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某区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2016-04-26姜婷沈静王晓婷
姜婷 沈静 王晓婷
830000 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
·调查研究·
乌鲁木齐某区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姜婷沈静王晓婷
830000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
【摘要】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某区社区高血压居民干预前后高危行为以及相关知识知晓率改变状况的调查,以了解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现场问卷调查与入户调查相结合,在乌鲁木齐某区随机抽取1 000 名18周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高血压和正常高值者共307名,进行为期10个月的健康教育,对其做自身前后对照,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干预后经常吸烟、经常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的人数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17.3%、13%、18.6%及11.7%,干预前后上述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提高51.4%,所导致疾病的知晓率提高68.4%,高血压是终生疾病的知晓率提高13.3%,高血压各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平均提高31.3%,高血压的各种预防方式的知晓率平均提高29.7%,食盐摄入标准的知晓率提高44.3%,良好后还应坚持用药的知晓率提高30%,血压下降是否越低越好的知晓率提高16.7%,相关知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吸烟、饮酒和合理运动三项相关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少数民族和汉族高血压相关行为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和合理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酒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指导其生活行为、饮食习惯的规范合理化,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压患病的风险,进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从根本上得到控制,这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教育;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1]。高血压患病的年轻化,肥胖所导致的患高血压病的危险,以及其他一些与高血压患病有关的因素都与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如果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日常行为和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绪,定期体检,患病后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对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都有积极作用[2]。因此,社区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应对越来越严峻的高血压患病形式,是目前高血压防治的重要任务。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新疆乌鲁木齐某区18周岁以上常住居民(居住1年以上,非长期外出,非流动人口),经测量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血压联盟诊断标准[3]的高血压患者(SBP≥140 mm Hg或DBP≥90 mm Hg或近2周内服降血压药血压正常者,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和正常高值者(130 mm Hg≤SBP≤139 mm Hg或80 mm Hg≤DBP≤89 mm Hg)。
1.2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现场问卷调查与入户调查相结合,在乌鲁木齐某区随机抽取1 000名18周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其中高血压和正常高值者共307名,进行为期10个月的健康教育,对其做自身前后对照,评价干预效果。测量血压时为避免运动或体力劳动后等干扰因素,应让被测量者静息10 min后再进行测量,使用电子血压仪测量坐位右上臂3次取平均值。
1.2.1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即姓名、性别、年龄、族别、职业、文化程度、身高体重、血压等;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调查;高血压病危险行为因素以及患者的治疗控制情况;被调查者的意见建议等。
1.2.2健康干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式,2013年12月至2014年9月,每月进行1次,包括行为艺术健康宣教、定期电话访问、知识宣传短信、集中授课(授课内容根据国家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等形式。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疾病患病危险因素、病因、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并发症、正确生活行为、饮食习惯、预防及控制措施等。评价标准以血压下降至正常血压值即SBP<130 mm Hg或DBP<85 mm Hg且维持在正常范围达观察时期的2/3以上为有效;高血压行为因素正向改变率>80%为较好,60%~80%为一般,<60%为较差。
2结果
2.1一般情况参加此次基线调查并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干预且资料完整的高血压患者和正常高值者共计307人。其中男143人,占46.6%,女164人,占53.4%;汉族224人,其中男109人,占48.7%,女115人,占51.3%;少数民族83人,其中男34人,占41%,女49人,占59%;平均年龄(66.42±7.58)岁,其中男性为(65.23±4.32)岁,女性为(68.62±6.53)岁;文化程度构成文盲占12.1%(37/307),小学为20.8%(64/307),初中为30.3%(93/307),高中及中专为27.4%(84/307),大专及以上为9.4%(29/307)。
2.2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干预后舒张压为101.84 mm Hg,收缩压为150.94 mm Hg,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干预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不同。见表1。
2.3干预前后行为变化情况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合理运动等几种高血压相关行为均有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干预后经常吸烟的人数较干预前下降了17.3%,经常饮酒的人数较干预前下降了13%,高盐饮食的人数较干预前下降了18.6%,高脂饮食的人数较干预前下降了11.7%,干预前后上述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干预后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高盐饮食率和高脂饮食率低于干预前的吸烟率、饮酒率、高盐饮食率和高脂饮食率;干预后进行合理运动的较干预前上升,上升了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干预后患者的合理运动率高于干预前的合理运动率。见表2。
表1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指标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舒张压94.33±3.30101.84±4.151.3530.248收缩压159.96±6.56150.94±3.250.3980.530
表2 干预前后相关行为比较 n=307,人(%)
2.4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患者在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导致的疾病、高血压是否为终身疾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遗传、运动量少、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血压的预防方式(低盐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和)、食盐摄入标准、自觉良好后需坚持用药以及血压是否降的越低越好等相关知识方面,健康教育前后的知晓率均存在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提高51.4%,所导致疾病的知晓率提高68.4%,高血压是终生疾病的知晓率提高13.3%,高血压各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平均提高31.3%,高血压的各种预防方式的知晓率平均提高29.7%,食盐摄入标准的知晓率提高44.3%,良好后还应坚持用药的知晓率提高30%,血压下降是否越低越好的知晓率提高16.7%,相关知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干预后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前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见表3。
2.5干预前汉族和少数民族相关行为比较干预前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及合理运动等高血压相关行为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吸烟、饮酒和合理运动三项相关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少数民族的吸烟率、饮酒率和合理运动率低于汉族的吸烟率、饮酒率和合理运动率;高盐饮食和高脂饮食两项相关行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干预前后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n=307,人(%)
表4 干预前民汉相关行为比较 n=307,人(%)
2.6干预后汉族和少数民族相关行为比较干预后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及合理运动等高血压相关行为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和合理运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干预后少数民族的吸烟率、饮酒率和合理运动率均低于汉族的吸烟率、饮酒率和合理运动率,而少数民族的高盐饮食率高于汉族的高盐饮食率;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高脂饮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干预后民汉相关行为比较 n=307,人(%)
2.7干预前后民汉相关行为比较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以及合理运动等高血压相关行为方面,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少数民族和汉族各相关行为发生率有差异,其中饮酒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合理运动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而且其存在发病率高、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相当数量的患者不遵照医嘱按时服药的现象,因此严重危害社区居民的健康,也为高血压的有效防治增加了不小的困难[4]。因而健康教育干预治疗高血压在医学领域分析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注意[5]。研究表明,除遗传因素外,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长期高度紧张的心理以及不遵医嘱、不按时服药等[6]。本次研究显示,进行有关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行为的发生率方面均有改善。
3.1健康教育提高了知识知晓率通过1年的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高血压患者及正常高值人群的血压水平虽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还是有一定改善,这与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密不可分。患者在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导致的疾病、高血压是否为终身疾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超重或肥胖、遗传、运动量少、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血压的预防方式(低盐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和)、食盐摄入标准、自觉良好后需坚持用药以及血压是否降的越低越好等相关知识方面的知晓率较干预前均有较大提高,这说明我们此次研究的知识宣传力度与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像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所导致的疾病、高血压预防方式以及食盐摄入标准等问题的知晓率的提升幅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居民在对有关卫生方面知识的了解途径较单一,卫生机构宣传力度欠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健康知识,重视健康问题,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3.2健康教育改善了高血压相关危险行为本次研究表明,在吸烟、饮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和合理运动等高血压相关行为方面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均有改善,但较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改善情况而言,危险行为发生率的改善力度明显较小,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健康干预措施虽然达到了一定效果,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能力还是不足,人们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高于对行为的改变能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社区健康教育对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以药物为主的单一的治疗方式,将生理、心理和社会相结合,采取有效方法调动人们改善生活习惯的积极性,达到控制血压,改善健康的目的。
3.3民汉之间高血压相关危险行为改善的差异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干预前行为的差异与少数民族的信仰有关。新疆的少数民族在某些生活行为方面与汉族有较大差异,其次由于长期的生活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也造成了该种结果的产生。干预后行为的差异除了上述原因外,也不排除一些受教育水平上存在的问题,有研究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受教育水平总体较低,且对汉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足[7],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社区健康教育过程中方法方式方面的不足之处,应该认识到新疆地区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适合本地区实施,从而在保留一些较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逐渐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达到改善健康水平,预防高血压病的目的。
作为一种慢性可预防的疾病,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8,9]。对高血压的控制必须从人们最基本的工作及生活中抓起,因而,社区健康教育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内容对居民生活行为起到警示和督促作用,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变以及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
2陆勤宣.护理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257-258.
3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国高血压杂志,1999,7:97-100.
4胡曜.社区卫生服务中高血压病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中外健康文摘, 2014,14:40-41.
5王文,马丽媛,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高血压杂志,2007,13:327-328.
6李继,秦晓伟,高志杰.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自我治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90.
7陆江,林琳主编.社区健康教育.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66.
8赵锡平.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新疆社会科学,2007,2:46-50.
9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4-36.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R 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07-1087-04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7.044
项目来源:新疆医科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编号:XJC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