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的影响作用

2016-04-21梁社红时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梁社红时 勘

[1.浙江大学 杭州 310058;2.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的影响作用

□梁社红1时 勘2

[1.浙江大学 杭州 310058;2.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摘 要]为探索突发危机事件中的救援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研究者选取3家公安、武警单位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涉及42个危机救援团队。通过方差分析和中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有正向影响作用,且个体抗逆力在团队抗逆力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这为今后从团队层面开展应急管理的相关实证研究和培训开发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突发危机事件;救援团队;团队抗逆力;个体抗逆力;心理健康

引言

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中,危机救援人员及团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危机救援的效果及灾后重建的速度。因此,研究危机救援团队的抗逆力及救援个体的抗逆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突发危机事件中,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组织而言,其抗逆力水平主要表现为对情境的适应。其最终目标是恢复功能和重塑平衡,所以,恢复到受灾前社会功能的速度越快,其抗逆力就越强[1]。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救援人员的个体因素在压力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危机救援组织的抗逆力水平直接影响救援的效果,而危机救援团队在救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2]。

纵观国内外目前关于团体、组织或集体层面的抗逆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于团队抗逆力的研究。Ruth认为抗逆力是团队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培育团队抗逆力要从其前因和机制入手,提出了社区模式(communal schemas),这种模式关注团队成员的需求,认为通过彼此信任和创新可以培育团队抗逆力[3]。Anthony认为,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中,把团队作为危机管理决策的单元,利用团队理论中的合作、协作、信任、组织、责任来应对危机更有效[4]。Carmeli等人开展了关于高管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的抗逆力研究,认为在培育高管团队抗逆力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对战略决策的理解力和相互之间联结特别重要[5]。国内学者梁社红、时勘等探索了突发危机情境下的危机救援团队的抗逆力结构,认为团队抗逆力是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中,维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功能的一种团队特征[6]。以上研究表明了团队、团队抗逆力对应对危机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但影响机制尚不清晰。二是关于组织抗逆力的研究。Pulley将能够激发个体抗逆力并维持其身心健康的组织称之为抗逆型组织[7]。Bell将组织抗逆力看作是组织应对不确定事件所做出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从整系统、工作场所、文化氛围、领导者和员工五个方面归纳了抗逆型虚拟组织(Resilient Virtual Organization, RVO)的特点,为如何提升组织抗逆力提供了具体指导[8]。Starr等人认为组织抗逆力是一种承受系统中断、适应新风险环境的一种能力[9]。McManus等认为组织抗逆力包括组织情境感知能力及适应性能力[10]。时雨从实证角度探索了组织抗逆力的结构要素[11]。罗东霞、时勘、彭浩涛从危机发生的时段角度,对组织抗逆力进行了界定[12]。陈征提出了组织抗逆力的定量分析模型,认为通过计算自我抗逆函数、外抗逆力函数和组织损失函数,可以判断组织抗逆力的大小[13]。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抗逆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式等还存在不少差异,这也预示着组织抗逆力在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关于集体抗逆力(Collective Resilience)的研究。Zomeren等人通过现场研究探索了集体行为的心理机制,认为“群体同一性”(Group identity)对人们应对集体劣势的方式有显著影响。群体同一性的关联度会促进聚焦情感的应对方式,并缓冲聚焦问题的应对方式,群体同一性对于集体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4]。那么,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受灾群体是否也会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应对灾难呢?Freedman采用质化分析方法考察了集体抗逆力的作用,他通过对12名911事件的第一反应者(消防员、警察、媒体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来考察影响他们在面对危机时的反应和行为因素,并探索反应者的社会和情绪特征,结果表明,集体抗逆力是一个重要的应对因素[15]。但是,集体抗逆力到底是指什么?它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该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Drury等人通过研究2005年伦敦大爆炸事件的幸存者和目击者,发现即使人们觉察到死亡危险持续存在,一部分幸存者仍会坚持团结、互助,并且会冒风险帮助陌生人,这被称之为“集体抗逆力”。基于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当人们基于共同的命运状态时,他们会重新对自我进行界定——从“我”到“我们”,从而会增强对同类人群的关注,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16]。

由此可见,集体抗逆力对有效应对灾难,提升个体抗逆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关于集体抗逆力、团队抗逆力的研究仍不多见。因此,本研究着重考察团队层面的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为实施团队层面的抗逆力干预提供实证依据,其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研究被试来自浙江、河南的3家公安、武警单位。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0份,剔除没有参加过集体、团队救援任务、反应倾向过于明显、作答不认真的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85份,涉及42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3~10人不等。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有:团队抗逆力问卷、个体抗逆力问卷和心理健康问卷。

1.团队抗逆力问卷。采用梁社红、时勘针对危机救援团队所编制的团队抗逆力问卷,包括:集体效能、共同信念、情绪支撑和团队柔性四个因素,一共16道题目,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6]。该问卷以利克特6分等级量表让被试进行自评,将每个团队有效个体答卷的平均值作为该团队抗逆力的分值。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信度α系数为0.867。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结构良好,各项指标符合统计学要求。

2.个体抗逆力问卷。采用梁社红、时勘针对危机救援人员编制的个体抗逆力问卷,包括理性判断、坚强人格、乐观感、自我效能感、柔性适应五个因素,一共26道题目,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17]。该问卷采取利克特6分等级量表, 让被试进行自我评价。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信度α系数为0.939。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结构良好,各项指标符合统计学要求。

3.心理健康问卷。采用Goldberg和Williams编制的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包括社会功能和心理压力两个维度,一共12道题目[18]。本研究中,该问卷的信度α系数为0.951。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6.0和Amos18.0进行所有统计分析。首先,分析考察了各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其次,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单位为分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最后,采用中介回归分析考察了三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四)研究程序

所有调查问卷由各单位负责人员统一组织下发,研究者会事先对负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指导,并告知所有调查数据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所有问卷集中填写,当场收回。在所有问卷回收之后,由研究者进行逐一检查,剔除无效问卷,然后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处理工作。

二、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处于0.867~0.951之间,高于0.70,说明这些变量的信度系数是可以接受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个体抗逆力和团队抗逆力、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所以,接下来有必要对其影响关系进行深入探索。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②对角钱上的斜体数字是研究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二)不同单位变量的方差分析

表2 不同单位在各变量上的方差分析表

图2 不同单位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将不同单位作为分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单位的个体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单位的团队抗逆力水平也差异显著(见表2,图2)。单位3的个体抗逆力水平、团队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单位1和单位2。由此说明,个体抗逆力水平高的单位,其团队抗逆力水平也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但是,究竟是个体抗逆力影响了团队抗逆力,还是团队抗逆力影响了个体抗逆力,以及二变量和心理健康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分析。

(三)中介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探索个体抗逆力在团队抗逆力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对三者关系进行了中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有正向影响作用,团队抗逆力通过影响个体抗逆力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即:个体抗逆力在团队抗逆力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本研究也采取了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即Sobel检验)进行验证[19]。结果表明,该中介效应显著(Sobel=3.26,p<0.01),见图3所示。

表3 个体抗逆力、团队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中介分析结果

图3 团队抗逆力、个体抗逆力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化解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抗逆力单位,其成员的抗逆力及心理健康水平也会越高;且个体抗逆力在团队抗逆力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于兆良、孙武斌提出了心理资本在个体层面与团体层面上的作用路径,认为二者会相互促进,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路径[20]。但是,目前并无实证研究二者关系,因此,未来可深入探索团体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资本、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的作用机制,以及团队抗逆力对个体抗逆力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探索的危机救援团队对个体抗逆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对于我国应急管理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通过培养救援人员坚强的人格、理性的思维方式、保持正面情绪以及富有弹性、灵活的应对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助于促进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团队层面,通过塑造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提升集体效能感、营造情绪支撑、乐观向上的团队氛围,保持协同合作、柔性应对,不仅能够促进团队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有助于提升个体抗逆力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本研究探索了团队抗逆力、个体抗逆力以及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团队抗逆力水平高的单位其个体抗逆力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且个体抗逆力在团队抗逆力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这为今后从团队层面开展应急管理的相关实证研究和培训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NORRIS F H, STEVENS S P, PFEFFERBAUM B, et al.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8, 41(1-2): 127-150.

[2] 时雨, 时勘, 王雁飞, 罗跃嘉. 救援人员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的建构与实施[J]. 管理评论, 2009, 21(6): 55-61.

[3] RUTH B. Resilience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pull through[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9, 29(11): 10-25.

[4] ANTHONY L.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decision theory challenges for catastrophic events[J]. Risk Analysis, 2012, 32(11): 1919-1934.

[5] CARMELI A, FRIEDMAN Y, TISHLER A. Cultivating a resilient top management team: The importance of relational connections and strategic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J]. Safety Science, 2013, 51:148-159.

[6] 梁社红, 时勘, 刘晔, 高鹏. 危机救援团队的抗逆力结构及测量[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3, 15(2): 22-27.

[7] PULLEY M L. Leading resilient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in action[J]. Bank Technology News, 1997,17(4):14.

[8] BELL M A. The fiv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DB/OL].[2015-01-12].http://www.gartner.com/Displa yDocument?doc_cd=103658.

[9] STARR R, NEWFROCK J, DELUREY M. Enterprise resilience: Managing risk in the networked cconomy[J]. Strategy &business, 2003, 30:1-10.

[10] MCMANUS S, SEVILLE E, VARGO J, BRUNSDON D. Facilitated process of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J]. Natural Hazards Review, 2008,5: 81-90.

[11] 时雨. 情绪劳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抗逆力模型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0.

[12] 罗东霞, 时勘, 彭浩涛. 组织抗逆力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 8: 9-13.

[13] 陈征. 组织面对灾难的抗逆力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2.

[14] ZOMEREN M, SPEARS R, LEACH C W. Explor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llective action: Does relevance of group identity influence how people cope with collective disadvantage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7(2):353-372.

[15] FREEDMAN. Voices of 9/11 first responders: patterns of collective resilience [J].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2004, 32(4):377-393.

[16] DRURY J, COCKING C, REICHER S. The nature of collective resilience: Survivor reactions to the 2005 London Bomb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 2009,27(1):66-95.

[17] 梁社红, 时勘, 刘晓倩, 高鹏. 危机救援人员的抗逆力结构及测量[J]. 人类工效学, 2014, 20(1):36-40.

[18] GOLDERBERG D, WILLIAMS P. A user’s guide to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J]. Windsor, UK: NFERNelson. 1988, 25: 258-286.

[19]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 心理学报, 2005, 37(2):268-274.

[20] 于兆良, 孙武斌. 团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2: 157-160.

Effect on Rescuer Resilience of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in China

LIANG She-hong1SHI Kan2
(1.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rescuer on nonconventional emergency, 285 rescuers from three organizations which involved forty-two teams completed the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 A variance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and rescuer resilience. Intermediary regression analysis checked the mediation effects of rescuer resilience between crisis rescue team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rescu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eam resilienc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individual resilience. High team resilience could promote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m resilience and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were mediated by the individual resilience. This provided a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researching and train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tea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mergency; rescue team; team resilience; individual resilience; mental health

编辑 何 婧

[作者简介]梁社红(1978- )女,博士,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时勘(1949- )男,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13&ZD155).

[收稿日期]2015 - 05 - 03

[中图分类号]C939; B8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2-0029-0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