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聚经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

2016-04-19俞林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作用机制新型城镇化

俞林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进程中,经济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且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人力资本积累功能,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从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聚作用和教育培训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集聚经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集聚经济 农村劳动力转移 作用机制

发展社会学提出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层次不断推进,其本质内涵就是社会工业化。在社会工业化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进而导致社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较低,若想尽快实现工业化,就需不断优化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农业地区产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这就要求工业化水平不断向纵深推进,即要求资源要素转向技术含量更好的产业,形成经济集聚,并积极提升各种资源相互合理配置,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提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整体偏弱,进而导致农村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2014年,我国共有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适龄劳动人口9158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7943万人(见表1),且农村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由表1可知,2005-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数量虽整体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其中乡村就业人员10年间却减少了近1亿人,城镇就业人员增长了近1.1亿,除去10年间人口增长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适龄人口在乡村与城镇间实现了转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约36%,与发达国家80%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很大,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其他发展中国家60%的城镇化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我国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

新型城镇化势必导致我国乡村城镇化水平持续不断提高,进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而城镇需要大量劳动者。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趋势与城镇化转换速度间严重不协调。阳俊雄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转移速度约5%,而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约占50%-60%。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脉络,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标准会出现趋同现象,以此为测算依据,我国乡村农业人口数量的合理值应控制在约25%。显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数量与其转移速度并不相适应。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接近14.6亿,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约10亿。据国家统计局估算,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大约转移了1.4亿人,但仍有近2亿农村适龄剩余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到2020年,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和深入,农村需向城镇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将增加近1亿人。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判定1978-2020年我国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计约4.4亿人,年平均转移人口约1100万人,即需保持约每年20%的转移增长率。而近些年,我国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500-600万,由此本文认为到2020年,我国想要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困难重重,故提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聚作用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2002)通过对马歇尔的观点“集中的厂商比单个孤立厂商更有效率”进行研究,认为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形成、厂商地理位置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厂商地理位置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是经济集聚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经济集聚地区往往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大,进而形成劳动要素集聚,两者呈现同向变动趋势。由此,解释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时经济集聚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经济集聚导致中小企业形成集群进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吸聚

经济集聚会导致中间性企业网络组织形成,企业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进而实现资源集约化。面对“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的发展要求,智能制造业更容易实现经济集聚,进而更有利于智能制造强调弹性,讲究专而精,对劳动要素的需求结构和质量等都会产生相应变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会在产业区内进行转移交流,或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适应新产业发展要求。经济集聚虽然形式多样、结构和类型各异,但中小企业集群是经济集聚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广泛的模式。当前实践证明,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是劳动力需求的主要源泉,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和机会,一是源于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用工制度相对较灵活,为了节约成本就会深入劳动力市场,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从而使得劳资双方雇佣和受雇佣程序相对较简易,克服了大企业刻板、成本高、不灵活等缺陷,为中小企业节约成本。目前中小企业因其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当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能及时进行调整,充满弹性,使得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经常发生变动,导致劳动力在此生产区域内职业转移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且中小企业往往集中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对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其用工范围更倾向于普通劳动力。

(二)经济集聚导致产业区劳动力在内的经济资源实现共享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一直都非常关注劳动力市场共享的研究。从上文分析可知,经济集聚与劳动力转移间有一定关联。经济集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节约成本,那如何节约呢?首先,产业区内若劳动力市场实现共享,就有利于雇佣者和被雇佣者减少相互搜寻时间,进而节约搜寻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一般情况下,某产业区经济集聚程度越高,其经济形势往往越好,越需要更多劳动力,此时劳动力市场若能实现共享,就能为集群内企业和求职者降低搜寻成本;其次,产业集群区劳动力市场若能实现共享,有助于双方构建较为有效的信用契约,降低劳资风险,有助于提升双方契约签订效率。对企业主而言,经济集聚区劳动力市场势必较大,可为企业提供较大的选择余地,找到合适的求职者,而当面临不确定劳动力市场时,企业风险较大,为此就需要有较大的人才储备,导致成本提升;对求职者而言,经济集聚区虽然人才竞争相对激烈,但就业机会将更多,即使出现工作不适应而导致失业,也能较短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经济分散区若出现失业现象,就很难较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因此,无论雇主还是雇员都倾向于在经济相对集聚的区域寻找工作。尤其像我国这样的人力资源相对充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集聚不仅对劳动力市场有吸聚作用,进而繁荣发展产业集群,也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渠道。

(三)经济集聚外部效应对劳动力吸聚的示范和连带作用

经济集聚能给市场中的其他主体带来外部效应,尤其表现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外部效应对劳动力转移的示范和连带作用方面。当一个地区经济集聚时,初期会有部分先期到达集聚区工作的劳功者,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可能会给后期进入该集聚区工作的转移劳动力形成标杆,后期转移的劳动力会以前期为榜样,主要体现在前期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就业成功率、工作性质等方面,还可以体现在前期转移劳动力对企业工作的宣传方面。换个角度说,当前后期转移劳动力若在地理位置、生活背景、区域关联等方面较为接近时,他们之间就会产生连带作用,即先期转移到集聚区的劳动力会对后期进入集聚区的劳动力产生促进作用。

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功能

(一)经济集聚中的专门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任务

产业集聚区内除经济集聚外,教育机构往往也呈现集聚状态,主要包括全日制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业培训等。其中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部门,除培育员工的文化知识外,还具有培训专业技能的功能;行业组织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及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而企业培训是产业区内因经济集聚导致企业间意识到外部培训成本较高,于是集群企业间就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教育,这种培训从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经济集聚区域的教育培训,因为集聚区域内企业间产业结构同构化趋势较明显。另外,经济集群容易导致区域内企业专业化程度趋同,进而实现经济一体化,使得成本内化,集群企业间职业教育培训导致剩余劳动力素质提升效果辐射面扩大,进而对整个经济集聚区产生效益,故单个企业不会主动做培训工作,以防止剩余劳动力在集聚区域内流动。

(二)经济集聚与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均通过劳动培训过程体现

据Scott(1992)、Oakey and Cooper(1989)的研究结论,发现经济集聚过程中劳动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能导致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劳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增大。创建初期,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扩大利润,往往会雇佣工资水平要求较低的员工,但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企业除单纯考虑劳动力成本外,越来越关注劳动力质量,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势必带来人力成本不断增大。经过一段时间,该集群区内企业用工成本会逐渐趋同,导致企业会追求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当然,在人力资本竞争方面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竞争,各企业都开始意识到高技术、高技能、熟练程度较高的员工逐渐被各企业所关注,成为重点争取的对象,本质而言,这就是劳动要素在经济集聚及人力资本素质驱动下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经济集聚导致的知识平台变化引起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改变

经济集聚导致的知识平台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知识内容发生改变,进而使得剩余劳动力为了适应变化而重新搜索知识、重新组合运用知识。这种搜索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得劳动力要不断适应变化,不断进行职业培训、知识选择和组合运用。经济集聚导致区域内分工合作、企业规模、需求等都发生改变,导致区域内企业对劳动力会产生联合需求和引致需求,最终导致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另外,经济集聚会导致区域内知识溢出分享,此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可通过技术层面或管理层面相互交流磋商,能使能力提升,进而促进劳动力转移。

总之,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功能体现为通过产业集聚、经济集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集聚,在此基础上通过普通高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等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并最终进行劳动力的就业理念培训,争取实现终身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J].河南大学学报,2008(5)

2.王一宸.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3(5)

3.赵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迁移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2)

4.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2)

猜你喜欢

作用机制新型城镇化
区域物流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刍议
疏肝活血方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冠心丹参方及其有效成分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