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的三法
2016-04-29苏显文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的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阅读是心灵的再现,它能显出学生个性特点,也是学生认知水平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表述,其中前三个阶段都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会与别人交流。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進行个性化的阅读实践呢?近年来,我不断探索阅读教学,全力让阅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快乐天地,从而开拓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总结出如下三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充分表达个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度交流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阅读是在文本的引导下的一种再创造,它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的阅读课堂,只是一种照本宣科的课堂,毫无生气可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实践呢?近年来,我不断探索阅读教学,全力让阅读课堂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快乐天地,从而开拓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总结出如下三种方法。
一、让学生充分表达个性思维
我一向很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个性化思维。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中,当我提出列文虎克能一边工作,一边玩出名堂时,有学生就提出问题,为何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玩出名堂来?这时,课堂上立即很多学生要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列文虎克的“玩耍”是指在玩中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也有的学生说列文虎克在玩耍的时候很专注,没有一心二用,而我们上课的“玩耍”是开小差,不专心的表现;更有的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不允许他玩耍,阻碍他玩出了名堂。对于前两种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第三种想法,我没有否定,而是临时决定用更多的时间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接着,又有不同的看法了,说堂上玩是不对的,如果是在课余时间里这么专心、专注地玩耍,肯定能玩出名堂!也有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原句说,列文虎克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而我们上课时,并不是“待着没事”,所以不应玩小玩具。看到有学生会细读原文回答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大加赞扬。此时激活同学们的思维了,有学生说,列文虎克玩放大镜就是在做科学研究的,他是在玩中发现了新奇的事物,然后还越玩越带劲,发明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水,就说明他把研究科学当作玩了。这跟我们在堂上开小差的玩是不同的。虽然说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但说到这么明白,其他同学也纷纷认同。
二、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度交流
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文本阅读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阅读不仅是多元的,也可以是深入的。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我提出为何作者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由于生活年代的差异,学生们无法理解时间去了会令“我”头涔涔而泪潸潸!此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文本阅读,在读中悟出文章真实情感。“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作者不是为了写美景,而是为了表达时间一去不复返,花开花谢会有时,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所以作者慨叹时光匆匆而“头涔涔而泪潸潸”!通过鼓励学生深入细读文本,理解课文巧妙的用词造句的方法,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伶伶俐俐”、“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通过我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学生说这篇散文是表达作者慨叹时光一去不返的伤心之情的;也有学生说这篇散文是告诉我们不要“掩着面而叹息”,不要让“新的日子在叹息里闪过”。无论怎样的理解,都是通过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深入交流中获得的。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
自主探究阅读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总结升华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此我特别制定了高年级阅读课的预习方案。首先是读一读,初读全文,划出不懂的词句;然后是写一写,抄写积累词语和生动句子;接着是提一个问题,根据初读课文,写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是尝试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我预设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四法,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阅读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了。我在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时,由于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问题,堂上释疑这一环节真是让他们都动起来了。有的说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有的说为什么作者对什么花都不懂欣赏,但却喜欢桂花呢?也有的说为什么作者这么喜欢摇桂花?在堂上,学生们能提出这些问题,并互助合作解决,这就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