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2016-04-29朱红霞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加深,英语翻译已经变成了文化传递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社会了解西方文化特点的主要途径。凯瑟琳娜·赖斯和汉斯·弗米尔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这是翻译发展中的关键点,其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再此基础上体现翻译的多样方式。

1导言

功能翻译理论是凯瑟琳娜·赖斯与汉斯·弗米尔等所创立的翻译理论,他们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依据译文要求功能而将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有效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顺利实现不同语言与文字之间相互转换,而其功能则是衡量翻译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英语翻译的技巧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

2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传统翻译理论主要依据字面意思进行逐句的翻译,其译文虽遵循原意,却难免生硬晦涩,缺乏灵活性和原文的神韵。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有效补充与突破,其将翻译工作从对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译者的全新视角赋予了翻译活动新的生命。

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需要结合读者与客户的需求,充分的考虑此两者之间的目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因此翻译工作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同时,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者赖斯认为,功能翻译理论需要将文本理论与翻译策略相互融合,从而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因此可以说正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才为选用不同方法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翻译理论的功能类型

目的的不同造成翻译策略的差异性,整个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文本的概念、翻译的目标、翻译的类型各个角度。不同的翻译类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因为目标可以进行详细的划分。

3.1所指功能。所指功能为目的语描述的事物、现象、对象等等,最基本的要求是向应用人员提供具体表达的信息内容,提升主体的认知水平;

3.2表达功能。指原本所要转述的内容,通过表达原本现象、事物、情感、或是对于事件的态度等等,让应用者准确的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

3.3通话功能。翻译人员将应用者作为翻译的基本核心,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原本的意思转译,让翻译后的信息能够带动应用人员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提升应用人员的个人意识,帮助使用者获得更加多的感受和体验。

3.4寒暄功能。通过对于原本的翻译保持翻译应用者和原文之间的联系,符合实际的需求。在具体的翻译环节中,需要结合翻译内容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翻译手段,让翻译后的表达更加符合原本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大化突出原文的特点和语言表达特征,提升参考价值和科学性,翻译中不仅要遵守基本的原则,还要保证灵活性和使用效果。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要注意的细节

很多人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都会侧重于单个字词,而忽视了句子的整体感觉,为了保证句子的准确与通顺,重读整句并进行检查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检查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句子中动词的时态、语态和主谓关系是否一致;词组的搭配是否准确;动词与非谓语动词搭配是否合理等等。除此之外,做好翻译最基本的就是分析句型框架,来分辨简单句与复合句。在简单句中,主要是分清主谓宾,在找出定语状语等修饰语;在复合句中,必须分析从句的类型。对于这些语法上需要注意的细节,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十分注意。只有对句子本身理解透彻,才能进一步的应用功能翻译理论来进行修饰与创造,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5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进行英语翻译的技巧

5.1将“信”、“达”、“雅”相结合

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是以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作为原则。“信”是对翻译文章最根本的要求,必须忠实于原文,准确的表达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可根据译者自身的理解进行篡改;“达”是保证翻译的通顺流畅,译文应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雅”则是要自然并且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原文的写作风格。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打破”这三个要求的顺序,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与目的性。比如在商务广告的翻译中,其目的是将广告语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进行商品信息的宣传,以促进消费者产生购物欲望。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语义与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在保证广告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于这种翻译,核心并不是保证英译汉的准确性,而是译文是否增强其广告功效,是否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因为广告原文与译文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实现广告翻译功能上的对等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很多商业广告中,在不同民族心理与文化背景下,是很难达到原文与译文对等效果一致的。所以,广告翻译应在基本遵循原文內容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通过语言再创造来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与说服力的译文,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原文受众与译文受众达到同样的理解。由传统的以“信达雅”为原则转换为以“信达雅”为楷模,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将三者进行合理的结合,使翻译效果达到比原文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

5.2将“形”与“意”相结合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在语法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美国著名翻译家Nida曾经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提出:在语言学中,汉语与英语的差别则是形合与意合的差别,汉语以意合为标准,主要是根据语序来组成复合句,结构清晰灵活,不容易产生歧义;而英语更加注重形合,每个句子中成分必须通过连接词来组成并列句或者复合句,翻译不当容易造成歧义。汉语通常以人为第一人称来叙述客观事物,即语言人称化;而英语通常将不能主动发出动作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来做第主语。所以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特别注意主语的定位,实现翻译的准确性。

5.3.将“静”与“动”相结合

在语言学中,汉语多以动态呈现,英语多以静态呈现。所谓静态,是指英语较倾向于少用动词,所谓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一定要找准动词来确定句子主干,分析句子成分通过句子主干分析来进行主谓宾的定位,再分析其他句子成分。由于英语与汉语基本不存在语序的差异,所在在确定主语和谓语之后,即可根据原句的主干来进行逐词的意思转换。在长句子中,要注意主被动问题与时态问题,将英语中的“静”与汉语中的“动”相结合,使英语翻译更加的生动形象。

5.4将语境中心意义与文章背景相结合

所谓语境中心意义,就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本质要求,即进行概念段分析。从文中找出具有明确主题意义的段落或者句子,将其修辞功能运用在译文中,从等同的形式中寻求等同的功能与等值的意义。每个文章背景都渗透着当地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心意思的准确,并不是靠语法的分析就能达到作者原意的,与当时的写作背景相结合,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进行思想转换,更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6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手段

6.1重视口译

由于功能翻译的创始人员和语言理论学家对于翻译过程中关注的方面是具有差异性的,创始人员认为翻译需要重视语言的用法,关注文化思想的准确度,要保证翻译后的效果和原文的目的水平在同等的程度上;语言学家认为翻译需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词性、句式结构的表达和完整,翻译应该保持严谨性和系统化。在功能翻译的理论下,口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汉斯弗米尔觉得口译是培养翻译能力的最好方式,因为其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使用性和即时性,在实际的场景中,通过语言环境的作用想象主体的语言交流或是肢体沟通,感受表达的意识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反应能力和思维效果,口译中不需要对于原文进行完全的还原,通过抓住中心思想,实现交际服务目标。口译摆脱很多的束缚,深入了解表达人的意图,最能够体现翻译技巧。

6.2遵守翻译常规

所谓翻译常规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主体之间默认的非强制性的一些规定。比如翻译中常见的体裁来说,翻译人员可以借助常规的翻译文本,选择译文的目的语常规形式,自身翻译的风格、文化特色、格式都能够借鉴,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例如在翻译国内的白皮书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德国、法国、英国等的白皮书翻译,根据其中的细节或是处理方式,准确的确定翻译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的翻译需要综合考虑目的语言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语言结构等等,通过功能翻译,最后找到共同之处,提升综合的翻译水平,促进行业的发展。

翻译的准确性是关键的因素,也是對于翻译人员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按照常规的翻译规定来展开工作,能够提升整体的准确度,避免翻译后给予受众带来过多的疑问,让受众能够快速的体会文化带来的精神,提升认知水平。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化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其所遵循的目的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等原则,使得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相较于传统翻译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如何处理好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在保持原文神韵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变通,如何在满足译文读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文结构进行重组融合,这些翻译工作都要求译者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而只有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才能真正的将英语翻译技巧的作用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