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 建设优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
2016-04-29周敏
“工匠精神”是一种在当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值得塑造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追求产品的质量和个性的统一。这些都启发高职院校教师要从根本上认清教育的价值并快乐地坚守这份价值,思考“工匠精神”如何在学生身上的培养和传承。
一、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工匠精神是优秀历史文化与传统美德同当代先进思想理念相融合形成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敬业爱岗、执着有为;创新求质,精细卓越;重诺守信,真诚尚义。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理念:尊重规律,尊重知识,尊重诚实劳动;工匠精神是一种素养品质:爱岗敬业,追求一流,敢于创新,崇尚超越;工匠精神是一支承载队伍:担当重任,身怀绝技,执着坚守,创造品牌的一线劳动者。
二、高职院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纵观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产品总体上都做工精细考究。其原因是企业的精品理念和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这些国家的从业人员常将本职工作做的好坏与个人荣辱相联系,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力求尽善尽美。其实,这应归结于这些国家职业教育中对准职业人灌输的职业精神教育。德、日既是制造业强国,又是职业教育强国。他们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对匠心、品质的高度重视,使德、日凭借其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立足世界。正因为德、日将工匠精神发挥、运用得淋漓尽致,其产品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某些领域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德、日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二)高职院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对国内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能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经常听到企业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更重视“德”,在人才招聘时往往强调“工作严谨负责、能吃苦。具有某项或多项特殊技能”。可见,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时,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地提高其人力资本的附加值,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高职院校教师践行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以学为基础,夯实践行工匠精神的思想理论素养
同其他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比,高职教师队伍需具有明显的双师素质特征,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素质。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首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才能精益求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不断更新,高职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重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所以教师还要依据教育规律,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教育对象,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将其积极应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二)以做为重点,带头践行工匠精神
教师不仅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理念,更要让“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质量意识,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还是实习实训,都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国家、行业、企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到学有规范,做有标准,明确做到什么程度是好、是优,什么是次品、是废品,铲除潜意识中“差不多”的观念,树立追求极致完美的质量观。二是加强实践。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试金石,在追求完美质量的过程中,在多次反复实践中,提高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耐心、专注、持之以恒的磨练。只有这样,大国工匠表现出来的“稳、準、精”技能才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骨髓里。所以高职教师要做到,第一 ,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来组织教学,以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要求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孜孜不倦与反复练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第二,在教学策略中渗透工匠精神,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的渗透,首先要不断巩固专业思想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优秀工匠的首要精神是爱岗敬业,在高职课堂中 ,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启发,寓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于“润物细无声”中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专业,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激发他们内心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解决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形成稳定、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 。
(三)以改为动力,开辟践行工匠精神的新境界
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无不折射着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大胆改革创新,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精神”包含着“工匠精神”,比如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进一步推广现代学徒制,使学生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感受和植入工匠精神,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探索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真实项目的锤炼,既可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的水平,又能培养职业精神,在引入真实项目的课程中,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强化过程性评价,在不断的评价反馈和修改中,学生的职业技能逐步得到提升,更养成了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趋于“工匠精神”。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专业化技术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职的教育教学需要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地计划、行动、评价和反思。高职院校教师应对如何提升“工匠精神”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关注日常教学细节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输送大量新鲜血液。
本文系2016年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专题党建研究项目 2016D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