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4-23谭利民

学习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诚信中华价值观

◆谭利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文化集中了道、儒、释三家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

道家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主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强调的“道”,就是客观规律,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准则。从哲学上讲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主要解决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代表作《论语》,后人说《论语》治天下。仁、义、礼等放到今天,就是纪律和规矩。“礼崩乐坏”则社会乱象、秩序失常。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释家文化也就是佛家文化,精彩之笔是关于因果轮回的阐释,劝戒人们行善积德。释家关于心性的论述,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道家、儒家、释家文化把做人、做事、修心以及天地万物生灵生存规则解释地淋漓尽致。各有发展各有传承,并且顶层的思想智慧相通、互有包容,有殊途同归之妙。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规范,与传统优秀文化中道家、儒家、释家思想精髓相呼应。如“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人内心世界的和谐;“文明”,既指物质文明,也指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道、儒、释三家的思想精髓都涵盖其中。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而每一点又都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关内容的提炼提升。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我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传承其思想精华,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立功立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一直追求智、真、善、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天授人权和伦理纲常为核心,以儒为主,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习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塑造出中国形象、演绎了中国故事、凝聚成中国精神、传承着中国文明。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才会历经沧桑而不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一统”的理想追求、“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民惟邦本”的为民情怀、“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借鉴了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允执厥中”的思维方式和“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则是对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的传承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进行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处理。同时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相统一相协调相适应,形成新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精神家园。

三、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就是开发智力,就是促进人身心发展,就是传承文化,就是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石。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施行正规学制仅有一百多年,而家庭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孟母三迁到颜之推家训,到曾国藩的家书,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无不彰显家庭教育的重要。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格、涵养人性的教育。家训、家风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修身齐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习总书记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可见家庭在成风化人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也是家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渗透到家风建设中。

学校教育是系统的规范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难理解,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城镇化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与今天培育“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使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孝亲尊师、友爱他人、遵德守礼、勤劳节俭、知荣辱、守诚信的优秀品质。

社会教育内容全面,形式多样、舞台宽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触及社会各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思想精髓,既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必须的遵循,如伦理纲常、道德规范、家训家风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塑造与社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密不可分。加强社会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

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为切入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传承好孝道文化。孝道文化包括孝敬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由此生发的上慈下孝、传宗接代、知恩图报、忠贞操守、子承父业等思想,历经“扬弃”、推陈出新,发展到今天就是赡养老人、培养新人、感恩社会、忠诚组织、奋发有为以及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孝道文化具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证明,一个懂孝道、讲孝道、守孝道的人,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方面,也一定能够做到。

传承好诚信文化。诚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中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促进人与人联系交往、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基石和纽带。我国是“礼仪之邦”,重义轻利一直是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强调的都是诚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将诚信贯穿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的各个方面,使诚信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思想情操优劣的标准,成为企业商人的经营之道,成为政府和公务人员的执政理念,成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无形资产。

传承好仁爱文化。“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主张“温良谦恭”、“爱人舍己”。墨家文化主张“兼爱”、“视人之身如视己身”、人人生而平等。没有爱,人们就会麻木不仁;没有爱,人们就会见利忘义;没有爱,人们就会智迷心妄;没有爱,人们就会违诚背信。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是全德,是大德。传承仁爱理念,对社会成员来讲,就是要引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对党和政府来讲,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仁爱之心,培育和谐理念,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的和谐,使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诚信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