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知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2016-04-29冯赟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复习的过程可以梳理课本构建知识网络、检查知识疏漏、提高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的学习中笔者发展只有在期中和期末才会进行复习。身边的很多同学也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因而复习课时会经常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更甚者忙其它科的现象等。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不应该成为老师的独角戏,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学生的题海战。新课程的背景下,怎样做才能突破传统复习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达到预期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思维导图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将枯燥的信息运用图像表达出来,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历史复习很有必要。

一、传统的复习法效率比较低

大部分的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经历之后已经养成了课中记笔记的习惯,但在笔记形式上一般采用传统的线性文字结构进行排列,颜色单一;在笔记内容上多为课本主要章节的摘抄罗列,缺乏生动性,不利于记忆与理解。此外,文字材料的属性过于单调,只能刺激左脑对词汇、逻辑、数字和顺序的记忆功能,右脑则会处于休眠状态,听课所记的内容很容易遗忘。而高中历史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记忆能力要求高,如果都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将笔记内容掌握,将会非常痛苦并且低效。如果在历史课上将上课的内容一点一点记录下来,似乎完整全面、条理清晰,但书写内容较多,一些历史核心词往往在一节课中要反复书写多次,占用了不少时间。很多同学一堂课下来往往记下来文字,却遗漏了教师对内容的重要讲解,影响学习与听课效率。而且这样的笔记内容相对孤立,很难将历史知识的相关逻辑关系体现出来。高中历史的学习,尤其是高三进入全面复习阶段,难度将会明显增强,涉及到必修三本书与选修两本书模块式的系统整合,内容繁多,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因果关系比较繁琐,易懂但非常容易遗忘。而记忆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复习方法正确可以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提高记忆力,达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

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

二、历史知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遵循着学习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某一个历史专题作为复习切入点,纵向整理相关知识点,概括历史启示,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图形、色彩和线条的融合,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更利于记忆和复习,锻炼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可以提高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复习,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层次地理解历史的核心概念与重要知识,轻松、灵活、系统地把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还可以在头脑中保存清晰的网状知识结构,在复习中不断培养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品质,提高综合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科学高效地进行复习。 思维导图相对于传统的复习方法而言,大大减少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讀量,一目了然便掌握了所有的重要信息,但是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理解。思维导图中用“核心词”的形式使我们能够将注意力快速、持续地集中在所学知识的关键点。一张科学的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层次分明,逻辑思维清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我们在总结复习时,只要回忆起多彩的图文并重的导图,便能将所有的信息要点系统组织起来,很快记住知识要点,不会遗忘思维的每个环节,大大增强了我们的记忆力。

三、思维导图制作方法

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有效绘制思维图形的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了人类大脑无限的潜能。历史知识结构性强,脉络清晰,多以因果关系为主,探因寻果的过程对思维的逻辑性要求很高。思维导图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统一体,很适合表达以因果关系为主的历史问题,尤其适合单元复习中的知识整合。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准确的思维线索,迅速抓住知识或问题的脉络,落实识记、理解和运用的教学目标。 在历史知识的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纸张、彩色铅笔、水笔、圆珠笔、签字笔、N 次贴、各种贴纸等工具,将头脑中思想的轨迹呈现出来。具体流程包括:①确定主题中心词。在图纸中央用彩笔、图形绘出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周围留白。②增加分支。从主题中心向外放射曲线,使用箭头、图标等依次将主题中心词与分支连接起来。③完善细节。从每条分支上的“关键词”导出更为细节的要点,围绕层级关键词建构知识体系。④填充颜色。运用多种颜色、图案、符号、文字和背景来辅助记忆,为图像和线条着色,每一主干及支干的线条要用同一种颜色,相邻的主干避免选用相同色彩。⑤整理优化。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及时修正补充原思维导图,使之更简洁、优化,利于长期记忆。

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复习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改变复习的枯燥,激发我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实现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