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持性控制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成效研究

2016-04-25孙雪谢珺

河北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负性情绪血液透析

孙雪 谢珺

150001 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孙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血液科(谢珺)



·护理研究·

维持性控制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成效研究

孙雪谢珺

150001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孙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血液科(谢珺)

【摘要】目的探究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引入维持性控制护理措施对其负性情绪及透析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6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维持性控制护理策略。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量表(QLQ-C30)测评,并比较2组患者间的血液透析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在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及认知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的尿素降低率、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及平均血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尿素降低率及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性控制护理干预应用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有助于改善其消极情绪,且能提高透析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维持性控制;负性情绪

终末期肾病是临床上一类无法逆转的进行性慢性疾病,伴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呈现逐年攀升之势[1]。目前在临床上就该病的治疗方案主要以透析治疗为主,它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率。但透析治疗相当于是肾替代疗法,需要行有创性操作方能对人体内含有毒性成分的血液进行处理,一旦操作不当,极易诱发血源性感染的出现[2]。患者面对自身特殊的病情状况以及透析所带来的躯体痛感,将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更有甚者,会表现出轻生意念[3]。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不再是单纯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更是注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即强调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方位舒适感,尤其是心理舒适度,这是患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护理诉求,亦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呈现[4]。传统的护理模式未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忙于自己的业务中,而忽视了患者的需求,故此,为改善传统护理模式存在的弊端,笔者拟引入维持性控制护理方案[5]。维持性控制护理,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标准化的流程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统筹管理的能力,预期先拟定一套干预程序,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评价相应举措的执行力度,及时调整有关护理风险问题[6]。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案,旨在以具体的临床数据剖析维持性护理方案与传统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情感状况及透析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于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6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9.5±3.7)岁。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均经肾功能、尿培养及尿常规检查,再联合其症状体征,确诊为终末期肾病,诊断依据参照人卫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脑等重要躯体脏器疾患;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具有基本的言语交流能力;意识状况清晰;能在我院行长期血液透析者;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在性别比、年龄及肾病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n=43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模式。护士向家属做好常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管路通道护理及相应维护方法;改善患者的膳食结构,并保持个人卫生、清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及时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有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大夫,果断处理。

1.2.2研究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维持性控制护理干预。①维持性控制护理的基本流程:以心理学范畴中的控制论作为理论导向,建立标准化的护理程序,其囊括血液透析的基本标准、定期评判护理措施的执行力度、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偏差,从而有效提升血液透析的护理质量水平。②护理策略的拟定:邀请院内及院外专家一同参与座谈会,讨论血透的基本管理制度及执行程序,其内容包括初次血液透析治疗及再次血液透析治疗,同时需评价护理措施是否符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经过与会专家的共同论证后,最终确定各项护理措施,并将其付印制成小册子。③护理组员培训:由护士长牵头,成立护理照护小组,组员包括2名主管护师及3名护士。以宣讲会的形式,由护士长向各位组员介绍控制性护理的基本理念;以口授及现场示范的方式向组员介绍各项护理措施的执行标准,并要求每位组员进行现场模拟演练。待本次培训结束后,对各组员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及操作技能评价,只有全部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步的干预流程中。④前馈控制:对小组各成员每周定期召开1次座谈会,要求各组员反馈自己近段时间的护理情况,并由护士长评价其实施成效,将事先拟订的标准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记录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尽可能地满足两者之间的预期结果,并实施匹对化处理,使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能达到匹配。⑤前-反馈控制体系:为保证护理质量得到有效的维持控制,应建立反馈结果与前馈结果机制,即完善前-反馈控制体系,要求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及时反应自己的内在需求,护士则根据当前具体的护理效果改变护理策略,从而实现最优化护理。

1.3观察项目(1)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SAS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SDS总分低于53分以下者为正常,轻度抑郁为53~62分,中度抑郁为63~72分,重度抑郁为>72分。(2)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生活质量量表(QLQ-C30)测评,该量表共囊括5个维度,分别为躯体、角色、情绪、社会、认知,共计30个条目。每个维度总分为0~2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高。(3)记录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的血液透析相关指标,分别包括平均尿素降低率、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及平均血细胞压积。

2结果

2.12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状况评分2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状况评分 n=43,分,±s

2.2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在躯体、角色、情绪、社会及认知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n=43,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患者干预前后透析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的尿素降低率、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及平均血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尿素降低率及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血液透析的原理是通过机体弥散现象对血液进行纯化、分离,从而实现血液净化的一种方案[7]。近年来,伴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血液透析治疗方案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并能改善其临床症状,但因透析治疗本身属于有创性操作,这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削弱其治疗信心[8]。据相关研究表明[9],血液透析者伴发抑郁症的几率高达35.8%,该数据已引起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极大关注。患者一旦并发抑郁及焦虑情绪,会表现出心境低落、不愉快的主观情绪感知,从而会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出现思维迟钝、睡眠不佳、躯体痛楚等症状,更有甚者,部分患者会表现出轻生意念[10]。强烈的不良情绪感知,会诱发机体出现生理应激,包括血压升高、脉搏加速等症状,同时亦会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导致机体内儿茶酚胺类水平升高,不利于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开展[11]。鉴于此,从患者的心理层面着手,拟订规范化的干预措施,实时评估护理进展,并调整不恰当的干预举措,以实现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较为舒适的身心状况。其中控制论是由诺波特教授于1948年提出,其本质是一种反馈论,它是从某类事物的功能观点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有效控制及调节物质的一般规律[12]。在本次调研中,笔者旨在以控制论作为核心理念,并将其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探究其产生的临床效益。

表4 2组患者干预前后透析相关指标比较 ±s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维持性控制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消极情感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控制论所遵循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原则,即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及患者的内在心理诉求,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拟定具体的护理干预策略[13]。其次,由知名的学者专家对上述干预措施进行论证把关,以进一步审核干预举措的可行性及可及性。待明确干预方案后,由护士长向各组员做好宣教指导,为保证每位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实现统一化及规范化操作,应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在流程控制方面,每周定期召开座谈会,要求各组员评价自己在近期工作中所遇到的护理问题,并与原先既定的护理目标进行衡量,以调整护理方案。正是基于控制论所倡导的及时反馈原则,能保证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患者的内在诉求,并对其当前的护理措施进行完善,从而使患者获得较佳的护理干预。伴随着各项护理措施有条不紊地落实,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使其以一个较为平稳的心态应对疾病[14]。另外,通过对比2组患者的透析相关指标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尿素降低率及平均尿素清除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维持性控制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透析成功率。因为,在本次调研中,除了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外,更是需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力量,鼓励其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安慰,并督导家属全力配合患者的透析工作,从而强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提高其血液透析质量。由于研究组患者负性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再加上其透析质量较佳,这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维持性控制护理模式应用于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能有效改善其消极情绪,且能提高透析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窦海川,刘淑梅,崔明姬,等.血液透析护理过程中质量评价指标的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3:52-53.

2黄郢荷.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2-53.

3闫洋洋,穆欣,郭闯,等.血液透析护理环节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2,12:61-64.

4赵会文,苏亚萍,张美岩,等.舒适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视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2,21:594-595.

5吴伟娟,赵霄霞,祝文捷,等.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当代医学,2012,18:120-121.

6李静.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99-3000.

7李红兵.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医学临床研究,2012,29:995-997.

8曹旭源.舒适护理在血液护理中的应用探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428-2429.

9乔巍,周丽伟.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2,21:223.

10张咏.认知、情绪和行为护理干预对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9-31.

11许雪华.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17.

12胡彩会.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4:189-190.

13刘卓华,宁志芳,蔡赛兰,等.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16.

14张志红.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757-1759.

(收稿日期:2015-09-17)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06-0945-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6.049 10.3969/j.issn.1002-7386.2016.06.050

项目来源: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护理项目(编号:YGZXH1313)

猜你喜欢

负性情绪血液透析
群发性产品伤害危机中未曝光企业应对策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动态机制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规范化术前访视对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优质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团体辅导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