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怡红诸艳之冠,显天下无能第一
2016-04-29龙治勇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贾宝玉在这三个中心人物中又居于主要地位,并且全书所有各类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本文试着论述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贾宝玉的思想及叛逆愿意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这在当时我国历史现实中,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情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二、贾宝玉的女儿情结
在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规范中,男孩子从小便被教育他们是不同于女孩子的,他们应该与女性保持距离。一个“成熟”的男人如果整天和女性混在一起,会被认为“没出息”,沉湎于儿女情长而不可救药。男人本应有男人的事情去做,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求取功名,但贾宝玉却偏对女孩子们做的事情感兴趣。
传统男性社会性别角色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便是男性霸权主义,是高高凌驾于女人之上的那份“权威”。在贾宝玉生活的时代,男人是社会的主宰,女人是奴仆,是被轻视与奴役的。贾宝玉具有男人解放主义所要求的对女人的尊重,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世界如鲍鱼之市,女人世界则若芝兰之室。他与女性交往的平等观,以及对女性的爱护,通过许多细节表现出来。第二十一回,宝玉用湘云洗过脸的水洗脸,这绝对是传统的“大男人”形象所不容的。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宝玉同样没有身为男性或“主子”便高人一等的概念。
贾宝玉的享乐是具有男性优越感的,他乐于接受身为男性所得到的享受。宝玉的厌男,是厌弃男子的社会责任感,厌弃男子要读书从政的规范。他从不愿约束自己的感情,不愿负任何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只愿做“富贵闲人”,尽情享乐。如果人们不劝他去读“四书”、“五经”,而让他去读《西厢记》、《牡丹亭》,他会对读书反感吗?如果不让他为家族、为社会负责,而让他肆意地与他喜欢的女孩子玩耍,他会厌弃男子之身吗?请看他与冯紫英、薛蟠、蒋玉菡玩得多么高兴,他骂过他们“须眉浊物”吗?在太虚幻境里,他“依警幻所嘱之言”,做那“儿女之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初离幻境便与袭人再试“云雨情”,可知他对身为男子的这种享乐是何等喜悦,又怎会厌弃自已的男子之身!他与彩霞、金钏、晴雯的调笑,都是因为他是男子;他对宝钗手臂的想入非非,对黛玉的执著爱恋,也是因为他是男子。我们可以说,因为宝玉是男子,所以贾府对他特别看重,委之以家族继承人的重任,要他与社会上的人物来往,要他走仕宦之路,这是宝玉“厌男”的根本所在;因为他是男子,所以贾母对他格外疼爱,在大观园中格外引人注目,使他得以随心所欲,受到众多女孩子的青睐,这是宝玉不厌其为男的原因。总之一句话,宝玉的“厌男爱女”情结,是他逃避社会责任、追求单纯享乐的体现。正如有人评价贾宝玉为“情不情,除此以外,可以说一无所知。”
三、贾宝玉的无能、不为
史湘云与贾宝玉的青梅竹马关系早于林黛玉。史湘云的资格其实早于林黛玉。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早在林黛玉来贾府之前,史湘云这位史家的大小姐,就居住在贾府,而且,也享受着小姐的待遇,有贾母亲自赐给的丫鬟照料,和贾宝玉一起生活,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总体上是儿时伙伴的关系。从小说第二十一回史湘云一露面就叫着嚷着要贾宝玉陪她玩玩的情景可以看出,史湘云在贾府与贾宝玉相处的那段时光是非常快乐的,是留给了史湘云美好记忆的。因此,史湘云和贾宝玉是很要好的玩伴。
尽管这两个人的关系是很铁的。可当湘云求救贾宝玉为她赎身,他却没有想方设法救她,就那么眼睁睁看着湘云哭着被拉走了,表现了贾宝玉的不为和无能。更有一介优伶蒋玉菡,她不但救了袭人,还救了宝钗,可对于蒋玉菡,天下无能、无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宝玉,一个花样的年龄,多好的年纪啊,那么多人需要他,把他视为贾府之宝,可当人们需要他帮助或者需要他勇敢站出来承担时,可他没有。这些事对他来讲要办起来并不困難,可他不愿意,没有担当,缺乏责任,辜负了别人对他的好,糟蹋了大好年华,天下无能第一尽现。
四、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一)封建家庭的逼迫
他生活的典型环境是一个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但这个大家庭的“荣华富贵”已经面临着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境况了。富贵家庭趋于衰败的具体现象,使贾宝玉看到了自己所隶属着的阶级的末路的即将来临。在全书中有这样的具体描写:以男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权力,到儿孙们时已是腐朽无能了。我们看贾家两宅的老爷少爷们,实在没有一个不是腐朽无能的。他们虽然各有不同的面目,但共同的特点是对大事、政事漠不关心,不求上进,游手好闲,贪图享受。贾政算是他们家族之中的一个榜样。但是他的毫无办法和极端庸陋,从他管教子侄、结交门客和言谈治事等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贾母这个利己享乐主义者对于孙儿的庇护和骄纵也是贾宝玉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贾宝玉自幼受祖母溺爱,在祖母这边屋里居住,“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无人敢管”。贾政来叫,贾宝玉吓得“死也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又当着贾政的面骂赵姨娘等人。甚至男孩子受一切封建社会生活教育的机会也给挡开。贾宝玉挨打后,贾母因怕将来贾政又叫他,就把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的,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门。”并把这话告诉宝玉,叫他放心。从此宝玉“不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连家中晨昏定省,都随他便了”。兴儿曾对尤三姐等谈到贾宝玉:“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学里的师老爷严严的管着念书?偏他不爱念书,是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这番话,可以说是很好地概括了贾宝玉在受封建主义教育方面的特点。由于以上原因,贾宝玉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
(二)、生活方式
贾宝玉是一个从封建贵族家庭的“膏粱锦绣”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连穿衣梳洗都有丫鬟服侍。如果出一次门,身后更始跟随着一大群奴仆。这样的升华,不能不使贾宝玉的言行举止都带有浓重的纨绔习气。
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个贵族公子又和一般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他往往在封建礼教所规定的范围以外行动。“行为偏僻乖张”,成为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恶儒家经典“四书”“五经”;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生活道路。他把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讽刺为“饵名钓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途的人,痛骂为“禄蠹”,他不屑与这般人来往交谈。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封建最高道德骂得一文不值;并把那些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或“浊沫渣滓”。
宝玉的上述种种表现,使他带有某些反封建的叛逆性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他所生长的贵族环境中,确实是一个颇为难得的人物。
显然,人们的思想性格,总是由社会的存在决定。因此,在贾宝玉这一典型人物的身上,也深刻而又曲折地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特点。贾宝玉所生长的荣国府,正是一个集中反映这一社会矛盾和封建精神道德的贵族家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有说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却缺少一样东西---自由。他的行动常常受到限制,荣国府的围墙成了环绕他四周的一道铁栏,以致他常常为自己所过的生活发出这样的怨述:“我只恨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说有钱,又不由我使。”有时,他对自己所过的生活流露着强烈的不满情绪,乃至对人生感到厌弃了。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说:“死后要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了。”生活教导贾宝玉早就进行了反抗。他从幼年开始,总是想方设法地逃学,这是他反抗的表现之一。其实贾宝玉并非不爱读书,只是不爱读那些枯燥无味的圣经贤传或八股文之类。他不但想用逃学来摆脱封建正统教育,而且想摔掉套在他身上的各种封建桎梏,因此他与贾政发生了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
在封建贵族家庭这种矛盾错综的关系中,特别是在贾母的溺爱和呵护下,贾宝玉不仅暂免受到贾政严厉的管制,还造成了他特殊的生活习惯---“在内帷厮混”。贾宝玉初步具备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但他的思想难免有些狭隘。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也不敢与封建家长发生正面冲突。虽然拒绝了家庭给自己规定的生活道路,但卻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道路,最终以出家的方式来表达对尘世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