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的比较*
2016-04-21李闽萍
李闽萍
(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眼科,江西 萍乡 337000)
阿托品压抑疗法与遮盖疗法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的比较*
李闽萍
(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眼科,江西 萍乡337000)
摘要:目的比较阿托品压抑疗法和遮盖疗法在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方法的立体视重建、依从性、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06例6~9岁单眼弱视学龄儿童,随机分成2组,两组弱视眼均采用阿托品眼膏散瞳后验光配戴适矫眼镜,压抑组优势眼施行完全压抑法,涂用1%阿托品眼膏,每周涂1次,并戴欠矫眼镜(+3.00D~ +5.00D),使优势眼戴镜视力低于弱视眼;遮盖组优势眼每天遮盖6小时,从疗效、Titmus立体视重建、依从性及并发症四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压抑组与遮盖组中、重度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itmus立体视重建、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的治疗中压抑疗法的疗效优于遮盖疗法,且有更好的接受性和依从性。
关键词:压抑疗法;遮盖疗法;弱视;学龄儿童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和青少年眼病,我国报道发病率为2.8%[1]。弱视是发生在视觉发育早期,是双眼视觉刺激的输入障碍或失去平衡的结果,不但影响视力的发育,更影响立体视的发育。对于小儿弱视的治疗,非弱视眼的遮盖疗法是传统治疗手段中的最常用、最占主导位置的。然而在施治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依从性差,尤其是对于单眼弱视的学龄儿童更是如此,这直接降低了弱视治愈率。压抑疗法是遮盖疗法的延伸,其良好的依从性是治疗效果好的主要因素。现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了眼罩遮盖与阿托品压抑疗法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的疗效,并对两种方法的立体视重建、依从性、并发症进行了比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配合随访的、年龄6~9岁的单眼弱视,而另一眼视力发育正常和屈光正常的儿童中随机选取106例,并按年龄、性别、弱视的性质、程度及弱视眼的注视性质配对分成压抑组和遮盖组。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常规眼科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运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查患儿双眼祼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用交替遮盖结合三棱镜测定斜视度,散瞳条件下用直接眼底镜查眼底,根据黄斑中心凹距星状目标中心点的距离判断黄斑注视性质。1%阿托品眼膏(每天3次,连续3天),麻痹睫状肌,常规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
1.2.2治疗方法经阿托品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后,需屈光矫正者按常规给予充分光学矫正,配戴眼镜,每6个月重新验光1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眼镜度数。遮盖组:使用特制的眼罩,使被遮盖眼处于完全避光条件下,每天遮盖6 h。压抑组:健眼涂用1%阿托品眼膏,每周涂1次,并戴欠矫眼镜(+3.00D~+5.00D),弱视眼配适矫眼镜,使优势眼戴镜视力低于弱视眼,以确保患儿以弱视眼注视。
1.2.3复查每个月复查1次,持续2年。本研究治疗结束时间:弱视眼视力提高至0.9,或持续治疗3个月而弱视眼视力不再提高时,即停止用药。
1.3疗效评价指标
1.3.1疗效按照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1996-04制定的标准[2],痊愈:经过3年随访,视力保持>1.0者;基本治愈:视力恢复到≥0.9;进步:视力增进2行或2行以上者;无效:包括视力退步、不变或提高1行者。
1.3.2立体视视力达到基本痊愈时用Titmus立体视图检查立体视。立体视检查小于或等于60S为立体视正常(中心融合);立体视大于60S为立体视一般(周边融合);仅能识别立体蝇者或全部不能识别者立体视为3000S,计为立体视差(无融合)。建立中心融合为立体视功能良好的表现。有效率为立体视正常与一般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比例。
1.3.3依从性由经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患儿及家属进行依从性的有关教育,发放依从性评估量表,由患儿及家长逐日如实填写,复诊时向家长询问依从性情况以及检查瞳孔散大的情况。依据Foley-nolan等,将依从性分级[3]:好,完成所有治疗时间;一般,实际治疗时间大于总治疗时间的1/2;差,实际治疗时间少于总治疗时间的1/2。依从率为依从性好的病例数所占该组的比例。
1.3.4并发症治疗期间由家长记录并执行涂药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涂药日期、涂药后有否出现口渴、颜面潮红、体温升高、皮疹、局部红肿、心动过速等,以及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健眼视力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轻度弱视、重度弱视方面两组间有效率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其他两组之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弱视程度下比较两组疗效,可以发现中、重度弱视方面,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弱视程度下两组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疗效比较
2.2立体视重建情况压抑组立体视重建有效率67.92%,高于遮盖组50.94%,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立体视重建效果比较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χ2=4.28,P<0.05。
2.3依从性压抑组依从率86.79%,高于遮盖组的60.38%,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学龄儿童单眼弱视依从性比较
注:两组依从率比较,χ2=8.78,P<0.01。
2.4并发症遮盖组中1例(1.89%)出现健眼遮盖性弱视。压抑组中畏光不适1例(1.89%),发热、皮疹及面部潮红等全身过敏反应2例(3.77%),眼局部刺激征3例(5.66%),无1例出现健眼视力减退。
3讨论
3.1疗效与依从性本研究范围仅是6~9岁学龄儿童,患儿进入读书阶段后,因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遮盖法的依从性会明显下降。临床常见学龄患儿健眼被遮后,因外观改变而受到同龄人嘲笑,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使其对遮盖健眼产生排斥、逆反心理,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依从性的好坏是遮盖法能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4]。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患儿来说,如此长的遮蔽和训练很难实现,依靠依从性教育以及家长的监督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对于依从性差而有情绪问题的患儿也不适合遮盖法。弱视患儿自觉视物不舒服,便会从镜眶上方偷看,或是直接摘掉眼镜,用视力较好的眼睛看东西,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压抑法降低优势眼视力,可作为弱视治疗的首选,其生理原理是,由于弱视儿童优势眼的高空间频率神经元数量增多,弱视眼的高空间频率神经元相对明显减少,所以,关闭优势眼高空间频率神经元可以治疗弱视眼。而压抑法就是为了达到健眼模糊不清,选择性阻止了高空间频率神经元传导,而允许低空间频率神经元传导,如此,便可以刺激弱视眼的发育。本研究也发现,对于6~9岁患儿,压抑法的依从性较遮盖法明显优越。对于疗效,本研究除轻度弱视外,中、重度弱视的比较以及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压抑法均优于遮盖法。
3.2立体视的比较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压抑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优于遮盖组,这可能由于眼罩遮盖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过程中,患儿始终在用单眼进行注视,虽然经过严格遮盖压抑了主眼,强迫弱视眼注视,使其视力得到提高,但立体视的产生主要是双眼配合的功能,单眼视力的提高对立体视的建立没有决定的意义,失去了双眼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的机会,大脑的高级视中枢始终接受的是单眼的视觉信号,没有平衡的双眼视觉信息,双眼视功能得不到明显改善。而压抑法在这方面就有明显的优势,治疗期间,虽然压抑了主眼,但仍留有视力可以双眼同时视物,既能使弱视眼注视,视力提高,同时大脑的高级视中枢接受到两眼的视觉信号并行分析,从而形成具有立体感、完整的知觉[5]。
3.3并发症的比较遮盖组出现1例遮盖性弱视,而压抑组没有出现。压抑疗法致健眼引起模糊成像,虽然阻止高频信号的传导,但仍能接受低频视觉信号,可在不完全阻断双眼单视的情况下,促进弱视眼视觉发育,故压抑疗法较少引起遮盖性弱视。而遮盖疗法是在完全阻断双眼单视的情况下促进弱视眼视觉发育的,健眼完全阻断了高、低频视觉信号的输入,故引起遮盖性弱视的可能性增大[6]。但阿托品作为目前用于压抑疗法的首选药物,本次研究中发现,压抑疗法中有个别患儿出现一些副作用,如脸红、口干等症状,考虑与点药后压迫泪囊区不当有关,向患儿及家长解释,并详细介绍用药注意事项,患儿在后续治疗中未再出现明显上述副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学龄儿童单眼弱视,采用阿托品压抑疗法的疗效优于遮盖法,也因其更良好的依从性和接受性,可作为弱视治疗的首选治疗,并会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J].中华眼科杂志,1985,21(增刊):31-33.
[2]杨剑锋,赖铭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弱视治疗的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2):82-83.
[3]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2):97-98.
[4]漆争艳,郭燕,杨俊芳,等.依从性对儿童弱视疗效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512-514
[5]张金金,雷洁琼,盛迅伦.弱视治疗效果不佳47例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5):447-449.
[6]范卫,夏鸿慧,李从谊,等.不同方法治疗儿童弱视轻中度弱视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47-348.
(收稿日期2015-12-11)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3.031
中图分类号:R77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6)03-0319-03
*作者简介:李闽萍(1979—),女,江西萍乡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儿眼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