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6-04-20李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两者相辅相成,已是教育界达成的共识。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带动写作,真正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教师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读写结合出现的新问题
以往进入初中,学生不爱读书,阅读品味低下等问题,许多老师都敏锐地指出并找到了应对方法。新课改十多年了,阅读引起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一些城市开展了读书月,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孩子在小学阶段进行海量阅读,很多孩子有充足的阅读量。家长们也纷纷说,孩子小学时读的书很多,《城南旧事》、《小王子》、《不老泉》等中外名著都读过,一整套国际获奖小说都爱读。
可是一上初中,最弱的还是作文。这就存在一个隐性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是否存在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不少学生读了好些书,却很少有意识地把阅读中看到的词语、句式、写作方法等融会贯通,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如此一来,当初中的阅读面扩大时,学生的作文还停留在小学的水平。
如何解决这一脱节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确立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同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训练。
二、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让学生有意识地将阅读中看到的词语、句式、写作方法等融会贯通,并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归根结底,这就是模仿。模仿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学说,它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①,这样的理论,我想,同样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因为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会写作。天才也是在不断地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那么,如何模仿呢?如何把阅读中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文章?这就需要大量有引导性的作文训练。
三、读写结合的可行性
1.直接引用名句,增添诗意。
中国现当代诗歌中不乏经典之作,读来朗朗上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郑愁予的《错误》、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每天的语文早读课,不妨有意识地增加这些诗歌的内容,读读背背,在诵读中浸润,让学生发自内心喜爱诗歌,使之有意识地将喜爱的句子,融为自己文章中的血肉。布置作文的时候,集中一段时间提出同一要求,尽量引用一两句名句。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引用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有学生写江南水乡的老家,就巧妙地引用了《错误》中的名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有写到海边的游记,引用了海子的诗:我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写青涩的感情,引用了席慕蓉的诗: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有写离别的,引用了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2.仿照句式,提升文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初中的课文有好些名篇,课后的练习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二第一道题,就有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
有学生仿写道:
不必说田里的玉米,路边的野花;也不必说夏日微拂的清风,声声不绝的蝉鸣,单是那窄窄的小溪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有一篇《春之怀古》,好些学生读得爱不释手,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有学生仿写道:
美好的假期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走出校门时的喜悦开始,从老树上萌生的绿意开始,在心里欢唱的歌声中延续。欢乐似风,拂进街道旁的老树,拂进笑靥里,久久驻足……
也有学生这样仿:
晨曦如歌,从云端唱到山麓,唱到房顶的片片瓦房上,唱入老树上的嫩绿,一条溪水潺潺的眷恋。
慢慢地,仿句让学生懂得了提升文章的文采,润色语言。
3.学习写作方法,丰厚文章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许多课文都是学习写作方法的范例,比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采用了典型的欲扬先抑手法;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里,运用了插叙的写法;魏巍的《我的老师》,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在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文章里,大量运用联想和插叙,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厚。
初中阶段,作文训练主要集中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当学生从七年级升到了八年级,叙事性文章也由一件事的记叙发展到多件事的记叙。如果事情统统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不免有些呆板。这时,学习写作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可以在训练一件事的叙述中,插入相关事件的插叙;也可以利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性格;或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凸显中心……
在写作方法的训练中,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点面结合或插叙,都比单纯记叙一件事内容来得丰厚。比如学生在写怀念爷爷的文章,爷爷去世了,我在家人的带领下,到山顶悼念爷爷。在悼念的过程中,插入我和爷爷的往事,就比单纯写我和家人痛哭流涕来得深沉得多,在大量叙事的基础上引发的情感也自然得多。
4.借鉴选材的角度,唤醒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给学生辅导作文,常常听到他们抱怨无话可说。有些学生的假期生活挺丰富,去过很多地方,有人跟随父母去过欧洲、大洋洲、美洲,或是到国内的名胜古迹去旅游,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很干瘪,流水账居多,为什么呢?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只是他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了去问候自己的内心,忘记了去凝视那些最柔软的触动,任由这些瞬间倏忽即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常常会挑选一些课外阅读的选材,来启发学生。好的选材可以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试着去发现,去感悟。
张晓风有一篇小小的文章《遇见》,里面写了两个小故事。一个写四岁小女儿雀跃着指给我看蓝天,一个写自己在印第安纳州的湖边遇见几棵树散播白色纤维,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悟:前者是一个小女孩遇见了蓝天,她长大了;后者是自己遇见了生命并懂得了敬畏生命。
这样的选材角度,都是从日常琐屑中,从平凡的生活里去发现和感悟的。学生在讨论后,有人就写了与公园里一片红枫林的相遇,感悟冬日里的生命力;有人写童年的那条溪,追忆童真童趣;有人写和父亲一起品茶,品味生活中的静谧平和;有人写阿尔卑斯山上的滑雪,铭刻生命中的美好……
阅读材料中的选材角度,无异于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人去凝视去挖掘生命中点滴的美好,让它们时刻滋养和温暖我们的心灵,感受生命的饱满和美丽。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确立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以阅读提升写作,交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资料:
① 选自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6-217页。
李莉,女,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