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并存方能激活语文课堂
2016-04-29戚加松
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们几位老师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性与理性的问题。这几年来,我观摩了“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苏派教育模式优质课”等,也参加了几次市县的公开课比赛,每次的自我疑惑总是:公开课在追求原生态的同时,到底如何调控课堂特别是陌生的班级,临时的组合,有时从旁观者的角度,常常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第三者的感觉。第三者,往往就不只是一种声音了。有一次我上了一课《明天不封阳台》,是“同课异构”的,第一节是一位女教师上的,课件做得精致,条例也相当清楚,更要命的是激情洋溢,很会煽情。我作为男教师,属于木讷的一类,口头表达不是我的专长,我对文本有自己的视角,对课堂有自己的追求,而且比较认死理,又比较自卑,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是无法达到生动活泼的境界的。这样的课,用“课改”的眼光来看,就可想而知了。也是,激活课堂应从多个角度入手,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感性与理性并存,让学生从感官到心灵受到一次立体按摩,愉悦身心既有情感体验又有理性思考,这才是一节理想的原生态的语文课。
我总觉得当下这样那样的模式推出来的“好课”,几乎千篇一律: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课堂形式热热闹闹,却忽视了学生心智发展规律与需要,特别是中学生更需要 。
我主张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因为没有课程意识与课程体系的课堂必然是鸡零狗碎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课堂,要不就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表演,热闹非凡;要不就是教师死板板的灌输,了无生趣。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而语文课堂教育,更应该是一项“心中有人”的教育工程,语文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甚至遇到自己的预期答案会显得特别感激与欣喜。其实对文本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况且,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就不应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延时间而将它扼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出问题、提示方法,并且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寻答案,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自己的探索时间去求得答案,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寻,教师给学生留了一片畅想的天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就语文教学而言,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总是要以形象、情感等心理特征为主要参与方式的感性学习手段的。因此,课改下的高手,总是会在联想、想象、情感陶冶方面花心思,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会通过课件演示、场景置换、活动组织等手段让学生“身入其中”的。这样的课堂,就是所谓的“感性课堂”有人说它的“实施途径分为情境化、心境化和语境化三种方式”。在我看来“感性课堂”往往是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为外显特征的。
相對于“感性课堂”而言,“理性课堂”在强调外显活动氛围的同时,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心理活动氛围的建构,其价值取向是帮助人的心智的成熟。理性课堂,一方面是针对教师的,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对课程全面而理性的认识,也就是我所说的,他要求教师既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又要能巧妙的将他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心中是有明晰的思路与全面的把握的。一方面又是针对学生的,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活动其中的课堂所学,涉及的是哪些知识和能力,对自己的当下与未来有怎样的帮助。
当然理性有余感性不足也是课堂生态中应该注意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没有错,但是“放手”不等于“放羊”,理性的课堂要的是教师要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更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奥妙就是,当教则教啊。你不能因为学生的探究没有涉及到,你就不教了。学生的探究没涉及,你就不教,还要你这个教师干什么?我明确地告诉他,当他能够在课堂上“当教则教”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样教”了,那么他的课就会上升一个台阶了。在教的过程中在感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动静咸宜,套用《甄嬛传》里的一句话:“那便是极好的”。
关于课堂问题的设计,问题可以大而无当,大而无当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思考,但是大而无当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着边际啊。所以“大而无当”是要以“具体入微”为基础的,或者说,“具体入微”与“大而无当”相配合的。课堂上,是要不时地抛出一些幽默的看时滑稽“小问题”的。比如《台阶》中关于“洗脚”的描述,你可以让学生相互挠挠脚底的,谈谈感受的啊,为什么我们连挠痒痒都耐不住,“父亲”居然能用鞋刷子刷脚底呢。你想想,课堂上有这样的互动,还会沉闷吗?另外学语文随时需要寻找合作者、随时也会被选择为合作者。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
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生生合作,还表现为师生合作。在这里,教师充当的依然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和置疑,它颠覆了封闭性课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被动模式,将主动权又还给了学生。这种开放型的课堂,信息流向是多向的,这其中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更多的是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正是这种思维的碰撞才最可以击出智慧的火花。
理性课堂,要的是沉稳,沉着,沉静,还要沉醉,万不能沉闷于沉滞。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彼此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