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的体裁互文
2016-04-29周全
前言:“互文性”就是文体学里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视角,在批评语言学中“互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在对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语言学常常要通过互文,特别是体裁互文性考察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一、语篇中的体裁互文性
“互文性”就是文体学里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视角,在批评语言学中“互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在对语篇的分析中,批评语言学常常要从互文的角度考察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而Fairclough和Faucault的会话秩序理论从理论层面上对互文进行了划分:“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和“语篇深层互文”。相对于语篇表层的互文性,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它包含了形成一定语篇的各种话语规约结构,诸如与不同话语实践相关的体裁、话语和文体等。为了强调构成语篇互文新的话语规约结构,费尔克兰福提出了“语篇互类性”作为语篇深层的互文性的替代表达法。
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对话,即语篇间的对话和语篇内的对话,分别对应于语篇表层的互文性和语篇深层互文。今年来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了后者,从更狭义的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体裁互文性上来了。因为这种互文性更具有隐秘性,也就更好地体现了人们认知情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二、体裁互文的意识形态意义
语篇的互文性也可以被视为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个体,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每一种体裁或式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势,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适合与表达不同群体的立场观点或意识形态。作者或读者在创作或阅读任何语篇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赖这种语义潜势并从中作出选择。因此我们认为,体裁互文性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应该是考察语篇中各种类和式的混合交融表达了怎样的意识形态。
体裁的分类与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分类密切相关。某一群体或阶层使用或垄断一种(些)体裁,另一群体使用或垄断另一种(些)体裁。其结果是,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意义潜势,包括具体的语义范畴、修辞方式、使用规则和惯例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适合于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意识形态。这种意义潜势在话语生成的过程中会通过语篇和体裁建构的阅读位置和主体位置表达或体现出来。
三、体裁互文的阅读主体
语篇的阅读位置就是其阅读角度,只有从这个角度来阅读语篇才显得自然、才具有了连贯性、才可以自圆其说、而读者才可以顺利地了解语篇的结构和意义。阅读位置不仅为读者提供解读语篇的角度,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应该采取的立场,它同时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将读者塑造为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告诉他们谁、什么和以何种方式参与特定的神会情景、社会场合和社会交往。因此阅读位置与主体位置密切相关,语篇在建构阅读位置的同时也在帮助所属体裁建构和强化主体位置,即为使用该体裁的个人主体描述和规定行为范畴、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
在每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中,每一种体裁都赋予其主体位置以特定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具体语篇的说话主体都要受到所用体裁的已经形成或存在的体现该体裁的意义潜势的主体位置的限制。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变化,语篇的使用者常常通过不同的体裁来体现不同的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这种变换又恰恰反映出了权力关系的相对变换。通过这种变换语篇也就达到了预期的语用目的。语篇内的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迁,更对这种深层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体裁互文性有时也被称作“结构互文性”这個术语可能来自 Pecheux 的“互文话语”。Pecheeux (1982) 认为每一种“话语形态”都处在相互关联的话语形态场中 ,他把这种场叫做“互文话语”。
四、结语
本文的分析表明,语篇内的对话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在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中,发展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社会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引发了体裁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对社会变迁权力更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体裁互文性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各类语篇中,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