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2016-04-22王成秀杨凤翔邹伟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功能失语症康复治疗

王成秀 杨凤翔 邹伟庚

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十堰 442000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王成秀杨凤翔邹伟庚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3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较治疗前上升,NIHSS评分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78.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90,P=0.039 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较好,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恢复较快,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推荐。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失语症;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常因脑内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脑损伤,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引发偏瘫,造成患者面部、舌下及四肢的肌肉运动受阻,导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出现失语症等症状[1-2]。本文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于2011-01—2014-08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完成,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3]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21分以上;(3)第一次发病且伴明显的语言和上肢运动障碍;(4)发病前无精神类疾病,有良好的认知功能;(5)生命体征较稳定,无其他心、肾、肝脏方面严重疾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2011-01—2012-04收治4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2012-05—2014-08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n(%)]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在急性期内使用降压脱水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和体液,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各项生理指标稳定3 d内开始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每天进行30 min图命名训练,然后进行肢体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时间30 min,每周进行5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武汉依德瑞医疗器械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德辉(CCY-Ⅲ)磁场刺激仪(批准文号:鄂食药监械字2011第2211249号)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室内安静,将电极置于患者上肢前壁皮肤上,嘱咐患者活动上肢,尽量使患者活动肌电达到预先设置好的阈值,加强肌肉收缩能力,刺激频率为20~40 Hz,每次持续30 min,每周进行5次电刺激治疗,2组均治疗60 d。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2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如NIHSS评分(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5分为轻度,6~21分为中度,21~40分为重度)[4]、Barthel指数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估评量表,40分以下为差,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0分以上为良)[5]、EMG(肌电图)[6]和FMA评分(Fulg-Meyer评估量表)[7],并观察2组疗效。

1.4疗效评价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血脑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8]。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90%以上,患者语言功能明显提高;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患者语言功能有较大改善;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患者语言功能有好转趋势;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17%以下或无变化,患者语言功能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 ±s)

2.22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观察组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较治疗前上升,NIHS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各项评分比较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9 0,P=0.039 5)。见表4。

表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u=2.059 0,△P=0.039 5

3讨论

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是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虽然患者经过抢救可以挽回生命,但脑卒中致畸致残率极高,给患者和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

偏瘫而致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和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肌肉松弛,张力较差,神经末梢感知能力较弱,患者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发生障碍[10]。一般患者通过早期的康复治疗能够加快大脑皮质建立较复杂的条件反射,提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进而逐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重复单一的康复运动并非使所有患者达到最佳疗效,基于此,1998年国外学者首次发现微弱的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引起患者大脑皮质依赖性产生变化,为tDCS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11]。tDCS是由阴阳两表面电极组成,微弱的直流电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大脑皮质,产生电流刺激引起皮质兴奋,增加神经突触活动进而达到治疗目的[12]。本研究显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的患者语言沟通功能明显改善,患者认知水平升高,基本恢复到发病前水平,日常基本活动可以独立完成,极大减轻家属的负担,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生活质量[13]。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脑卒中患者引发的失语症或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手段,临床还未得到推广使用[14]。患者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后,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较治疗前上升,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能力恢复良好,直流电刺激患者运动中枢,肌肉收缩增强,进一步提升患者运动功能,NIHSS评分从治疗前的(30.43±6.74)分下降至(16.46±5.18)分,从重度神经损伤的状态变为轻度损伤,是由于微弱直流电直接刺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生物电持续涌入触发患者神经末梢建立新的突触,有利于缺损神经的修复,增强兴奋性和灵活性;而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FMA、EMG、Barthel指数积分虽然也较治疗前提升,但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后NIHSS评分(21.88±6.39)分,患者仍属于重度神经缺损状态,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日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困难,进一步引起痴呆的可能[15-16]。同时,tDCS治疗脑卒中患者较安全,目前为止还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微弱的直流电不会对患者正常生理组织造成伤害,是一项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无创性电刺激治疗方式[17]。

综上所述,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较好,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恢复较快,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推荐。

4参考文献

[1] 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 025-4 027.

[2]单岩,刘晓辉,张振香,等.互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 572-1 574.

[3]陈路,陈志刚,占戈,等.糖尿病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的中医证候特点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490-493.

[4]李继英,赵杨,张臻年,等.通脑活络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BI、NI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28-32.

[5]凡芸,杜兆辉,丁燕,等.Barthel指数在老年分级护理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 545-4 546.

[6]何明丰,吴智鑫,黎练达,等.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社区院前急救中筛选价值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 088-1 091.

[7]邓晓清,黄丽华,蒋红焱,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卒中后并发症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31-34.

[8]杨伟民,刘鸣,郝子龙,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164-167.

[9]孟秀君,林巧,田沈,等.辽宁省三城市居民脑卒中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6):3 003-3 006.

[10] 涂秋云,杨霞,丁斌蓉,等.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 576-3 579.

[11]袁英,汪洁,孙妍,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吞咽失用症及皮质兴奋性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7-503.

[12]钱龙,吴东宇.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损伤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96-99.

[13]朱毅,郭佳宝,顾一煌,等.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11-317.

[14]袁英,吴东宇,汪洁,等.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小脑卒中后共济失调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7):666-668.

[15]陈颂玲,汪洁,吴东宇,等.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失语症合并认知障碍的个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 160-1 161.

[16]汪洁,吴东宇,袁英,等.应用在线经颅直流电刺激探查外侧裂后部对失语症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06-410.

[17]刘盼,刘世文.经颅直流电刺激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9):7 379-7 383.

(收稿2014-12-08)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4-0048-02

猜你喜欢

运动功能失语症康复治疗
失语症
失语症常用评价方法及其信效度概况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运动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神经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分析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在改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