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方法
2016-04-29谢小丽
《电工基础》属于一门研究电路、电磁现象基本規律和分析方法的基础性技术课程,该课程传授的是电工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同时又是电工操作技能的理论依据,所以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即将进入工厂作为技术工人的中职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中职生的特点与培养方向,重点针对中职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属于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由于电工基础课程的概念具有抽象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中职生在进行电工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然而事实上的中职生分析能力都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应该加强学生分析能力方面的培养。下文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论证了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方法,以此为鉴。
一、借助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境,实现互动的学习气氛
在进行电工基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课程的理论太多、推导过于繁琐是困扰师生的共同难题,因为大多数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若借助多媒体技术虽能够解决部分问题,然而面对多种形式的器件与电路,学生们通常表现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很显然该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为了易于学生掌握及消化有关概念,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大量的试验进行补充,则由于试验需要动手操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器件、仪器无法满足课堂需要,所以采用这种方法会因许多实验无法进行而干扰实验效果。更为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和进行创新的空间过于狭小,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正常思维。鉴于此,可选用先进的仿真软件嵌入课件,然后学生就能够参与到虚拟的仿真实验中去,借助仿真环境,学生可以很好的观察、分析电路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从而实现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等方面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电路仿真软件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实时对实验行为进行观察,而且可以实际参与测试,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从而对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的由来能促进学生基础理论的掌握
由于电工的基础课程中有较多的理想模型,作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理清模型与真实电路元件之间的区别,了解借用理想模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如在进行电压源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要将电压源与发动机、干电池和上级输入信号进行细致的比较,然后寻找其不同之处,最后总结出其本质区别。若在学习电工基础课程中的有关定律时,教师就要将相关定律的由来与本质向学生交代清楚,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了解了规律由来的学生在分析有关问题的时候就自然充满信心,这对解决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通过设定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问题能力
电工的基础理论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活动,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适当降低难点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与规律,提高自我操作能力。如在学习有关日光灯电路等原理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熟悉:按照课本上的电路图和老师给出的问题要求,通过在试验室的亲自操作、讨论以及总结,使得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融会贯通。又如在学习“戴维南定律”时,先要学生明白使用万用表测量的顺序,以及电源两端形成最大输出功率需要的条件等。在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必须给学生的准备工作留足时间,在学生查阅资料、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写出总结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开展必要的评讲活动,对成绩优异的小组或个人要进行表扬。若能够让这种学习方法坚持下去,那么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会不断形成自我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带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制定完备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系统培养
客观上,学生分析能力的形成属于一个长效过程,作为教师应做好长远计划,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不但要针对教授内容制定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而且要针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制定非常系统的计划。此外,学习能力属于一个综合效应,尽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电工基础课程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针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那是由于能力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中职生在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侧重对学生分析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中职生在进行电工基础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担负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让学习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但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环境、正确的进行引导,而且要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制定较为系统的学习计划,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自学能力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