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6-04-22周二霞李戎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急救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

周二霞, 李戎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干细胞实验室,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论著

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周二霞, 李戎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干细胞实验室,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价值。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严格遵循急救护理路径要求开展护理。对比2组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采血、静脉用药、急救总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病死率、院内再介入手术率。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心电图、静脉采血、静脉用药及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总时间更短、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更低、病死率更低、院内再介入手术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对缩短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时间窗及提升抢救效果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救;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脏急危重症,直接病因是心脏缺氧缺血性坏死,临床救治强调迅速恢复心肌血供[1]。有研究[2]指出缩短起病至抢救时间窗有助于提升救治效果,但一般抢救流程均需经过接诊、病情评估等步骤明确疾病后再行救护,且救护期间亦可能存在人力不足或冗余问题,以至于常规抢救护理的效果大多不佳,患者接受有效治疗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为解决此问题,本院针对此类患者确立急救护理路径,并严格参考路径要求开展抢救及护理,有效规范了整个护理流程,提升了抢救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纳入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相关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于本院急诊科确诊;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治疗。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34~81岁,平均(56.3±11.5)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57.1±12.5)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主要根据医嘱开展,部分需其他科室合作开展的步骤如静脉采血、转运交接等,以电话通知合作科室。

1.2.2观察组:观察组制定急救护理路径,路径横轴为患者入院时间、纵轴为各项护理措施,严格按照路径规范护理流程,每项措施完成后均需以“√”标记,并要求相关护士签名。主要护理流程划分如下: ① 开通先抢救、后挂号的绿色通道,要求在5 min内妥善将患者转送至抢救室。② 实行“初评-初步检查-再评”式的病情评估措施,其中初评不需医生参与,护士接诊后立即观察并询问,获得基本信息后,快速鉴别诊断,并评估患者危险性,有效分诊;初步检查不强制要求医生在场,主述胸痛患者入室后立即开始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随后待医生就位后,行再评,获得准确的病情信息。上述步骤要求在5~10 min内完成。③ 采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模式开展抢救。定时:入室2 min内给氧,3 min内检测生命体征,5 min内开通静脉通道,为避免影响介入治疗靶血管选择,优先选取左上肢静脉补液、取血液标本,5 min内完成心电图诊断。定人:固定2名护士(编号为A、B)负责1位患者。定位及定责:护士A固定站立于患者右侧,监控心电图,报告结果,同时负责心电监护除颤仪的连接使用,在明确诊断后,立即取口服用药协助患者服用,并持续观测心电图;护士B固定站立于患者左侧,负责体位维持、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及留置针操作,待血液标本采集完后,立即送检并追踪检测结果,遵医嘱应用静脉药物。在上述定位定责基础上,如需要心肺复苏,则护士A负责胸外按压、心电操作等;护士B移动至患者头部,负责呼吸相关操作,同时持续监测血压、血氧。在操作空余,护士还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干预。④优化转运流程。确定开展介入治疗后,护士A电话通知介入医生及相关护士,并参与术前谈话及交接工作,护士B立即填写交接单及记录单,做好家属解释工作,要求家属签字。转运前再次评估记录生命体征参数,备好相关急救设备,检查医疗管道。转运期间急诊科相关医护人员同时陪伴,持续监护心电图,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到达介入室后,护士A与导管护士交接,护士B负责搬动患者过床。

1.3观察指标

统计2组抢救效率,指标包括: ① 分诊时间,即入室至初步诊断时间; ② 心电图时间,即入室至得到心电图结果时间; ③ 静脉采血时间,即入室至采血完毕预备送检时间; ④ 静脉用药时间,即入室至静脉通道建立完毕时间; ⑤ 急救总时间,即入室至离开抢救室时间。统计抢救效果,指标包括: ① 住院总时间,即入院至出院总时间; ② 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 ③ 院内病死率;④ 院内再行PCI手术率。

2结果

2.12组抢救效率对比

观察组分诊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抢救效率对比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抢救效果对比

观察组住院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且院内心肌梗死复发、死亡及再行PCI手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抢救效果对比±s)[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关键是迅速开通血管,恢复心肌灌注。孙瑜等[3]指出将溶栓时间窗控制在0.5 h内,患者溶栓后心功能明显更好、炎性因子水平明显更低,提示预后明显优于其他组;孟晓杰等[4]也认为尽早、充分、持续地开通梗死血管,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预后。与上述结论一致,欧美发达国家已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强调应该在患者入院1.5 h内开展首次球囊扩张[5]。然而中国国内受医疗环境限制,患者进入医院时往往已消耗大量时间,而进入医院后抢救护理条理性差、效率不高,又会进一步延误抢救时机,以至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亟待提升。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急救总时间较长,且各项诊治关键护理措施完成时间均较长,最终13例患者院内心肌梗死复发、9例患者死亡、16例患者需再行PCI手术,充分说明现阶段临床护理效率尚待提升。

急救护理路径与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救领域的拓展,通过表单对护理步骤及耗时进行规范,有助于实现护理措施的高质量化、高效能化及低成本化转变,其优势可能包括: ① 使得急救护理突破盲目等待医嘱或缺乏灵活性、盲目机械执行医嘱的限制,这有助于保证护理有序、有预见性,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6]; ② 细致地规范了抢救流程,不仅能有效提升低年资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水平,还有助于宏观缩短整体护理耗时,提升抢救成功率[7]; ③ 有助于强化医护合作,因而服务对象在院内能接受有序且高效的护理,护理具备完整性和延续性,这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 ④ 各项主要护理项目均有表格规范,因此不会出现遗漏,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效果,还能够提升护士工作的自律性,进而增强其成就感; ⑤ 患者护理效率与效果提升后,其整体医疗费用可能下降,这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由此可见,急救护理路径在理论上有助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结果从实践上验证了以上论点,观察组分诊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病死率及再行PCI手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与乐惠玲[8]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

观察组表现出明显优势的机制可能包括: ① 开通先抢救、后挂号的绿色通道,有助于避免挂号、缴费等与抢救无直接关系的必须步骤对抢救时间的浪费[9]。② 三段式病情评估方案虽对护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要求其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初步明确患者病情并有能力实施一定抢救措施,但同时也减少了等待医生的空白时间。③ “定时、定人、定位、定责”模式优化了抢救流程,使得急救更依赖于集体协作而不是个人能力。同时护士严格参考路径要求,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开展抢救,使得护理操作变被动等待医嘱为主动抢救患者。另外,多人协作使得护理操作突破了时间顺序的限制,护士配置合理也有助于抢救有条不紊地开展。④ 转运流程的优化合理参考了“接口管理”的标准,避免了交接漏洞[10],同时能增强护士责任心,有助于保证转运安全并提升护患沟通及科室协调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宝珍, 张小红, 牛娟, 等.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5): 9-11.

[2]韩彦辉, 王素梅, 李海霞, 等.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 25-26.

[3]孙瑜, 崔振双, 依桂燕, 等.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窗与治疗后心功能、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11): 839-840, 842.

[4]孟晓杰, 郝君华.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5): 557-558, 559.

[5]唐蓉.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11): 2060-2062.

[6]姜秀霞, 陈秋兰. 急诊护理路径对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9): 2276-2278, 2279.

[7]黄丽燕, 杨红叶.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广西医学, 2012, 34(7): 940-941.

[8]乐惠玲. 急诊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z1): 15.

[9]李艳萍. 急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4, 18(7): 1395-1396, 1397.

[10]刘青.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7): 1601-1603.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ZHOU Erxia, LI Rongxia

(StemCellLaboratory,AffiliatedHospitalof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Hohhot,InnerMongolia, 01005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carried out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Triage assessment, electrocardiogram (ECG), venous blood sampling, 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emergency total time were compared. And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mortality, recurrenc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of invasive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Triage assessment, electrocardiogram, venous blood sampling, intravenous drug use and emergency total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horter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lower mortality, recurrence rat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of invasive surgery, and the differences abov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 can shorten rescuing tim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mprove rescue efficacy, 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first aid;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 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6-001-03

DOI:10.7619/jcmp.201606001

通信作者:李戎霞, E-mail: gcplilongxia@126. com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急救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