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与分析
2016-04-25杨翼丞
杨翼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湖南省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与分析
杨翼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从湖南省内21所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来看,大学生亲子关系与其家庭背景和条件、父母收入和学历水平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普遍持认可态度。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来建立和完善与学生家庭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政府应该通过教育均衡发展来推动家庭教育步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湖南省;大学生;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往往被定义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除了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还应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帮助和启迪;应从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帮助和启迪;第四,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育,即人的一生始终都受家庭教育[1]。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目前家庭教育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孩子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和大学阶段,由于孩子自身思想的成熟以及家长自身条件(如地域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家庭教育的实施力度和效果都打了很大的折扣。尤其是大学生家庭教育,是一个明显的盲点和弱点。大学生在进校之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上欠缺督促,消费观出现畸形,恋爱观产生偏差,心理上出现失衡,就业上普遍茫然,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社会认知较为幼稚等等,而这些问题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很难被普遍关照和有效解决,这是家庭教育发挥功效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
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始终伴随着家庭两代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亲子关系出现困难局面,势必对亲子沟通构成障碍,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亲子关系的状况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处于成年阶段的大学生,其家庭亲子关系有可能变得紧张、混乱[2],一方面父母不知道怎么去和子女沟通,或怯于自己的学识不及子女,或觉得没有十足把握说服子女,另一方面子女想向父母倾述,却觉得父母帮不上忙,或担心父母干预过渡。这种亲子关系纠结和胶着的状态,在目前大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为了对大学生的亲子关系有一个总体认识,我们决定对湖南省一些高等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以便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
一、调查对象
用于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的对象是湖南省内的21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每所高等院校发放100份问卷,采用的是各年级均衡发放,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以上不同专业的班级,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部分同学(男女均衡)做被试。实际发放问卷2300份(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9份。
二、问卷编制
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表》对湖南地区的21所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现状及问题。问卷初步编制好以后,选择了省内8所高校代表征求意见,并由两所高校试发了100份。对回收的100份问卷进行相关的分析和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0个小题,都是关于被试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7个问题,涉及被试的亲子关系问题;第三部分11个问题,涉及被试的亲子沟通问题。
三、问卷分析结果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
(一)样本的有关信息
样本N=2159,其中
1.高职、大专生761人(占35.3%),本科生1398人(占64.7%);
2.男生952人(占44.1%),女生1203人(占55.7%),其他(含缺失,下同)4人;
3.独生子772人(占35.8%),非独生子1382人(占64.0%),其他3人;
4.来自农村1288人(占59.7%),来自城市458人(占21.2%),来自小城镇407人(占18.9%),其他6人;
5.大一552人(占25.6%),大二1102人(占51.0%),大三385人(占17.8%),大四68人(占3.1%),大五(或研一)49人(占2.3%),其他3人;
6.单亲家庭140人(占6.5%),核心家庭1881人(占87.1%),隔代家庭74人(占3.4%),其他52人;
7.学历比父母任何一方都高的1771人(占82.0%),比父母其中一方高的282人(占13.1%),比父母任何一方都低的100人(占4.6%),其他6人;
8.父母为高收入者的38人(占1.8%),中等收入者的947人(占43.9%),低收入者的1168人(占53.9%),其他6人;
9.父母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246人(占11.4%),大专的185人(占8.6%),高中及以下的1555人(占72.0%),其他173人。
(二)亲子关系状况
所谓“亲子关系”,一般认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家庭教育出发,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家庭成员之间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主要是考虑到隔代家庭或存在隔代教育的家庭的特殊情况。亲子关系的构成很复杂,如何量化它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在本问卷中,我们尝试对涉及亲子关系的9个问题的每个选项进行赋值,综合起来的得分作为评价亲子关系的一个量化依据。这9个分值分别代表“父母对子女的思想了解”、“父母可以有效说服子女”、“父母和子女类似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家庭民主氛围”、“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子女对父母的逆反心态”、“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障碍”的量化值(前七项为正向计分,后两项为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亲子关系越好。
图1 大学生亲子关系分值分布图
亲子关系均值28.83(N=2127,注:已去除答案不完整的32个样本)标准误0.085;中值29.00,众数30,标准差3.94,方差15.521;极小值10,极大值39(见图1)。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家庭亲子关系是中上等水平。考察可能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因素,有以下发现:
1.独子女亲子关系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因变量为亲子关系总分(下同),以独生子与否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亲子关系分值上差异显著(t=4.81,P=0.000),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
2.女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男生。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亲子关系分值上差异显著(t=-2.45,P=0.014),女大学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男大学生。
3.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显著好于隔代家庭。以家庭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亲子关系分值上差异显著,F(3,2212)=4.08,P=0.007。多重比较发现,核心家庭亲子关系显著好于隔代家庭,P=0.002。其它差异不显著。
4.城市学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农村和小城镇。以学生来自地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方的大学生在亲子关系分值上差异显著,F(2,2120)=18.57,P=0.000。多重比较发现,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亲子关系显著好于农村的和小城镇的(P=0.000,P=0.000),其它差异不显著。
5.父母学历水平越高,亲子关系越好。以父母学历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父母学历水平的大学生在亲子关系分值上差异显著,F(3,1952)=8.64,P=0.000。多重比较发现,父母一方学历达到本科及以上的亲子关系总分显著高于专科的、高中的和其他的(P=0.041,P=0.000,P=0.000);父母一方学历达到专科的大学生亲子关系总分显著高于其他的(P=0.048)。其它差异不显著。此外,比较发现,学生学历比父母任何一方都低的亲子关系分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家庭(P=0.000,P=0.000);学生学历比父母其中一方高的亲子关系总分显著高于学生学历比父母双方都高的家庭(P=0.025)。
6.父母收入水平较高,则亲子关系较好。我们在对父母收入进行分类时,没有采用具体的数值作为根据,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或自我的感觉来评判。样本中,高收入的比例太低(1.8%),数据仅作参考。以父母收入水平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等收入家庭亲子关系分值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P=0.000)。
(三)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态度
我们将问卷中涉及被试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态度的两道题合并计分,作为被试对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态度分。满分为6分,分值越高说明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和肯定。
家庭教育态度分值分布情况:均值5.21 (N=2127,注:去除了答案不完整的32个样本),标准误0.021;中值6.00,众数6,标准差0.984,方差0.969。分布情况:2分的28人(占1.3%),3分的117人(占5.5%),4分的325人(占15.3%),5分的581人(占27.3%),6分的1070人(占50.3%),其他6人。
从题目设计来看,6分为最高值,5分、6分合计所占比例为77.6%,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非常认可家庭教育的。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体而言,家庭条件越好,则亲子关系越好
调查显示:家庭条件(包括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和家庭地域优势)越好的大学生亲子关系越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越好,就能为子女提供更完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对子女成长中的一些诉求更容易满足,这是决定亲子关系的物质基础;父母素质较高,就会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能更科学地教育子女,子女更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这是决定亲子关系的精神基础。
(二)关于大学生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家庭教育持欢迎态度,说明家庭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局限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目前,一些重要的家庭教育文件,如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委出台的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或五年规划都只对针对18岁以下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等有关问题。所以,有必要强调以下几点:
1.提高对大学生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发展阶段,出现了变革年代特有的“社会失范”,即旧标准废止,新标准尚未建立或尚未为社会公众所认可。这种“失范”已全面波及在校大学生,造成在校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淡化、“三观”发生偏差、及时行乐和享乐思想蔓延、成才目标迷茫、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增多[3]。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咨询,但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思政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堪忧。在这方面,高校特别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这个帮手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可以发挥学校教育难以替代的亲情优势,正好可以弥补学校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的短板。虽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渐趋成熟,不再迷信父母的权威,希望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自己所要面临的职业选择、社会交往、爱情婚恋、人生发展等重大问题,但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对家庭还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仍然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4]。现在普遍存在着几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大学生从法律角度上讲有对自己行为能力负责的民事权利,没有必要让家庭承担学生个人的教育管理责任;二是从客观现实上讲,大学生长期住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从家庭获取所需的教育信息和资源;三是部分家庭认为孩子进人大学后,教育管理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5]。家庭教育不仅仅是18岁以下孩子的“专利”,它应该成为伴随一生的终生教育。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期盼是不容忽视的,此次调查还发现低学历、低收入、偏远地区、不完整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尽管他们的亲子关系不如那些经济条件好、学历高、收入高家庭的亲子关系,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渴望(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他们对来自父母关怀的期待)超过了其他的大学生。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伙伴,密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
2.学校在加强亲子关系方面要起主导作用。学校要发挥家长的教育优势,首先必须建立起沟通无障碍的亲子关系。这不是通过父母和子女之间简单的电话、短信交流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今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知道感恩,不愿意奉献,怕苦怕累。对此,学校要加强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经常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加强亲子沟通,为开展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家校协作机制,定期将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思想表现等情况通报学生家长,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尤其是不要等学生问题累积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急忙寻求家长介入。调查发现,家校同省生源超过70%(家校同城的占12.6%,家校同省不同城的占59.6%),学校可以适时安排新生、毕业生家长见面会,或通过网络、函授等形式,开展一些亲子沟通、职业规划方面的基础知识讲座,提高家长的素质,让他们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各方面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提高他们教育子女、与子女沟通的能力,改善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向家长特别是新生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帮助自己的孩子安排好大学学习生活,树立人生理想,及早进入大学生的状态;当大学生面临就业或继续深造艰难选择时,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职前教育,做好职业规划。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及时沟通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自父母一句暖心的话,可能及时化解子女一场心理危机!
3.政府应积极作为,推动家庭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大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密切相关性,说明家庭教育水平在现实条件下受家庭经济状况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家庭高素质家长群体的代表,他们的学历水平、职业发展,以及相关联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的状态。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家长,高素质的家长又可以继续推动家庭教育的更好发展,从而为学校输送更好的生源。如此往复,就能为整体提升民族素质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家庭教育一旦进入良性循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当然,这种可能的良性循环是以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发展和政府及有关部门不遗余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前提。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分享到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更好地成人成才。这是家庭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51-55.
[2][美]Jerry J.Bigner.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M].第8版.郑福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4.
[3]桑冬平.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弱化成因分析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55-57.
[4]原喜泽.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3-34.
[5]彭敏.高校学生工作中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S1:177-178.
[责任编辑:葛春蕃]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unan Province
YANG Yi-che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A sample survey of 21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background and conditions,parental income and education level.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approve of family educ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cooperation system with families of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forms,which can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family education into a virtuous circle by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Hunan provinc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作者简介:杨翼丞(1969-),男,湖南桃源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及家庭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8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31X(2016)01-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