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人李徽的石刻理学诗

2016-04-26梁广兆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广东深圳51806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清代石刻

梁广兆(深圳大学 文学院 哲学系,广东 深圳 518060)



清人李徽的石刻理学诗

梁广兆
(深圳大学 文学院 哲学系,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湖南永州存清代石刻一方,题《拜谒濂溪原祠后恭诣月岩有述》,这是雍正年间湖南观风整俗使者李徽纪咏周敦颐的一首理学诗。2015年2月,笔者赴湖南永州,获见原刻,采得拓本。论文首先对此诗的四种版本进行文献研究,然后作出文学和哲学的解释。

关键词:李徽;清代;石刻;濂溪;月岩;理学诗

清人李徽濂溪纪咏诗,题为《拜谒濂溪原祠后恭诣月岩 有述》,是雍正年间李徽出任湖南观风整俗使者之际,纪咏周敦颐的一首理学诗。2015年2月,笔者赴湖南永州,获见原刻,采得拓本。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后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学者称为濂溪先生,被尊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和道学宗主,与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著有《通书》、《太极图说》。

道县古称营浦、营道、道州,民国二年改道州为道县,今属永州。道县是周濂溪故里,故其濂溪祠称为濂溪原祠。

道州濂溪祠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乃是道州知军州事向子忞所建。向子忞(1107- 1165),字宣卿,河南开封人,北宋文简公向敏中之五世孙,忠毅公向子绍之胞弟,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之弟子。胡铨《澹庵文集》载《周濓溪先生祠堂记》云:“舂陵太守直阁向公抵书某曰:绍兴之初,予尝莅兹土。壬子春,坐诸司诬铄,罢寓丰城僧舍。是秋,文定胡公自给事中免归,亦馆焉,得朝夕请益。一日谓予:‘濂溪先生,舂陵人也,有遗事乎?’对以未闻。后读《河南语录》,见程氏渊源自濂溪出,乃知先生学极高明,因传《通书·诚》说,味于其所不味。兹幸复假守视事,三日,谒先圣毕,语儒官生徒:‘先生天下后世标望,诚说具在,后学独不知尊仰,是大漏典,请建祠讲堂后三元阁上。’皆应曰:‘诺。’”南宋景定年间,道州知州杨允恭奏请御书,“壬戌冬(1262),御缉熙殿,亲洒‘道州濂溪书院’六大字,以旌道学之源”。

濂溪书院历经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绪《道州志》载其规制:“正祠三楹,前为礼厅,左为御碑亭,即宋理宗所赐书院额及杨允恭谢表,刻石树丰碑焉。礼厅之前为像厅,有石刻,阳为元公像碑,阴为《爱莲说》。外为棂星门,门临通衢,左右二坊曰‘继往’,曰‘开来’。其右宗子居之,曰‘文献世家’。之门前为仰濂楼,俯瞰濂水,后为太极亭、爱莲亭。嘉靖间宗子翰林博士周绣麟于棂星门内建楼,藏《濂溪志》书板,后皆毁于火。万历壬辰李桢重建,明季复毁。”

月岩在濂溪故里楼田村西面大约10公里处,又名“穿岩”、“太极岩”、“万层岩”。光绪《道州志》载:“月岩东西两门,望如城阙,当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故名。”南宋学者度正(字性善)在所著《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说:“先生筑室读书期间,相传睹此而悟太极。”月岩自宋代已显名,多有文人雅士游览题诗。王阳明弟子、时任南京驾部员外郎的徐爱曾作《游月岩》:“长消随朔晦,东西窥偃仰。分明示太极,阴阳始析两。”其诗与李徽纪咏濂溪的理学诗有异曲同工之妙。2015年7月,笔者随张京华教授赴月岩进行为期7天的学术考察,统计月岩现存石刻63方。

李徽诗刻长80公分,宽54公分,高20公分,阴刻,行书。以往金石著作,如清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刘喜海《金石苑》、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及近人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等,多不著录明清石刻,相关方志如《永州府志·金石略》、《道州志·金石》、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金石》亦不载。

兹著录如下:

《拜谒濂溪原祠后恭诣月岩有述》

衡阳风景入潇湘,派接濂溪周子乡。

户外群峰都具体,岩中一窍自含章。

东西偃仰知开阖,上下回环得典常。

道奥无穷陈法象,分明月窟在西南。

观风整俗使者太原后学李徽

(拓本制作:梁广兆)

此诗又见于雍正《湖广通志》、李徽《桐溪文集》和周诰《濂溪遗芳集》。雍正《湖广通志》卷八十八《艺文志》著录此诗的内容为:

《月岩》 李徽

衡阳风景入潇湘,派接濂溪周子乡。

户外群峰都具体,岩中一窍自含章。

东西偃仰知开阖,上下回环得典常。

道奥无穷陈法象,分明月窟在当阳。

比较可知,该版本与石刻的差别在于尾联最后二字,将“西南”改为“当阳”。南为阳位,所以“当阳”与“西南”意思相近。按照平水韵的划分,最后一句“西南”不入韵,改成“当阳”则入韵。

据《湖广通志序》,《湖广通志》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刊成于雍正十一年,由当时的湖广总督迈柱监修。李徽作为朝廷钦差,乃是纂修此书的其中一位总裁官员。《湖广通志》另外还收录了李徽所著《恭考魏公暨南轩先生墓祠有述》、《重建合江亭记》、《新建乾州学宫记》等三篇文字。大约在雍正九年,李徽到达永州道县,在拜谒濂溪祠和月岩之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纪咏濂溪的理学诗,然后请工刻石。推测《湖广通志》上的改动该是李徽在参与编纂《湖广通志》时自己亲手改动而来。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联络到李徽的同族后人李蔚东先生和李生朋先生,李蔚东先生将李徽的遗著《桐溪文集》影印本慷慨相赠,李生朋先生通过网络传送了《李氏族谱》,二位先生皆为本次研究带来重大帮助。

李徽遗著《桐溪文集》卷十中著录此诗的内容为:

《谒濂溪原祠后恭诣月岩有述》

衡阳风景入潇湘,派接濂溪周子乡。

户外群峰都具体,岩中一窍自含章。

东西偃仰知开阖,上下回环得典常。

道奥无穷陈法象,由来月窟在西南。

《桐溪文集》十卷,是李徽的儿子李建中根据其遗稿编成的,有四种版本。一为清乾隆十七年,由李徽二子李建中收集整理,内阁学士太子太傅陈世倌既翰林院编修宛陵梅瑴成作序;一为同治九年刊十三年补刊本,由当时的福建巡抚徐继畬等人赞助,同村梁尊德作序;一为民国十一年重印本,由族人晋绥陆军中校李洢组织重印,晋绥晋北镇守使张树帜作序云:“李徽为吾邑名儒,凡所著述及奏议,多有裨益世道人心之言”;一为2011年影印本,今收录在《定襄古代文献汇编》。

比较可知,文集与石刻的差别在于将尾联的“分明”改为“由来”。“由来”即由来已久、自古有之之意。这一改动应该是出自于李徽的亲笔修改。

周诰《濂溪遗芳集》著录此诗的内容为:

《谒月岩有述》 李徽

衡阳风景入潇湘,派接濂溪是故乡。

户外群峰都具体,岩中一窍自含光。

东西偃仰知开阖,上下回环悟显藏。

道妙无穷陈法象,分明月窟在南方。

周诰《濂溪遗芳集》刻印于道光己亥(1839)年,爱莲堂藏版。“周诰”或作“周浩”,为周氏后裔。存二卷,据底本看,内容不全,有遗失。存诗105首。

其诗首联“周子乡”改为“是故乡”,意思相近;颔联“含章”改为“含光”,“含章”意为含有文采和美质,“含光”意为蕴藏光采,寓意蕴含美德,意思也相近;颈联“典常”改为“显藏”,“显藏”与“开阖”相对,“典常”意为常法,“显藏”意为一显一藏,意思亦有关联;尾联“道奥”改为“道妙”、“西南”改为“南方”意思相近。

该版本改动较大,距离创作时间最远,故这一版本可能经后人改动而来。

综括以上四种版本,诗刻为作者本人手书真迹,最可依据,所以此次诗刻的发现即有一种参照和纠正的价值。

李徽,《清史稿》有传。《清史稿·列传七十八》载:“李徽,字元纶,山西崞县人,雍正元年进士,授佥都御史,充湖南观风整俗使。”

乾隆《崞县志·人物传》提及李徽有《原本堂文稿》藏于家。《定襄文化人物志》载:“李徽,字元纶,号桐溪,崞县北社村(今山西省定襄县北社西村)人,遗著有《桐溪文集》、《原本堂文稿》。”

(《桐溪文集》同治九年刊十三年补刊本,照片由原平县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温峰著先生提供)

《拜谒濂溪原祠后恭诣月岩有述》乃李徽拜谒濂溪祠游览月岩之后所作。这是一首规整的七言律诗,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月岩景象悟道,皆述道体之无穷无限,变化开阖。首联先从潇湘、衡阳,接入濂溪,颔联从群峰聚焦到月岩,颈联描写月岩的内部环境,尾联则从道的高度来解读月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象,月岩据说是濂溪观月之盈虚圆缺而悟太极道体之地,诗人以为月岩体现了道体无穷的神奇和微妙。

首联视线开阔,景象宏大,是谓“衡阳风景入潇湘,派接濂溪周子乡”,短短十四字,由大入小,起承转合,先总写道州的地理位置,点出周敦颐的故里道州和衡阳之间由潇湘连接,也说出了李徽此次来自衡阳过潇湘赴道州的行程大略。“潇湘”即湖南省境内潇水与湘水的合称,湖南省零陵县北因是潇湘二水会流之处,故亦有“潇湘”之称。

颔联“户外群峰都具体,岩中一窍自含章”,此两句进一步刻画了细处的精妙,视角独具匠心,作者的视野自远及近,自外而内,首联似是从高远之处概览,颔联则巧妙地将视线收回,从内向外,由外向内,透透彻彻,明明白白。“含章”出自周易坤卦,意为含有文采和美质,《易》曰:“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群峰轮廓蜿蜒,从细处看更是显出此处自然的精巧造化,而作者再将视野聚拢,似乎这里每一处的岩中都包含着圣人的气象,不仅因为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因为历代人文精神的浸养滋润,才造就出此番人杰地灵的气象。

颈联“东西偃仰知开阖,上下回环得典常”,诗人又将视线放至宏观。笔者曾亲赴月岩感受过那里的景色,光绪《道州志》载:“月岩东西两门,望如城阙,当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下弦,就中望之如月之望,故名。”诗人所处的境地虽有东西之走势,却知晓开阖,与其说诗人在此处是夸赞自然的精妙,不如说是在感叹此处的圣人气象、人杰地灵,难怪培养出周敦颐这一位被历史牢记的大儒。颈联不仅严格遵循七律的对仗规则,而且遣词均是有意的用典,细细品读可知所用词汇与濂溪思想的联系——“偃仰”与“回环”相对,偃仰指俯仰,比喻随世俗沉浮或进退,语出《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荀子·非相》亦云:“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回环指循环往复,语出《关尹子·四符》:“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此组对仗与周敦颐在《爱莲说》所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遥呼相应之意。“开阖”与“典常”相对,开阖即开启和闭合,《淮南子·本经训》云:“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典常意为常法,语出《书经》:“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此组对仗意有跟随自然天地常道的变化而变化并从万物的生生不息中体察天地气象、感受阴阳动静变化的意韵,周敦颐不去窗前草云与自家意思一般,正是此意。

尾联“道奥无穷陈法象,分明月窟在西南”,则借月岩乃启发周敦颐思想之处的典故,直言月窟是表现玄奥道法,万物百象之地,诗人又将视线落到实处,停留在了月窟,然而我们的视线与精神都随着诗句四散在此境地的道气法象之中。“法象”指天地间的一切现象,语出《易经·系辞传》:“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然而最后的“西南”并非《易经》之西南,而应当指地理方位意义上的西南,因为月岩东西走向,站在月岩中间往西南方向望正好可以看到一轮“圆月”,“月窟”即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此二字用得形象又准确。《伊川击壤集》中有《观易吟》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道是无处不在的,道在瓦甓,在屎溺,道又是无处不定在,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象山曰:“事外无道,道外无事”,道是无穷无尽的,所谓格物致知,人正是在认识外在的事事物物过程中、在内心的良知呈现时逆觉体察和认识到自我和天道不仅尽数体现在天地自然的事事物物之中,也无不展现在人心的真切情感流露处,此处之自然景观更是无处不呈现着道的法象。此处,也可理解为诗人胸中自有道奥的呈现,故此观万物皆有法象。

整首诗作前两联描述地理风貌,后两联则结合周敦颐和月岩之关系,写出月岩奇奥形貌下玄妙无比的哲学内涵。此诗遣词简单朴实,然而在简单朴实的刻画中却见作者的气象与胸襟,诗人将整体的景象描绘法象的遍陈,最终指向却是此处的人文气象,诗人在赞美自然之余,更多的是抒发对圣人之地的敬仰与赞叹之情。整首诗在朴素中见宏大,有收有合,大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从文学角度来说,古典美学注重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要通过有限的意象表达无限的意蕴。这是一首近乎理学家的诗,虽有意象,但落脚点在说理,表达诗人对道的理解,以及对前贤的景仰。也许从文学的角度说,这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然而从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一首很不错的体道之作。诗人将理学的精神和思想以写诗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实现了一种自我体察天道人心的自我抒发与排遣。《书经》曰:“诗言志,歌咏言”,志乃诗的一个最重要本质。吟诗乃人生中一大要项。孔子有言曰:“诗可以兴”,“兴”乃是兴发的兴。诗歌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无穷,相比较于大部头的著作,读诗更加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鼓荡人的精神,使得人对生活、对自我有一种更加敏锐的自觉,将人从庸碌的日常生活中“振拔“起来,避免人被生活事务缠住,使得生命带境界提升不上去,故“兴”乃诗的一个大义。千虚不博一实,古人不说闲话,皆是明实理,做实事,且大抵行贵精进,言贵简约,理学家写理学诗正要警策和勉励人不要终日流连于华丽但却虚浮的文辞中乐而忘返。周敦颐《通书》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朱子亦曰:“人须要奋发兴起必为之心,为学方有端绪。古人以诗吟咏起发善心。”理学诗并不是从清代开始,宋儒金履祥曾将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五十余位宋代理学家的辞、赋、戒、赞等四百余首文学性文字编辑在《濂洛风雅》中,唐良瑞为之作序言曰:“味其诗而溯其志,诵其词而寻其学;言有教,篇有感。”近人钱穆先生亦尝编《理学大家诗钞》,其自序云:“斯钞一以显示作者之日常人生为主……一为诸家之论学语……读者得斯钞,可供进窥理学一新门径……读者果能忘其为诗,一吟一咏,直向自己性情日用中反身默会,则诚如程伊川言:‘未读《论语》前是一人,读《论语》后将会另是一人,此始为善读《论语》。’斯钞窃亦有意于此,以待读者善求。”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梁广兆(1991-),男,广东佛山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2-18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013-03

猜你喜欢

清代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嘉那嘛呢石刻工艺演变调查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