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现状探究
2016-04-23卢玉平
卢玉平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现状探究
卢玉平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印象大红袍》自开演以来为武夷山旅游业开拓了新的局面,完善了武夷山旅游产品结构,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宣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与此同时,全国各知名景区也在开发属于自己的山水实景演出,实景演出的热潮汹涌而来,而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实景演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只有使《印象大红袍》与武夷山茶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才能提高其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对《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及措施,使其长盛不衰地屹立于实景演出之林。
关键词:《印象大红袍》;武夷山茶文化;开发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适应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兴旅游产品出现在了游客面前,旅游演艺产品也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山水实景、主题公园、驻场表演等多种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实景演出的发展提高了旅游吸引力,丰富了文化旅游项目,受到了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者的广泛关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实景演出都能受到观众的喜欢,视觉听觉的冲击并不能满足观众更深层次的需求,蕴含在演出中的地域文化才是观众最想看到最想了解的。侯建娜等学者认为实景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展示,地域文化在演出中的融合程度越高,演出也就越成功,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1]。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印象大红袍》以独特视角,将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融入其中,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了武夷山的“山水茶文化”。因此,只有使《印象大红袍》与武夷山深厚浓郁的茶文化有机融合,才能使其长盛不衰的屹立于实景演出之林,从而推动武夷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1引论
《印象大红袍》是最具代表性的印象系列作品之一,是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作品之后,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三位导演历时两年又一印象系列作品,2010年3月29日正式公演。《印象大红袍》的上演,就为武夷山的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文化效益。
1.1《印象大红袍》的特色分析
《印象大红袍》演出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崇阳溪畔,武夷山茶博园西南角,依托武夷山独特的茶文化和山水文化,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用全新的艺术手法将武夷山茶文化、山水文化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演出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
1.1.1得天独厚的茶文化与山水文化演出素材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奇伟秀拔的自然风光,同时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在70分钟的演出中,以武夷山大王峰、玉女峰自然景观为舞台背景,从茶的历史、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说起,到品茶、斗茶、制茶的武夷山茶文化。真实体现了武夷山的“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1.1.2360°旋转观众席及环景剧场山水实景演出完全颠覆了传统舞台的观念,演出舞台放在大自然的山水实景之中,在不破坏景区环境的前提条件下依山就势的修建演出需要的舞台。依托大王峰和玉女峰,以仿古民居表演区,高地表演区、河道表演区和沙地表演区打造了一个四面舞台相连的环景剧场。全球首创360度旋转观众席,通过观众席的选择,形成了长达12000米视觉长度,与环景剧场相得益彰,为观众创造了绝无仅有的视听条件[2]。
1.1.3声光电特效“实景电影”和庞大的演员阵容激光,全息影技术,高清技术,非编排技术等被运用到了演出中。通过不同层次放置的15块电影银幕的联动播放,产生了“实景电影”的特殊效果。 同时,演员阵容强大,共计300余人,演出中除了“红竿妹妹”和竹林中的“飞人”等专业演员外,其他90%的演员都是群众演员,其中80%是武夷山当地居民。武夷山原生态自然风景加上在这美丽山水间劳作的当地茶农,恰如其分的展示了武夷山的本土风情。
1.2《印象大红袍》的价值分析
《印象大红袍》为武夷山旅游开拓了新的局面,完善了武夷山旅游产品结构,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传播了当地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1.2.1经济效益自2010年3月29日开始公演至2011年8月31日,《印象大红袍》共演出948场,观众12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1.5亿元人民币。2012年,《印象大红袍》共演出390场;接待观众54.3万人,比上年增长12.23%;营业收入6980.09万元,比上年增长12.37%[3]。而在2013年旅游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演出收入仍然与上年持平。同时,《印象大红袍》弥补了武夷山夜间文化旅游娱乐项目的空缺,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无形中又增加了武夷山的旅游收入。
1.2.2社会效益目前,《印象大红袍》已经成为武夷山文化旅游项目的标志,更多的游客怀着期待的心情将观看演出列入行程安排中。演出以武夷山秀美的风光为背景,向游客展示了夜色中武夷山摄人心魄的美,并把底蕴丰厚的茶文化用艺术手法展现在游客面前,提升了观众的旅游体验,实现了其文化旅游项目的文化传播作用,让国内游客看到了武夷山浓郁的地方茶文化,更让国外游客感受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同时,有效提升了武夷山的旅游形象。同时,因为《印象大红袍》的演出,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满足了更多居民的就业需求。
2《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现状分析
《印象大红袍》的演出中,以武夷山自然风景为背景,深入挖掘了武夷山的茶文化,并应用到《印象大红袍》的演出中。用宏大的场面、庞大的演出阵容、高科技的声光电特效等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一场茶文化大餐。
2.1《印象大红袍》中现有茶文化元素分析
整个《印象大红袍》演出由盛唐笙歌、竹林群舞、神话传说、武夷茶道、竹筏漫游五个篇章构成,每一个篇章都对武夷山的茶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
2.1.1盛唐笙歌之茶文化解析盛唐笙歌是演出的第一个篇章,演出通过茶楼老板的开场白、七饮大红袍等场景表现出了饮茶需要清净的环境和超然物外的心境;通过红衣女子撑竹筏来呈现古时武夷茶销往各地的交通工具;用盛唐歌舞的形式展现在唐朝的上流社会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2.1.2竹林群舞之茶文化解析竹林群舞的篇章,一群拿着翠绿色竹竿的男子有节律的舞动着竹竿,两个古装白衣男子在竹林中穿梭,在茶桌前举杯对饮,表现宋代武夷山茶的品饮技术已经越来越高,茶文化兴盛,斗茶之风已经形成。
2.1.3神话传说之茶文化解析神话传说的篇章主要讲述的是大王和玉女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开始时白衣男子的独白却能让观众感受到茶道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故事仍是借“茶”之口进行讲述,表现出了茶道中,忘我,无我,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2.1.4武夷茶道之茶文化解析《印象大红袍中茶祭祀、武夷岩茶18道茶艺等内容,展示了武夷山独特的茶祭祀以及泡茶饮茶的茶俗。而红袍传奇这一幕,向观众讲述了“茶中之王”大红袍的传说,不但说明了大红袍之名的由来,而且借传说说明了武夷岩茶的养生功效和茶人的朴实善良。
2.1.5 竹筏漫游之茶文化解析竹筏漫游是演出最后一个篇章,悠游武夷的一幕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夜色中武夷山的美,更是在向观众说明喝茶可以洗涤人们装满欲望与烦恼的心,可以让人们看到大自然的美。茶女们舞动茶筛,碧绿色的茶叶在空中翻飞向观众们展示了岩茶制作工艺中的摇青环节。最后的敬茶环节让观众看到了武夷茶人的以茶待客的茶礼。
2.2《印象大红袍》中茶文化元素游客感知程度调查
表1 《印象大红袍》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观众眼中的《印象大红袍》,观众对演出内容以及表演形式是否满意,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了调研。2014年4月在演出剧场门口对刚看完演出的游客发放了问卷,但是夜晚灯光较暗,游客们又忙着赶回酒店,给调查加大了难度,朋友们发放并回收问卷,使调查工作顺利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
2.2.1《印象大红袍》观众基本情况分析根据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占调查总数的55%。在印象大红袍的观众中,以31~45岁之间的观众居多,占总数的47%,这主要由于这个群体工作稳定,可支配收入较高,但工作、生活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旅游的动机。而这部分群体对旅游产品的要求相对较高,山水实景演出这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刚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
从观众的职业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商务人员所占比例居多(如图1)。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压力较大,竞争激烈,他们需要通过旅游来适时放松身心,观看表演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又可以满足文化需求,所以激发这部分群体,对《印象大红袍》有着积极的意义。
图1 观众职业分布(单位:人)
根据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调查可知,《印象大红袍》的观众群体文化层次较高,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观众占总人数的60%。从观众对《印象大红袍》的观看动机来看,有31%的观众前来观看《印象大红袍》是慕名而来的,还有想要体验武夷山山水文化和茶文化的游客,这部分观众占总数的30%。
2.2.2观演后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在观看完《印象大红袍》演出之后,34%的游客看到了夜色里的武夷山如梦似幻美不胜收,说明武夷山秀美的自然环境打动了游客的心。而33%的游客认为整场演出震撼人心,说明《印象大红袍》全球首创360度观众席,世界第一环景剧场等多项世界第一以及演出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看完演出认为武夷山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只占18%。演出中对观众印象最深刻的部分,52%的观众认为是武夷山的茶文化,而43%的游客认为演出的主题是武夷山的山水文化。在对整体演出中,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为大王和玉女的爱情故事,不难看出这个篇章易于理解,易于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并且在这个篇章中把武夷山的美景与光与影结合呈现在游客面前,使人印象深刻。而对竹林斗茶印象深刻的游客占24%,在与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游客对这个篇章的印象并不是来源于武夷山斗茶的茶俗,而是由于这部分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张艺谋的影片《英雄》的影子,让观众看到了“电影的实景版”。22%的游客对竹筏漫游的篇章印象最深,不难看出整场演出真正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是武夷山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
3《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对《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的分析,以及游客对演出中武夷山茶文化的感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在演出在茶文化元素开发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改进,力求使演出更加完美,从而提高演出竞争力。
3.1《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理论研究、实地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对武夷山茶文化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1场景似曾相识,演艺形式有待改进《印象大红袍》的演出确实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观看,但在演出中部分篇章,如,盛唐笙歌和竹林群舞,让很多游客看到了《黄金甲》的影子,找到了《英雄》的感觉。这两个篇章带给观众很大的视觉冲击,但是从茶文化角度出发,观众更容易被场面所吸引,甚至有些游客对其中的茶文化内涵浑然不知。
3.1.2涉及茶文化的场景较多,但缺乏代表性在对《印象大红袍》中五个篇章所涉及茶文化的解析,可以看出演出中通过盛唐笙歌、竹林群舞等场景表现了武夷茶的悠久历史;通过演员独白表现了品茶注重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通过斗茶、祭茶、敬茶、茶艺等场景呈现了武夷茶俗;通过大红袍的传说表现大红袍之名的由来;通过摇青的场面呈现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因此,演出中涉及茶文化的场面是较多的,但是这些场面缺乏代表性,没有突出大红袍“茶中之王”的气魄,也没有表现出武夷岩茶最突出的品质“岩骨花香之韵”。导致游客看完演出之后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山水而不是这片山水孕育出的茶文化。
3.1.3茶文化内涵没有得到体现,缺乏深层挖掘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短短的70分钟内想要把茶文化完整的呈现在游客面前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茶文化深入挖掘并进行提炼。《印象大红袍》主要诠释了茶与幸福的主题,告诉人们要放下世俗烦恼、放下欲望,无欲无求才会获得内心的宁静,并且通过口号、呐喊的形式进行表达,给观众造成文化提炼不足的感觉,甚至有些游客不但没有感受到茶文化而且认为中间话剧表演部分像是茶叶植入广告。目前,演出制作者们已经认识到了一点,演出中“印象茶馆”这一篇章已经被删去,改成了茶艺表演和茶祭祀,但仍然停留在茶文化表面没有对其内涵进行挖掘。
3.1.4对茶文化的开发缺乏辅助性措施通过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观众对演出中茶文化感知程度不够还有部分原因是观众对武夷山茶文化缺乏了解。在与游客的交谈中发现,目前武夷山旅游从业人员更看重的是《印象大红袍》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及演出的文化效益。很多导游向游客推荐《印象大红袍》只是为了增加一个自费项目,他们传达给游客的信息是《印象大红袍》是出自大家之手,是真正的大手笔大制作,绝对的视听盛宴。导致游客并不了解整场演出是以茶文化为主线的,看到演出场景也就并没有去想演出究竟要表达什么。
3.2《印象大红袍》中武夷山茶文化元素开发的建议
《印象大红袍》在演出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上述分析,也存在一定问题,为此,《印象大红袍》要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从而为武夷山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建议有针对性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2.1创新演出手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游客对《印象大红袍》中七饮大红袍、盛唐笙歌、岩茶冲泡技艺等内容的表演形式表示不满意意,这说明游客并不排斥这些演艺武夷山茶文化的内容,但表演形式有待改进。制作方可以收集游客的意见并请专业人士参与修改,使茶文化与演出更好的融合,从而提高演出的整体水平。
3.2.2开发最具特色的武夷茶文化《印象大红袍》的主题是武夷山茶文化,整场演出也通过不同的场景表现了武夷茶悠久的历史、茶俗、制茶工艺等,但是通过游客的反映可知这些内容缺乏代表性,在武夷山关于茶的民俗节事、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是非常多的,《武夷真君仙茶道秘笈》里提到的彭祖和他的两个儿子以茶养生,飞升成仙的传说;夷岩茶“晚甘侯”之名的由来;“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细分茶”中的提到的武夷古茶艺分茶;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的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在武夷山止止庵修炼的南宗五祖白玉蟾、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修炼的扣冰古佛都与武夷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武夷山留下的很多著名茶诗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茶文化;流传于武夷山的乡村茶俗、清朝时广为流传的《采茶歌》;武夷茶走向世界的传奇佳话等等。那么,哪些最能代表武夷山茶文化,开发之后最能受到观众欢迎,这还需要资深的茶学专家以及艺术家们去评判,需要更为深入的调研挖掘、艺术加工,最后把最具武夷山特色的茶文化呈现在观众们面前。
3.2.3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经过对《印象大红袍》中的茶文化进行解析可以发现,武夷山茶文化贯穿始终,但是大多停留在茶文化表面,着重讲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大红袍之名的来历,超脱世俗的茶道精神,目前加入了茶艺表演和茶祭祀,但是并没有挖掘出蕴含于大红袍的人生智慧、生活态度,和与武夷茶融合的儒、释、道三教文化,致使观众的对演出的期望落空。
(1) 对大红袍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大红袍的传说浅显易懂,而且来到武夷山的游客都会听到导游或者当地人讲大红袍的故事,演出中单纯讲故事很难吸引观众,要把表演上升到精神层面,演艺大红袍的人生智慧、生活态度,才能满足观众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
(2) 对茶祭祀、茶艺的内涵进行挖掘:《印象大红袍》中其中一个篇章“印象茶馆”是采用现代话剧的形式对茶文化主题进行演艺的,通过观众反映,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是整场演出的败笔,制作方认识到了这一点,曾多次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改动,但效果都不理想。2014年4月制作方对《印象大红袍》演出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调整,把“印象茶馆”长达10分钟的演出全部删掉,换成了武夷岩茶茶艺表演和茶祭祀,但是演出效果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茶祭祀知识还原了古时的祭祀场景,并没有多少艺术加工,观众的反映依然不够理想,这就需要对茶祭这一茶俗进行挖掘,来体现武夷茶人的茶精神。
而岩茶的18道茶艺更是武夷岩茶悠久历史以及武夷茶和儒、释、道三教相遇而摩擦碰撞出的炫丽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武夷茶人的智慧光辉,要搬上舞台先要对文化进行深层剖析再经过艺术加工才能体现武夷茶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3.2.4做好茶文化开发的辅助性措施调查发现很多游客对武夷山的茶文化知之甚少,导致游客在观看《印象大红袍》时难以理解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并且,导游对演出的介绍也会把游客带入误区,这就需要做好《印象大红袍》的宣传工作。
(1) 完善印象大红袍官方网站:目前,游客在外出旅游前,大多会在网上了解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印象大红袍自公演以来已经经历了4年,但是官方网站做的不够完善,人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对网站进行完善,让游客在观看演出之前对其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游客接受理解演出中的武夷山茶文化,进而增强对演出的认可度。
(2) 利用中华武夷茶博园宣传茶文化:中华武夷茶博园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茶文化主题公园,《印象大红袍》演出场地就在茶博园中,印象大红袍公司可以培养一批专业导游员,免费为游客讲解做定点讲解,让游客更好的了解武夷山茶文化,增强游客对演出的满意程度,从而更好的发挥演出的文化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J].中国旅游论坛,2010(3):284-287.
[2]黄明霞. 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触媒效应研究——以《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为例[J].科技广场,2011(6):118-122.
[3]冷竹,叶芳.武夷山的文化品牌——《印象大红袍》[N].海峡都市报,2012-12-18(05).
(责任编辑:郭万红)
A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uyi Tea Culture Element inImpressionDahongpao
LU Yu-ping
(School of Tourism,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Impression Dahongpao brings a new situation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Wuyi Mount since it began. The performance produces great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For example, it improves the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prolonging the residence time of tourists, increasing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of local residents, disseminating the local folk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well-known scenic spots develop their own life performance . The life performance is popular,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 is the combination degree of life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refore, we should combine the tea culture of Wuyi Mount with the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mpression Dahongpao. The article aims to do a research abou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uyi tea culture element in Impression Dahongpao.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would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measures, hoping that would help the performance to obtain an enduring pomp.
Key words:Impression Dahongpao;Tea culture of Wuyi Mount;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772(2016)01-0088-06
作者简介:卢玉平(1978-),男,河南省安阳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茶文化及旅游规划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A13314S)。
收稿日期: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