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商贸流通对接问题与一体化策略探讨

2016-04-19龙正哲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对接一体化

龙正哲

内容摘要:城乡商贸流通对接以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改善为目标,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城乡商贸流通的对接问题。分析发现,由于农村市场分散,区域市场差异显著,城乡信息交换难度大,城乡市场存在显著的层次性,城乡产品流通成本较高并且难以控制等原因,城乡商贸流通对接困难,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 对接 一体化 问题

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贸流通规模增速放缓,传统批发零售业萎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总额已经达到27.1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96%,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但是纵观我国社会消费品的增速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1998-2008年增速在不断扩大,但自2009年开始我国社会消费品增速逐渐放缓,但是较经济的增速(2014年GDP增速为8%)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传统零售业处于萎缩态势,2014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为12.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了9.8%,其中传统零售店增速整体低于6%。百货店增速为4.8%,较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大型超市增速为5.9%,较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很多传统零售企业为降低成本,门店开始缩小规模或者减少门店数量,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跨国超市。2014年12月,沃尔玛在中国区裁撤门店数量10多个,并进行大幅裁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型超市门店数量减少2567家,平均每个月减少214家。有业内专家预言,在“十三五”结束后,中国批发市场三分之一的市场会破产,三分之一转型成批零融合综合体,并与互联网嫁接。传统批发业早在2004年互联网发展之初就呈现萎缩态势,目前已经形成普遍现象。

(二)电商批发平台丰富,电商零售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电商交易额为13万亿元,增速高达28.6%,带动就业创业超过1000万人。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电商零售额达到了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约40%,占社会零售总额10.7%,较上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根据艾瑞统计模型预计,2016年我国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2017年21.1万亿元,2018年24.2万亿元。如图2所示,电商发展速度虽然逐渐放缓,但未来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趋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5000家被调查的重点零售企业中,电商零售增幅增长了33.2%,较上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电商交易的高速发展与传统零售业的萎靡形成鲜明对比,电商零售的发展伴随了电商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我国电商投资规模超过350亿元,电商服务企业超过1.2万家,同比增长5.7%。第三方电商平台超过1900万个,电商模式企业超过2.9万家。2014年电商企业已经超过3.4万家,个人网点数量超过千万家,团购网站超过3500家。电商企业犹如雨后春笋,绝大部分企为近五年成立,5%的企业在最近一年成立,31.7%的企业为近两三年成立,35.9%为近四年成立。

(三)仓储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物流业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

仓储和物流业是商贸流通实现的媒介,是链接商品贸易各个环节的纽带。我国仓储业和物流业长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为了满足电商高效配送的快递业。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达到139亿件,较上年增长了51.7%。网购快递收入达到了242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1.5%。快递业处理能力也在不断上升,2014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02亿件,而2010年仅1000万件,年增长率超过30%。人均快递使用量从2010年的1.7件飙升至10.7件,年均增长超过50%。快递业日服务人次从2010年的1260万人次上升至7680万人次。快递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膨胀,2013年我国快递企业已经超过8000家,品牌快递企业超过20家。由于企业数量多,市场被严重分割,我国快递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没有任何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5%。仓储业随着物流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期,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立体仓库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各地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本支撑。2013年我国仓储资产已经达到16800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1.96倍。2014年我国仓储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4%。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仓储服务企业达到了2.4万家,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行业资产超过1.7万亿元,全国仓储面积超过8.6亿平方米,2014年仓储营业收入达到了4805亿元。

城乡商贸流通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市场规模较大但市场分散,单个市场较小

随着我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经济战略的推进与政府对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不断重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村购买力不断上升,因此农村消费潜力非常大,农村市场有巨大潜力。根据消费者协会调查预测,农村每年建材消费量超过1000亿元,农机、汽车、摩托车、空调等产品每年消费将超过1000亿元,而一些服装、鞋类、箱包、纸巾等日用品每年将突破5000亿元。同时,农业的生产资料类产品,如农药、肥料等,其市场也主要集中在农村,成为农村区域的消费重点。虽然农村区域市场整体规模很大,具有很大潜力,但农村市场非常分散,单个市场非常小。这种分散性是指农村居民难以形成像城镇一样(县城人口几十万,一般地级市上百万人口)的集中居住态势,而是以两三千人一个村落的分散居住态势。居住分散导致市场分散,也意味着购买力分散。每户居民的购买水平有限,购买力水平较低,并且农村居民的消费范围要比城镇居民广,其可以在村、镇或者县城市场购买。这种分散性扩大了企业在营销网购和物资流通的难度。以家用电器为例,一个两千人的村,600户的市场,不足以支撑多个电器品牌经营,无法支撑多个家电门店。农村市场的分散性还表现在单个区域上,即使实现大规模专业化,农村农产品产出也非常有限。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合作社、大户生产、企业化生产等规模与专业化生产模式,但相对城市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其单个区域的产量有限,并且小区域也呈现多样化生产模式,这大大降低了生产规模。

(二)城乡商品形成互补,但信息交换难度较大

城镇商品产出主要是工业类产品,如家电、服饰等。农村商品产出主要是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粮油等。城镇为农村提供工业产品,而农村为城镇提供工业材料和食品。因此,二者的商品形成良好的互补。这种互补功能突出城乡各自的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城乡产品的流通,也是产品流通的基本条件。但城乡商品流通依然非常困难,农村商品无法顺畅流通到城镇,而城镇商品也无法顺利进入农村。这其中关键原因不只是市场分散,企业流通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城乡信息的交换平台缺失。城镇居民无法快速、便捷了解各个农村区域某个产品的产出、价格、质量等信息,而农村居民也无法掌握城镇区域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需求品质、需求偏好等。对于城镇工业品,城镇居民无法了解农村居民的偏好,对品种的需求量,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等。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质量信息、种类信息、价格比较信息等也缺乏了解。导致信息交换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了解平台。虽然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普及,但农村种植户对智能手机的信息搜索功能掌握程度较低,大部分种植户对于手机的应用停留在打电话、发信息、聊天等基本功能。城镇产品供求信息平台非常丰富,但因为农民不会信息搜索功能,难以实时掌握产品供求信息。二是城镇居民虽然掌握了信息搜索功能,但因为农村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不完善,也无法及时、快速获得各个农村区域的产品供求信息。

(三)农村市场差异显著,层次性分明

虽然农村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一定提升,但与城镇消费水平相比差距显著。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60元,人均消费支出为26864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5008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1228元。可以看出城镇收入和支出是农村的2.5左右。农村市场本身也存在地区间的购买力水平差距。靠近城镇的农村区域购买力水平较高,广东、上海等富裕地区的农村居民需求质量较高。不同的区域消费环境存在差距,会引起消费呈现区域差距。平原、丘陵、山地、草原、沙漠等不同区域对不同的产品需求具有很大不同。地区消费力和消费偏好的差异也会给企业营销和产品流通形成重要阻力。此外,农村市场呈现显著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会扩大城市产品进入的难度,也容易形成落后企业的生存区域。农村市场的层次性首先表现在消费时间的层次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差距,一些城市已经饱和的产品在农村刚刚进入消费高峰期。如家电,根据有关专家分析,城乡消费差距至少有十年。也就是说城市市场十年前消费的主力产品现在才成为农村市场消费的主力商品。这实际上给企业一个新的空白市场空间。其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消费呈现梯度性,不同区域的消费水平差距很大,消费偏好差距很大,并且产品消费从沿海逐渐往中部、西部辐射。三是农村消费结构存在层次性。农村居民的需求紧迫性存在差异,一般首先是生产资料,然后是住房需求,其次才是家电等享受型消费。

(四)城乡贸易条件日益改善,但流通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的交通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这为城乡的商贸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因为农村市场具有分散性、层次性等多种特征,企业在农村的推广成本较高,而农村小区域产出有限,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城乡商贸流通成本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导致城镇居民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而农村居民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工业品。或者,企业自行承担较高的成本而降低利润率,从而保持贸易价格的一致性。城乡商贸流通成本高除了交通距离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贸易的环节衔接问题,即城乡产品实现流通要比农村产品内在流通或城镇产品内部流通还多几个环节,这就引起了环节成本。过多的环节意味着每个环节要增加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售卖交易成本等。同时,环节增加,交易时间会放缓,因此也存在时间成本。二是消费偏好性引起的成本。城乡文化差异很大,尤其是农村居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会形成小区域范围的消费偏好,如服饰颜色或花式偏好、产品形状偏好等特殊性偏好。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一)建立农村农产品供求预报机制,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

基层相关部门应该科学规划区域农产品种植、养殖情况,并提前公布种植、养殖信息。如以县域为单位,公布县城白菜种植多少亩,萝卜种植多少亩,水稻种植多少亩。如果发生特别灾害,相关单位也应该及时公布灾害危害的农产品面积及预计产量变化。如果因为天气变化导致产量变化,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警示。一是产品、产量信息变化应该由政府部门建立的预报机制发布。政府建立供求预报机制首先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官方性,提高信息的可信度,防止假信息蔓延。二是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给予市场相关利益者以准确的信息需求。三是农产品信息本身应该归属有关部门统计,如统计局、农业局、畜牧局、烟草局、林业局等。信息统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给自足部分,二是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的部分,这是保证数据对于市场参与者的有效性。无论是自给自足部分还是商品售卖部分,都能成为市场参与者的重要信息。自给自足的产量、品种以及种植养殖与收获时间可以说明区域对市场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商品品种、产量以及种植养殖与收获时间可以说明区域对外地市场各类产品的供给量。这反映出县域市场的产品需求和供给信息。

目前政府实际上对农产品信息进行了统计工作,并且建立了农产品信息平台,但并没有在农产品信息平台具体公开。对此,应该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由政府发布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变动。同时,应该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更新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该真实反映各个市场的供给变动。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只要市场供求信息变动,都应该快速、及时、准确的反映在信息平台之上。二是市场供求的满足情况。很多区域因为农产品滞销而价格下降,同时也有很多区域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导致价格飙升,这是区域农产品供求不平衡、供求信息不畅所致。因此,应该及时公布各地产出与购买情况。比如每一天各类农产品产出和购买情况及时更新,一旦出现供求不平衡,价格出现变动,其他区域供应商可以根据各个区域市场供求及时做出调整。

(二)建立城乡商品区域直销对接机制,减少产品流通环节

随着区域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产业优势显著,由此将引起区域产品的大量互通。城乡产出本身存在差别性,农村为城镇提供基本材料,城镇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建立城乡商品区域直销的对接机制,而非建立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省、市、县(区)、乡为级别的逐级销售机制,有利于减少流通环节,有效减少流通成本。具体而言,直销对接机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信息供求平台了解各个区域具体的供求信息,并据此采取相关对策,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良好的直销对接机制基于完善的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为基础。企业无论采取小区域直营店的形式还是销售代理的模式,或者以百货商店的形式进行销售,都应该直接与区域对接。由企业直接利用市场信息进行应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采取措施的效率。二是增加城乡商贸流通品种,有效弥补农村商品品种不足的缺陷。区域直销对接机制不是直接针对消费者,而是基于区域而言。这里的区域可以是县域、乡镇,也可以是行政村。各个企业或者市场主体应该根据自身需求限定区域大小。商品直销机制不是简单设置直营店,而是基于当前已有的物流、商流和人流体系,建立以区域加盟店、直营店、代理商为原点,向周边其他区域辐射的直销体系。例如,以A县城生产的玉米为例,玉米通过集中收购在县域集中,然后由县城销售企业向其他区域市、县(如C县城)进行直接销售对接,C县城销售商向该区域进行辐射性销售。这种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满足农产品、工业品等各类产品的集中和销售。

(三)以村为单位加强信息化水平培训,建立集中购买机制

以村或乡镇为单位建立销售点难以适应农村市场分散的特点。对此,要提高城乡商品贸易的丰富程度,应该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集中购买机制,这必须基于农村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为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培训,建议以村为单位建立信息化培训点,并提供完善的指导体系和设备设施。农产品信息化水平提高措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村为单位对留守人员进行电脑、手机移动设备的基础操作培训。二是以村为单位购买网络设备。这主要因为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其视力、行动能力有限,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区域没有联通互联网,没有购买电脑。三是以村为单位设置一位信息指导员。通过集中培训不能完全解决农民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设置专门的指导员。

集中购买机制是为了适应农村市场分散、小区域市场份额不足的特点。集中购买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以村为单位建立集中购买机制,以村为单位对县、市实体店、网店商品进行集中购买,并集中物流,农村农产品也以集中的形式向外输送。如果是实体店销售,在缺乏电商链接的情况下,可以以销售单的形式进行集中采购。二是充分利用目前已经拥有的人流、物流交通体系,减少交通运输成本。三是基于多种形式购买,如电话、互联网或者中间人等形式。

(四)完善城乡互通物流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电商交易网络

城乡商贸流通的对接首先对城乡物流具有较高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城乡互通的物流体系。城乡互通的物流体系应该满足三个目标:一是满足农产品的进出。农产品对物流条件较高,保鲜保质需要冷藏条件。二是满足电商交易的高效要求。因此,城乡互通物流体系应该以快递为主,提高物流效率。三是满足县(区)实体店为点,向农村集中销售的物流要求。

目前城市电商已经处于成熟期,但农村还处于萌芽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电商网络任重道远,但必然是电商发展的趋势。要建立城乡电商一体化,需要循序渐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完善城乡互通的物流体系,提高电商下乡的售卖和售后服务。无论城乡一体化程度多高,城乡互通必然导致流通成本上升。电商要推进产品下乡,必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销售和城镇销售的差别性和艰巨性。二是不断加强农村居民电商交易意识和能力,实现城乡商贸一体的电商流通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徐方.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4(3)

2.任保平.商贸流通体系改革:破解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11(1)

3.任保平.市场分割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模式及其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4.蔡淑芸.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

5.梁蓉.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4(7)

6.齐春莹,齐君伶.城乡一体化视域下我国商贸流通建设环境分析[J].商业时代,2014(36)

7.王彦庆.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对接一体化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业促进消费发展的政策路径探讨
高速公路与商贸流通关系的实证探析
我国商贸流通中市场分割的非政府因素及统一对策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