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堂之我见

2016-04-29胡浩彬

知识文库 2016年23期

语文学科的课堂如果过于死板、模式化,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陷入“惰性”。教师单调枯燥的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被动的听完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理所当然是低效的,教师也别指望以此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因此,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必须多些思考和做出些改变。教师要求从自身做起,具备创新意识,改变思想上的“惰性”。 如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有创意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而不是满足于课堂上的聆听,以及懂得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创新课堂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在“比较”中加深认识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多些开放性的思考,可以讓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小说阅读教学阶段,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比较阅读。先通过课前提问:两篇小说有无共同之处?共同之处再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小说的反封建主题。然后我又抛出问题: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哪些不同?学生在小组的交流探讨下,明确: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命运不同。紧接着,我又问:这样的不同对表达思想内容有何作用?学生通过交流最后感知: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特别是《范进中举》这篇,通过胡屠夫、邻居、张静斋等人表现,说明封建科举的毒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此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最后我提问:两篇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确:《孔乙己》是用冷峻的白描,对人物的正面刻画,以语言、举动等外在的“笑”来写人物内在的“悲”。《范进中举》则以夸张的手法,把人物处于一个闹剧之中,来展现一个病态的社会。通过这节课,学生明显对文本的阅读有了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很好的拓展,学生也愿意在今后的阅读中主动渗透比较阅读的意识。在此后教学中,我们又进行了其他几组比较阅读,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单一篇目的教学更有兴趣。这也让我明白,其实教师课堂上的创新归根究底还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会学,且学到东西。

(二)在“辩论”中明确方法

英国学者诺瓦利斯说过:“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并同它辩论。”语文学科有不像其他学科之处,如它的形象性和抽象性,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分析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应允许学生有道理的见解,关键是言之有理。就如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探究题,它本身就提供两种相反的答案。例如我在教学生孙犁作品时,将他的关于“鞋的故事”的两篇小说放在一起阅读,提出问题:作者在两篇小说中都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你觉得孙犁更欣赏那位女性?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有了自己的支持方。然后我让两方就各自以文本为基点,相互阐述有依据的观点,可以互相反驳。一些对文本有过精读的同学谈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而一些只是粗读的同学只有对文本二进行次细读,充分思考,才能流畅的表达观点。在通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有些同学的立场发生了一些转变。之后教师稍作点拨,明确文本阅读的方法。辩论的目的不是完全为了得出一个一致的观点,而是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和加深文本的思考,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

(三)在“换位”中获得能力

叶圣陶谈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谈到教育创新时,总是盯着教师自身,或者只是观望,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力量。语文课堂要想创新,就必须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在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来体验一下老师角色。首先我让有兴趣的同学通过自主报名,担任一节课的临时老师工作,自选要讲读的诗文,安排其他同学预习。临时老师通过借助教参及自主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获得资料,与我交流课堂流程安排。由于临时老师准备充分,基本上能够带着大家较好的研读诗歌,而课堂上学生的投入度明显不一样,积极回答问题,整节课既活泼,又不失语文味。特别是当在一个问题同学们产生分歧,临时老师有些无措时,临时老师突然把我叫起来,让我回答。这是整节课学生最兴奋的时候,其实不在于我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觉得老师在此刻与学生的距离最近,因为此时我也只是班上一个普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把一些学生易操作的文本交给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增强,不再是老师逼着去学。对于上台的学生,他们也不仅提升了文本阅读的能力,也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

以上几种模式是我在教学中的探索,而之所以要在课堂上追求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这是语文人的最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