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2016-04-29谭术存
德育是摸不着也看不见的,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性。语文课堂作为小学生在校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其中蕴含大量的德育因素,小学语文教师可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适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浸润。通过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树立榜样,以情育德,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毫无痕迹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小学生实现“身与心”、“德与智”的全面、平衡发展。
手段呆板与空洞说教的德育方式,其效果不可能很好,因为这些无法实现“心与行”的高度契合。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像春雨一般,润物无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语文课堂教学是德育浸润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潜移默化、文道合一、因势利导、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可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性,促进小学生身、心、德、智的全面发展。
一、发挥文本的德育功能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类型丰富、内容全面,既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文章;也有文质优美,歌颂美好生活的文章;还有美丽动人的故事、时代潮流中的科普短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类文本的德育功能,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适度、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浸润。
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的一首诗歌,诗人至死都坚守着“王师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内化为“爱祖国、爱人民”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崇高个人品质。
再如《白杨》一课,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平淡的描述,却能让人联想到边疆建设者们前赴后继为建设美好家园的无私奉献精神。虽然全文并没有这样写,但是却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德育元素,就像春夜之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这也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文质优美、情感动人的课文,能让学术懂得: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
育德于教,在小学语文课堂适度、实时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道德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小学生建构健全人格,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材中的不同的课文,其隐含的语文知识、思想品德教育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读文本,立足教材,激发学生的体悟,使其能更深刻地感受倒教材中不同文本蕴含的真、善、美,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不单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让课堂教学中德育浸润获得更好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曾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浸润,只有“水到渠成”才能实现 “无痕”的效果。
二、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應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必要在语文教学规划中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实践活动课能丰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思想品德素质。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教师要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有针对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比如文本与生活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德育像春雨一般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去,成为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好书推介会、诗歌朗诵比赛,寓言故事比赛、影视欣赏活动、道德辩论会、做德育手抄报,戏剧表演赛、讲演等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获得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它既可以调节小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状态,又可以增强小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爱人民、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感。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小学生身、心、德、智的全面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设计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状况,结合语文教材,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毋庸置疑,我们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课程资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积极开发、利用好生活中的各类资源,设计多姿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这种“育德于学”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也是十分有效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较为活跃,采用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极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因此,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身心“调节剂”,它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智的发展,所以,它不仅是语文学科中实施德育浸润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
三、树立榜样,以情育德
“言传不如身教”,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与文化素质,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身教”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去涵养、去滋润、去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不仅如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材的体悟与教师对教材的体悟也密切相关,要想学生有感悟,教师得自己能感悟;要是学生能感动,教师也得自己能感动。唯有教师做到真情流露、热情投入、激情四射,才能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悟情、以神会神,学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这就是以情育德。
第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的镜子,必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风貌。要让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向上,我们的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师表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就应该做到最好,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可以直接从语文教师的身上学到好学风、好品德,自然就能够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彼此互相尊重,相互信赖。理想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切为学生”的奉献和服务的思想意识;能够建立一种使学生积极进取,不断向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的优良学习环境;能够和学生融洽相处,对学生默默关心,与学生心心相印。
第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说,“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对教育是多么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浸润学生的情感,以自己满腔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的情操,把品行教育无痕地浸润到学生的心灵之中。
教师只要能够把握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育德于教、育德于学,通过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功能、开设德育实践活动课、树立榜样,以情育德,就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这种“育德于教、育德于学”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就是“无痕教育”,它强调浸润式的涵育,它摒弃一切说教式的、急功近利的、灌输式的、催熟的教育方法,是语文教育与德育工作的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