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效接轨
2016-04-29梁再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接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应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有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会经常在课堂上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数学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把课堂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形象化。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做法,抛砖引玉:
一、数学语言与生活接轨。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正如斯托利亚普所说的,在数学课上,师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应用不同的语言,教授的效果也会不一样。鉴于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多方面,在不影响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这样不仅课堂的氛围会顿时沸腾,而且学生也会感觉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
二、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數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分桃子”的教学环节,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