技巧呈现,以综合的形式及形态,重点培养学生对腰部肢体动作形态、韵律、动静、美感、造型的学习和掌握,为舞台表演实践、塑造人物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套训练程序的动作组合大多来源于黄梅戏本身的舞台实践,比如风摆柳、左右窥视还有扶门凝望等动作,在此基础上借鉴京剧、舞蹈等艺术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加强了腰部的灵活性和动作的韵律感,使动作更加流畅,优美,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比如自照观镜式、小射燕斜后指式等动作在节奏明快活泼的经典传统小戏《夫妻观灯》中运用,更加符合庄稼人一年忙到头在过节的时候外出看灯时的欢乐愉快的心情,给观众以乐观的感染。有了新鲜元素加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舞台表现力有了大大的提高。“腰功练习项目有些纯属练习项目,不能在舞台直接表演,但也有一些项目是能和各种舞蹈身段配合起来,表现一定内容” 。在经典黄梅戏《天仙配·鹊桥四赞》中大量的运用身段舞蹈,从七位仙女拨开云雾到对人间渔、樵、耕、读的人间生活景象进行摹拟,表现了对人间美景的欣喜从而翩翩起舞,将七位仙女婀娜多姿的舞姿表现的淋漓尽致。剧中没有大量直接运用腰部技巧,仅用了一个“卧鱼”的腰部技巧,其他的都含在身段舞蹈中了,所以本套腰部训练程序比较符合黄梅戏载歌载舞的特色,显得形式活泼、优美迷人。
因为课时有限,所以在整节课的组织上,我们要做到合理、紧凑、张弛有度,使学生能够练习得下去。在编排训练内容时,融入戏曲身段、古典舞身韵,配上合适的音乐进行练习,不但腰部的项目得到锻炼,而且还使身段、身韵和节奏感得以提升。
四、对创新训练方法的展望
黄梅戏是从民间歌舞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黄梅戏形体动作构架的主要来源是民间舞蹈,另一个来源是吸收、借鉴京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营养来规范它的形体动作。来源于民间的黄梅戏,它的形体动作的特点是具有质朴的劳动生活气息、动作简洁明快流畅、舞蹈性强。今天,它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大剧种,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使它形体动作的表演更加细腻化和韵律化。其重点就体现在人体的核心部位——即腰部的灵活性、对动作的控制力和韵律感和四肢的协调性,让动作变得优美,在舞台人物的形体塑造上能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载歌载舞是黄梅戏表演上的一个重要剧种特色,亦是黄梅戏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使用本套训练程序,不仅使黄梅戏保持这个表演特色,而且能更加强化这个特色。
针对学习黄梅戏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生理状况参差不齐,训练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训练不到位或者腰部损伤的情况一套规范、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至关重要,并要将之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决她们在舞台上表演因腰部训练不得当而无法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套方法能完成更多有难度的腰部技术技巧,在舞台展示有黄梅戏特色的武戏剧目,让观众能看到黄梅戏的另一面,也能改变一些人对黄梅戏的偏见,认为黄梅戏除了学习唱腔以外,不需要学习其他基本功。
学习黄梅戏的学生年龄跨度大,所以在腰功训练存在有先天性的因素,但有通过科学有效地结合解剖学、运动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知识,使我在教学中可以摆脱很多腰部训练中的盲点。科学有效性的训练方法,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做到在课堂训练方法对、提到效率时间短、学生进步快、损伤出现少、学生不抵触。而作为一名黄梅戏的基础课教师,应该有开拓的思想,具有广泛的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深入踏实的研究好这项内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审美鉴赏能力日益提高,在编排组合时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黄梅戏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