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化特质及其现实意义探索
2016-04-29薛金东
淮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个朝代的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也就衍生出了相应的独具特色的淮安文化。在新时期背景下,淮安提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口号,大力弘扬爱国、创新、包容精神。在淮安精神的发扬过程中,高等院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学生做好淮安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淮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流传。在古代曾名为古楚、清河、清江、清江浦、楚州、淮阴。淮安地处江淮平原的东部,在淮安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交汇,曾经是重要的盐运、漕运枢纽,曾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府。在极度繁荣的明清时期,被称为“运河之都”。正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淮安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使其文化特性别具一格。
一、淮安文化特质分析
淮安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鲜明的历史传统因子和丰富的当今时代精神。
1、传统因子
在1986年的时候,淮安就被国务院赋予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淮安城是我们国家唯一的一座由三座城池连接而成的古城。淮安城的格局是具有代表性的州府格局。在城内,在青磚黛瓦的民居之间流绕着几条古文渠的分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河下古镇、码头和运河沿线的清江浦,共同构建着淮安古城的特色。
淮安古城具有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大街小巷之间都是人文古迹。向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乡就在淮安,还有著名的爱国将领关天培,为刘邦打下天下的韩信等等都是淮安人士。同时,淮安也是淮盐的管理和转运的中心,从古到今,名人汇翠,商贾云集,使得当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著名的淮安名酒、淮扬菜肴享誉四海。
2、时代精神
在新的时期,淮安人民铸就了新的时代精神,那就是“包容天下,崛起江淮”。“包容”是由于淮安水土的滋养而逐渐形成的市民秉性。由于淮安地处中国大地的中部,集南北的灵秀于一身、刚柔并济,更是兼具东西方的旷达于自身、胸怀宽广,进而成就了淮安人民的包容天下的秉性;包容,是淮安人民自古代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优秀品格,大量的先贤更是把这一优良品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代伟人周总理,因为其高尚的品格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包容,顺应淮安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凝聚力量、腾飞发展的基础。“包容天下”更是凸显了淮安人民的发展智慧与胸襟气度。淮安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全球各地的精神文明,使得大量的公司来这里兴办企业,进行投资。“包容天下”更是淮安人民壮志宏图的最好体现。淮安人民以其敢于走在世界前列的勇气,在江苏甚至是全国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超越与领先。“崛起”就是跨越争先、求真务实、创新实干的表现,淮安人民拥有敢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风尚、勇立时代潮头的决心和信心。淮安人民通过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使得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江淮大地上得以不断的突破与发展。
二、江淮文化精髓探讨
在江淮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物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体现的革命、爱国、志气、创新等内核元素充满着鲜明的时代感。
1、淮安人民爱国的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种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它与对国家尽责,为国家奉献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爱国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
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勇于献身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之一。在淮安的古代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许多的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如为国捐躯的关天培、抗金英雄梁红玉、二枚,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周恩来等。
周恩来,1893年3月5日出生在淮安府的山阳县,是一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军事家、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当第一次国共内战的时候,他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的战争,并且指挥了长征;并且在西安事变当中,他代表了中共中央和中国的国民党签订了合约,一起抗击日本;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跟随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去重庆跟国民党的总裁蒋介石开展重庆谈判;当第二次的国共内战的时候,他又代表了中共去进行北平的和谈。他是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组成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世界上也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光辉人格、崇高品德、卓著功勋,深深地铭记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在全球范围内也同样深受敬佩。周恩来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奉献一生的精神是淮安精神的精髓,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淮安精神的始终。
2、淮安人民向上的志气
任何人或者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是扶摇直上、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弯道峡谷、激流险滩。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改变命运的志气并且为之努力付出,就肯定能够改变现状,得到长足的发展。淮安的发展历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淮安的发展之路上,同样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是淮安人民凭借那种不服输、勇于向困难挑战志气,造就了如今淮安的辉煌。
韩信就是淮安人,在他的身上就很能够体现淮安人的这种志气。韩信之前是一个平民,没有被推举成为官吏,又没有经商谋生的方法,所以生活非常贫困,在他的母亲死后也没有钱为母亲安葬,别人都嫌弃他。有一次,同乡的一个青年侮辱他,让其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他看了看青年,从青年的胯下爬了过去,大家都笑话他胆小。但是,他自己却荣辱不惊。最后,他投靠了刘邦,帮助刘邦一统天下,实现了宏图霸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任务。这都是因为它内心始终有一个目标,不做庸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它能够承受别人的侮辱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他有着非常崇高的志气。
时至今日,韩信的这种崇高志气仍然孕育、飘荡在淮安的大地上。
3、淮安人民创新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不强自息”,从古至今,淮安人民就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改革创新,通过多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今天的淮安。创新为淮安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得淮安的社会发展不断开拓新的篇章。淮安运河就是淮安人民创新意识的表现,它连通南北,跨越东西,属于治水理念悠久、文化渊源深厚、开凿建造较早、保护利用功效较大的一段,是人类对于河流开发利用的伟大壮举。淮安运河由多个水利工程体系构成,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可是说是当时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最高水平,成为当时古代中国发展的“生命线”。还有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在中国人已经是家喻户晓,甚至在外国也广为人知。《西游记》一书内容新奇,想法奇特,将人、神、魔大胆结合,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造型,书中的人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作品的格调非常诙谐、语言简单易懂、生动活泼。这种书籍的写作手法就是吴承恩进行大胆创新的结果,为我国古代的长篇神话小说的创作开拓了新领域,最后成为一代佳作。
4、淮安人民包容的品质
包容是一种心态,当我们面对世间万物始终保持着包容的心态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世界如此的美好,使得我们整个人的心胸都变得博大,气概都变得坦荡并且心境都变的更加博爱。包容是一门艺术,我们对他人宽容,就需要我们包容他人的一切;我们既然能够包容别人,自然也就能够对自己宽容。包容是一种人生的财富,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朋友并且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
在淮安的任何地方你都能够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外地人特别多。不管是在大巴上,还是在风景区,亦或是在各种娱乐场所,哪怕是你家的楼上,你都能够听到其他外地人的声音。有的人说安徽话,有的人说四川话,甚至还有的人说外国话,他们或者是辛苦或者是幸福、或者是悠闲或者是努力的生活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与淮安境内纵横交错的水路不无关系。苏北灌概总渠、废黄河、六塘河、京杭运河、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新河等9条河流在淮安境内纵横交错。正是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淮安水文化使得天南海北的人都汇聚到淮安城。淮安城的包容在其饮食文化中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淮安的菜系非常丰富,基本包含了全国各地的菜品,如川菜、沪菜、潮菜、北菜等等。外地人到了淮安,基本上不用担心饭菜不合口的问题,因为基本上总有一口适合你。并且淮安人具有不温不火的性格,不急不慢的工作节奏,见怪不惊的坦然。这都是淮安城包容的品质所孕育而成的。
三、高职院校对淮安文化的吸收与融入
在学校当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地域文化更是重中之重。淮安的高职院校在淮安文化的校园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内涵建设中的融入
淮安市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将淮安文化精神添加到院校的发展《纲要》当中,着重培养广大师生的精神和生存状态。引领教师建立先进的,符合淮安发展的教学理念与俭学方法。以淮安精神文化为各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发展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在研究类型的学校可以更倾向于培养创新型 学术型和开放性的校园精神;教学科研类的学校就偏重于地方性、传承性和教育性的校园精神;职业技术类学校可以侧重培养职业性、服务性、应用性的校园精神等等。
2、办学特色中的彰显
在淮安高等院校教学中,学校致力于淮安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在教室角落设置图书角,安放大量有关淮安历史文化名人的书籍,开设自习阅读课,每周开设一节,让同学们自行阅读,并且进行交流。开展政治课、廉政课、党课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淮安精神教育。深入讲解伟人事迹,学生通过学校的相关组织或动切身体会淮安文化精髓。
3、文化育人中的默化
在淮安高校中,将学校的网站、雕塑、建筑和教学楼等以淮安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并且,还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和其他校园地点挂置历史名人的文字和图像资料等。每天课间,在校园内对历史人物事迹进行广播。这些平常感觉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都能够使学生受到淮安文化精神的熏陶。
淮安身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身上独有的文化精神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淮安精神,传承淮安文化,在淮安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突出淮安文化的主体作用。使淮安精神进校园,让当代人深刻体会淮安文化。继承和发扬自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这座淮安古城內的文化血液。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以驻淮高职院校为例”(2012SJB8800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