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主义课程观下的早期教育课程探究

2016-04-29张晓艳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目前我国的早期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和问题,比如“两超两化”的课程内容、“两重两轻”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方面。那么为了使我国早期教育能够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编制适切教育的早期教育课程。编制早期教育课程人员就要以实际教育为价值的人本主义课程观制定,以实现早期教育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且制定满足不同儿童不同需求的课程为基础,实现儿童自主体验课程为发展的早期教育课程。本文就以人本主义课程观为基础,探究早期教育课程制定。

一、浅析人本主义课程观

1、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内涵

人本主义课程观的是一种博大精深且发展较长的教育思想,其源于人本主义哲学。教育学方面的人本主义哲学,主要是以弘扬人性为目的,也就说对人进行全方面的教育。人本主义课程观也是要求人可以全面发展,使人可以驾驭物质力量,通过教育开发及提高人的本质和智力,并且使人可以得到展现,通过辩证法和逻辑学使人可以发展到更上一层楼的标准,通过一些文化课程的学习使人的性格及人格可以更加完美,实现拓展人性的目的。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作用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教育课程的目的。

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课程观是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主,其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实现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定位。人本主义课程观的思想包括实现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科学及理性,使学生全身心的和谐发展,注重德智体美结合教育,尊重儿童的个性,实现儿童个性特点及身心特点相结合,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2、人本主义课程观的内容

(1)自我实现。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育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通过教育实施者进行的。人本主义的课程内容之一就是自我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使人具备完整的特性,包括能够实现社会化目标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理智的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够自主选择方向等等。这种自我实现内容要求课程目标具有开放的特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达到自由,不只是追求成绩、分数及升学率,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及自由实现的需求,使学生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发展。

(2)适切性。人本主义课程以自我实现为基础,相继提出了适切性的内容,指的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为学生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连系,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统一性。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统一体,每个人要有一个完整个体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行为。传统学校的教育都是专家进行设计的,学生对于教育整体很难把握,此课程体系过于注重教材的逻辑,并没有真正符合儿童的发育特征及个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相背离。统一性就强调学生与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教材相吻合。人本主义课程观重视的就是课程的合理性、综合性及整体性。

二、人本主义课程观下的早期教育课程

我国部分早教机构都是以开发儿童潜能、使儿童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此开设各种美育课程、音乐课程或者互动课程。但是以人本主义课程观,这些做法显然没有达到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1、“两重两轻”的早期教育课程目标

此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人本主义课程观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那么早期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满足0-3岁的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也就是使学生完整发展。但是部分早期教育课程机构并没有以此制定课程目标,而是将儿童家长的可观行为及可感行为定为目标,比如提高跳、跑、识别事物、记忆事物及思维认知能力等,或者认知五官及背诵童谣等。一些情意目标并没有涉及到,比如儿童自身的情感、态度、个性及社会性等。其二、部分早教教育课程并不是由外部制定的目标,而是使教师根据自身课程的进度制定的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且自由的个体,他们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是在实际中,部分早期教育课程的设计被预先设定出来,这样虽然使教育目标更稳妥及完整,但是却忽略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儿童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2、“两超两化”的早期教育课程内容

此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人本主义课程观要求课程的内容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结合,并且与儿童的生活环境及经验相连接。实际上,部分早教课程内容都出现了内容超量及难度较大的现象。比如早教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有亲子阅读的活动,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教师所选的内容对0-3岁的儿童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另外在早期教育课程中还有对24-30个月儿童开展的英语课程,主要是以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为主。心理学表示,人的智力发展与年龄及个体的差异有关,并不是每个儿童的智力都是英语这种超载的课程内容。在一般儿童的智力发展呈正态曲线,治理的发展与自身年龄应同步。这就是早期教育课程内容的两超现象;其二,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使课程内容过于死板,课程内容之间没有较密切的关联性,没有灵活性。目前的早期教育机构大多数都是全球或者全国连锁模式,由总部研发出课程应用到教育中,抑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临场发挥能力,使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这就是早期教育的两化现象。

3、“双多”的早期教育课程实施

双多的意思就是教师对儿童太过控制且重复太多。为了使课堂有纪律,教师就要作为一个领导者控制课堂,以此来进行教学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学生是命令和听从的关系,并不是你和我的人本主義课程观关系,这就使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体性,自身的创造性潜能也得不到发挥。比如教师使儿童进行游戏的时候,每个过程及步骤都是精心设置的,这种整齐的课程实施方式,对于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儿童的自我意识、情绪及情感的发挥也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就是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于一些内容重复多次,使一些月龄较大的儿童进行机械性的知识记忆。据了解,教师为了能够使儿童掌握语文知识a、o、e的时候,教师会制作字母卡片重复字母的发音,反复多次,通过此使儿童进行记忆。但是根据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对儿童太早进行正规教育,催促儿童过早成长的话,会使儿童对学生产生恐惧、抵抗及疲劳的现象,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还会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4、人本主义课程观下的早期教育课程发展趋势

为了使儿童能够全面成长,早期教育课程编制人员应该以人本主义课程观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早期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就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成长特点及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重视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性及情感;另外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早期教育课程内容方面要实现全域发展,制定多元化的课程内容。早期教育课程的编制人员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为儿童编制丰富多样并且可以刺激学生感官的内容,为儿童潜能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使知识内容可以互相连接。还要将情感与认识相结合,制定的课程要与儿童的兴趣相连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最后使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及经验相结合,调动儿童的内在生活经验,培养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结束语

人本主义课程观历史悠久,经过了多年的演化,形成了具有完整结构体系的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观注重教学中对儿童的主体性尊重,使儿童成为教学中的主人,使儿童的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不再受到压制。这种早期教育课程适应于儿童的发展需求,使儿童能够自主体验,实现儿童的全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