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生成”的启示

2016-04-29李玉娥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在教学中,问题教学分为两部分:问题预设和问题生成。问题预设,是老师在教学前对上课进行预设,提出问题。这种预设,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不足。如果老师提的问题简单,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表面上热热闹闹,皆大欢喜,但深度不够;如果提的问题深一点,下面一片沉寂,最后只有老师自己说出来,就显得很尴尬。问题生成,是课堂上让学生读书,钻研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提问题。课堂上让学生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问题的海洋中遨游,从而到达知识的彼岸。预设问题生成,可以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获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

一、问题生成 再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有人说,教材不是圣经。但我要说,离开教材,我们学习的知识将是凌乱的,没有系统的。如果我们把教材利用好,对学生学习知识将有很大帮助。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语言是生动的,让学生走进去,就像在知识的殿堂里欣赏,获得无穷的乐趣。学生走进教科书,就是与文本对话。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把文本当作朋友,当作知己,尽情地交谈,无声地交流,在交流中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智慧的火花迸放,绚丽的光彩闪耀。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更生动的再现。

二、问题生成 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问题,是想像和联想的翅膀,可以把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学生会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进入到幻想的王国里,去尽情地翱翔,寻找自己的目标,摘取理想的果实,描绘美丽的图画,把问题雕刻得更加完美。

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自己的感受,学生读过后,问:史铁生为什么有这些感受?我不是立即回答,叫他们继续读书,查找资料,自己去回答问题。他们反复阅读课文,研读课文,参考一些资料。联想到作者是残疾人,想像到生活中残疾人的生活,從而对史铁生的生死观作出自己的理解。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读书中产生了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问题生成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这是变过去老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要自己学的过程。过去,老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这是常规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等老师提问题,然后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来思考,容易的答得很好,难的等老师讲,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虽然有积极方面,但更多的有它不合理的因素,主要原因学生是被动的。

现在,老师让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寻找解题的方法,主动性强,学习的欲望旺盛,虽然有时回答的不够全面,但会把自己的创造性挖掘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由老师要自己学变成自己要自己学的过程。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盲人走路”不如“教盲人拄拐杖走路”,教学生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钥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会终身受益。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将会遇到许多问题,他们怎么办?就要运用问题生成的方法去解决。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遇到什么难的问题,都能想到办法去解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以,问题生成,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问题生成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质疑、探究,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带着问题去思考,对课本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学生就可以跳出课本,不拘泥于课本,向更深的地方发展,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活的知识,得到了全新的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乡土情结》,里面引用了古诗,我在教时,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诗,进行朗读,背诵。当他们读到高兴的时候,我叫他们就其中一到两首诗编题目,并作回答。有一同学出题颇有“探究性”。出示如下: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雁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都是抒发什么?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1.思乡之情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这样,通过出题,解题,再找题,得出答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问题生成,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问题生成,它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需要我们去探讨,总结。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生成,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 “问题生成”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克服它的不利的一面,让它的有利的一面得到发挥。问题生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快乐,得到提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问题生成将在课堂中开花结果,促进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天地,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