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和悲剧因素解析

2016-04-20王一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婚姻自由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警世之作,诗歌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明确的表达了诗人警示世人的写作意图。

本诗到底想警示什么?浅层次的理解应当是警示父母不要干涉儿女的婚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孔雀东南飞》的题旨应当是倡导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种理解就是用今人之思解古人之意,拔高了全诗的思想境界。理由如下:

一是南朝以前封建家族制度是统治全社会的正统,没有人敢动摇这个基础,如果有动摇这个基础的作品,也不可能让它流传;二是用文学作品,尤其是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意识当时还没有足够的人文背景支撑,倡导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欧洲是产生在文艺复兴后,中国则是产生在“五四”运动以后。《孔雀东南飞》的作者不可能先知先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叛主流;三是仔细分析全诗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发现,《孔雀东南飞》包含了作者的另一个意向,矛头指向的是另一方。

先看《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

诗歌开篇继承《诗经》传统,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起兴。这种起兴很随便,有点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感觉,根本没有考虑诗歌内容的照应。如果从结构照应而言,这里不应是“孔雀东南飞”,应是“鸳鸯东南飞”,因为后文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可见,《诗经》以来的起兴,与诗歌内容无关。

接着诗歌用了20个诗行写刘兰芝向丈夫告状:首先表白我刘兰芝是一个很优秀的女人,接着说我在你家很勤快,最后说你妈(也就是我的婆婆)对我很刻薄。

听了媳妇的诉苦,焦仲卿马上去给媳妇出头,直接去批评自己的母亲,而且用语很不客气,直接反问母亲“何意致不厚?”

母亲听了儿子的话,火上浇油,催化了心中的怒火,逼得母亲说出了过激的话“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焦仲卿在此尴尬的情况下,没有回头,反而倒逼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话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焦仲卿的母亲便发出了“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的最后通牒。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完全成了僵局,悲剧因素发展成了必然,无可更改了。

此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言行,已经于事无补了,诗作者只是在进一步渲染二人的感情,让悲剧显得更悲,属于煽情的部分。

后一部分写刘兰芝回娘家后被逼婚,这是意料中的事,焦仲卿、刘兰芝彼此放不下,而焦仲卿许下的诺言又是空头支票,没法兑现,这一点刘兰芝心中很明白,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不可能长期呆在娘家,如此两难的境地,自然只有以死了结。

以上便是悲剧形成的全过程。

再来分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因素的连接和孕育。

封建家庭婆婆虐待媳妇是一种不良的传统,几乎家家如此,所以小媳妇要熬成婆。但媳妇被婆婆赶回家的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刘兰芝就被赶了呢?

全程分析催化悲剧因素的动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刘兰芝不该向丈夫告状,媳妇和婆婆不和,应当自己去感化婆婆,以晚辈的低姿态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让婆婆接纳,怎么能够向丈夫告状,让家庭矛盾升级呢?

二是焦仲卿不该用过激的话去替老婆出头。对于焦仲卿而言,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在家庭事务的漩涡中,焦仲卿应当是磨心,要周旋。这个问题几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热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到底先救谁?这是一个二难话题,没有明确的答案。焦仲卿明显的偏向媳妇一边,当然会加剧矛盾。

三是焦仲卿不应该以终老不复娶要挟母亲。儿子终老不复娶的话对一个年老的母亲而言,等于向她宣誓,让她断子绝孙。这更是一把猛火,老妇人当然要说出恩断义绝的话来。

四是婆媳矛盾达到了没有周旋的余地,要么向母亲低头,死磨硬泡,耍赖皮,让母亲回心转意;要么认命,乖乖的走人。焦仲卿不该向刘兰芝许下根本无法实现的诺言。该放手时不放手,这样只能给刘兰芝添加无穷无尽的心理负担。

以上四点,任何一点变换一种方式就不可能让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不“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就不可能“悬挂东南枝”。听说前妻和别人结了婚,如果对前妻还念念不忘,最多也不过学后来的陆游,游沈园时碰上了前妻唐婉和新结婚的丈夫后,伤感地长叹一声“错错错”。

基于以上分析,《孔雀东南飞》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的不是做婆婆的要善待儿媳,也不是公开鼓吹婚姻自由,而是警示做丈夫的处在母亲和媳妇之间要学会周旋。

王一红,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猜你喜欢

婚姻自由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论继子女婚姻自由问题
老年人的婚姻自由需保护
沈阳求职竞争指数高 东北继续孔雀东南飞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妇女社会动员、婚姻自由与中共革命——红色苏区婚姻制度变革的相关考察
猪八戒与《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