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高职学院中的构建和探索
2016-04-29徐嵩松
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没有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一般设置在第二课堂,虽然有时也举办一些创业指导或创业理论讲座,或者设计一些临时性的创业竞赛项目,但是整个校园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没有相关配套的政策扶持和必要的设备设施场馆建立,参与的学生数量往往较少,创新创业基本没有覆盖到全体学生。
一、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目标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必须体现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特点,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为出发点,将创新创业意识和思想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促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创新创业课程的架构
创新创业课程的组成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及启发体系、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校外活动体系和培训训练体系,对高职院校来说,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培训训练体系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性。创新创业的课程架构如图一所示。
图一 创新创业的课程架构
(三)创新创业的拓展课程
1.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课程可分为: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
2.家庭和社会课程
这一类型课程包括:亲密关系理论、吸引力、家庭和伴侣、职场生存法则、社会工作学、人际关系学、团体与组织等。
3.独立自主学习课程
这些学习行为包括:网络公开课、微课、期刊文献浏览和检索、电子杂志等。
二、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
(一)文化平台建设
校园文化氛围是指校园内的大学文化各要素组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场,当置身于该效应场时,会不自觉的产生某种认知、熏陶和心理感受。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接受创新创业文化熏陶,并透过思想和行为产生创新动力和创新冲动,产生创业激情和创业欲望。
创新创业文化气氛可通过校园电视台、互联网、宣传海报、艺术节、科技节、“金点子节”等多途径传播,它具有强烈的心理约束、心理暗示和从众心态,它是让普遍大众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有力推手。
(二)硬件建设
1.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校园初步具有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愿望和动机,还需要最关键的环节——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选址一般应要求安静、光线充足,并具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专门的管理服务人员。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设置孵化项目的准入条件、基本要求、预期成果和资金等,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孵化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最终立项必须还要进行公示。
2.创新创业工作室
创新创业工作室是以教师个人为责任主体,根据教师专长和研究方向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其成员一般为若干数量学生,也可吸纳少量教师加入。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具有专业性、专门性和商业性,但它不等同于商业公司,它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养成。
3.设备设施
从各教学系部来说,首先是要紧跟专业前沿趋势,加大各类设备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实验实训计划和规章制度;其次,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师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设备设施从事创新创造活动,还要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切支撑。
4.师资队伍
在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或具有创业经历的人才,还可与企业、创客空间、大学生科技园共同培养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鼓励和引进社会专门人才进入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工作。对于开办有商业公司的校内教师,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1.校内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前沿优势和技术资源,加上院校在人才和知识的高度集中化,从而实现将传统的校企合作提升到校企创新创业合作模式。
如浙江某高职学院与阿里巴巴开展了电子商务方面的深度合作,学生在校内即可从事各类互联网创新创造活动,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创业梦想。
2.校外实习实训平台
可以将单独一个创新或创业项目进行试点,将其孵化基地搬迁到校外,如企业办公场地、政府孵化园和科技园等,让学生接受最实际的创新创造思想,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技术和条件。也可以与企业、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一方面可以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直接创业提供绝佳的场所。
3.企业订单班和冠名班
在学院统筹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将企业订单班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和培训体系中是否体现创新创业重点进行考量,对完全“洗脑”式的合作培养应慎重,对完全为了应付企业的教学设置应重新梳理。
三、创新创业的机制建设
(一)运行机制建设
创新创业运行机制可以采取以院长(校长)为首的负责人机制,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办公室,并直接向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创新创业的运行机制如图二所示。
(二)保障机制建设
1.建立科学的、符合创新创造的学术制度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虽然科学研究的比重可能比教育教学少,但是社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氛围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如何协调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工作量比例分配;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以及如何应对部分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状?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科研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如何起到推动作用,甚至是促进学生自主创业?
符合创新创造的学术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博弈和平衡,创新创造在学术中的体现,学术组织和机构的运行,学术良好氛围的形成。
2.建立公平公正的人事和分配制度
要在全校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事和分配制度进行设计。
(1)大力引进创新创造人才
(2)实施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
(3)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3.建立民主的、公开的监督机制
任何权利和行为都必须放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且还要提供一个信息沟通的“管道”,而对于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建立专门的民主化、公开化和信息畅通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