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6-04-29刘积德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工作的陆续落实,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日益壮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率更是每况愈下。目前,各大高校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力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均有着深远影响,新时期,如何开展已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总结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为改善这一局面,加快高校教学改革进程至关重要。作为高校重要课程之一,体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为实现高校毕业生身心素质的长足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的高效开展略尽绵力。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教学的开展在过去受到了严重忽视,然而,该课程是许多课程教学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各行各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基于此,各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均以就业为向导。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高校人才培养的课题研究正日趋完善,尤其是近几年,课题研究均取得了不错进展。如今各大企业在招聘时,不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着一定要求,同时还十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支撑员工顺利完成工作的基础条件,且大部分工作均对应征者体能有一定要求。但长久以来,各高校过于轻视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培养,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身体素质不达标,就业后无法很好地满足岗位需求。同时,虽然有部分高校现已逐渐意识到狠抓体育教学的深远意义,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关工作的落实一度陷入困境,改革效果差强人意。基于这一现状,新时期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已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全面落实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石。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一)积极转换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1)充分彰显高校体育特色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社会各行各业各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用人单位的要求来作为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标杆,力求在强化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促进其身心素质的提升。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职业体能达标率,强化学生社交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此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充分彰显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同时,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同样不可懈怠。总之,应结合就业导向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内容,积极转换传统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改良与优化教学体系。
(2)明确体育就业观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的主旨在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新时期,高校应基于就业导向,对培养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学生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综合型人才。基于此,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应在明确高校教育最终目标的同时,以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中心,树立正确的体育就业观,并以此作为基础开展系列体育教学工作。不管是在体育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观念上,均应始终贴合这一体育就业观。据了解,现阶段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但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况,因为这些均对其未来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传统教学过于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体能素质、自制能力、忍耐力等均相对薄弱,以致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不能和諧相处,这显然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违背。因此,树立正确的体育就业观,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3)充分彰显高校人文关怀特点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人文关怀的情结至关重要。人文教育观念不应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抓住其深层次的内涵,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启迪,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奋斗意识,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具备集体荣誉感。在教学欧辰中,应向学生灌输指导性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教学并非只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多领域范畴。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关怀,使学生懂得自我审视与自主发展。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毫不夸张地说,高校体育教学其实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应从长计议,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围绕就业导向,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弘扬体育精神,让学生充分领悟体育的深刻内涵。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1)不断强化学生身体素质
过硬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开展学习、工作的重要支撑,高校学生正值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器官组织均需得到科学有效的锻炼,才能得以良好生长。然而,多数高校并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以至于学生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化的体能训练,在训练初期,势必会有学生觉得十分艰难,不易坚持,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耐心劝解,悉心指导,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以确保学生身体得到充分锻炼。
(2)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职业体能指的是人类对日常工作压力的抵抗能力,其对人类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工作抗压性有着决定性影响。具备良好职业体能的人,往往更能够胜任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与强化,充分结合学生个人专业和对应岗位的用人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规划。
(3)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企业均需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来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因此,用人单位对员工工作效率、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均有着较高要求。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对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进行充分考量,并以此为基准,对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与强化。
(三)建立健全长效的体育评价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合理指定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策略,此外,为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还应建立科学、长效的体育评价机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首先,应丰富高校体育评价主体,使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真实、可观;其次,应充实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应不断拓展评价功能,以便体育教师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