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2016-04-29石建群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要以促进幼儿游戏发展为目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是要准确解读幼儿游戏的性质与特点,把握介入时机,灵活采用介入幼兒游戏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自主性活动,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当幼儿兴趣盎然的参加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主动探索,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以及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在游戏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本着关心和爱护孩子的目的,往往过度热心的帮助参与;这这常常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幼儿园游戏教育性功能的发挥。教师介入幼儿园游戏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一、准确解读幼儿游戏

对于同一种游戏活动,每个幼儿教师对其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教师固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不准确,总想着只要能给幼儿提供细致周到的照顾和帮助就是是“爱”幼儿的表现。也因此个别教师采取直接帮助幼儿参加游戏的方式,粗暴干预幼儿的游戏活动,孩子不领情,游戏的教育目的很难得到实现

例如:在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中,两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着娃娃家的“妈妈”和“孩子”两个角色,各自拿了一样自己喜欢的材料在娃娃家进行各种操作和练习。指导教师看到时间过半,游戏并没有按照教师预想的进行走过去,就走过去对扮演妈妈的孩子说:“妈妈,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吧,我们一起送她去幼儿园吧。”当教师的指示没有得到幼儿的任何反应之后,教师又从“厨房”端来一盘“好吃的食物”,问:“宝贝,饿了吧,妈妈带宝贝吃一些东西”。孩子们仍然玩着手中的材料,对教师的指示置之不理。

该游戏中,教师也注意到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尝试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进行了俩次游戏活动的直接介入,但介入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是教师对小班幼儿游戏的性质与特点,缺乏准确的了解。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感知运动思维占据优势,他们喜欢动手接触各种游戏材料,可以说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是某种角色的动手操作,当然难以达到教师预设目标;教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强行指示幼儿参与复杂的游戏活动,介入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把握介入游戏的时机

游戏活动是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是幼儿通过游戏的假想活动,获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体验。每个孩子都有对事物独特的理解方式,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理解孩子不断“试错”的努力,支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尽可能的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

在一个大班建构游戏中,多数幼儿都在兴致勃勃的商量如何利用材料搭建各种模型。一个幼儿独自离开讨论区,从材料存放处拿出一根PVC 管,正准备将其插在建构区的积塑玩具上。教师立即走到幼儿面前,批评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表现,并拿走了孩子手中的PVC 管,当看到该教师走远,孩子生气的嘟囔说:“老师讨厌,我准备做路灯的,干嘛把我的材料拿走!”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具体的游戏场景,但他曲解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真正动机,迫不及待地介入到幼儿游戏中去,介入效果很不理想。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时机不当,可能会中断幼儿的游戏进程,损伤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教师介入时机应该选择幼儿出现游戏困难或者需要进一步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尊重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不能操之过急。

三、灵活选择介入游戏的方法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要以尊重幼儿游戏的自愿性为原则,不应当干扰幼儿的探索行为。一些教师总是担心幼儿出错,常常按照成人的理解要“纠正”幼儿的行为,认为幼儿按照教师要求“正常”地游戏就是幼儿游戏的合理选择。如果忽略了幼儿游戏的动机,幼儿本身对游戏的理解,那么教师的干预可能与其出发点适得其反。教师不再以命令式的口吻强制幼儿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是以游戏中的某种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进程中去,通过适宜的动作或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这种介入特点是幼儿根据教师的暗示行为而行动,乐于为幼儿接受,无形中就是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和认同,能有效提高了游戏的水平。

在一个大班“火锅店”角色游戏中,热情的“服务员”为“顾客”们忙前忙后。指导老师发现一位“服务员”在“火锅”里放了两把塑料勺子。一旁观察的教师表现很生气,立即质问该幼儿怎么能放两把勺子呢?当教师注意到幼儿委屈的表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请该幼儿解释下放两把勺子的理由。孩子很有成就感的对大家解释。他以前在火锅店吃饭时,发现服务员就是提供一把汤勺和一把漏勺用来打捞汤面上的泡沫。教师听后明白了,正是孩子有着生活的体会,才放了两把塑料勺子到“火锅”里。

该老师一开始采取“质问”的方式,仅仅凭主观判断就生硬介入,影响了游戏的进程。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失误之后,从“质问”转变为为“询问”,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积极效果就产生了。由此可见,指导方式不同,游戏指导效果可能差别很大。可见,教师是否要介入以及介入的时机和方法,全在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在于对这些行为意义的分析。

总之,教师的“介入”是一种积极干预而非 “干扰”幼儿游戏教程,不能够违背“幼儿为本”的指导原则。教师首先是作为作为一名游戏观察者身份出现,观察幼儿游戏的表现;一旦出现介入时机,,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到幼儿游戏中去,成为幼儿游戏的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