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导向及金融支持环境优化
2016-04-19杨文华
杨文华
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个体零售、集贸市场两个典型流通模式出发,提出了新时期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的三大可行的发展导向,即新型的连锁经营、网购配送、农户自营与进城购物模式,并结合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及农村金融支持相关产业增长,以实现农村消费信贷有效增长、消费政策与金融政策同步互动等为原则,提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金融支持环境优化路径及消费品流通模式转型路径。
关键词:农村消费品 金融支持 流通模式 优化
随着信息科技与网络的发展,我国流通市场迅速扩张。2014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1896.1亿元,同比增长10.69%。农村消费品市场也快速发展,其发展增速略高于城市地区。在“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拉动内需的增长方式理应成为突破性增长点,而农村地区无疑被赋予了充足的发展潜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体系,缩短城乡间流通消费差距,改变农村消费方式,或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出发点。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导向,为国内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提供新的见解,同时给出相应的金融支持环境优化路径,为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导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消费品流通规模也不断扩大。连锁超市、便利店、电商购物以及物流配送等流通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模式现有特征,本文总结了三大类流通模式导向,即新型的连锁经营流通模式、新型的网购配送流通模式以及农户自营与进城购物等其他辅助流通模式。
(一)典型的传统型流通模式
1.传统的个体零售流通模式。个体零售是农村消费品流通模式的传统模式,该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所需的日用品及其相关服务,包括夫妻店、小卖部和小摊位等经营模式,这是农村最初级的流通模式。个体零售的消费品从厂商→批发市场→个体零售户→最终消费者,在此之前还出现过由供销社作为流通中介商的流通模式,但该模式在农村消费品服务中的作用较弱。个体零售户作为流通中介商,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便利性等优点,能够快速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的购买能力有限且居住地较为分散,导致个体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网点分布较为分散,这也增加了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品的售后服务业较差,很多城市的淘汰品进入农村流通市场,导致农村消费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在农村地区购买不到心仪的产品。
2.传统的集贸市场流通模式。传统的集贸市场是指将日用品、农副产品等商品集中交易的固定场所,该场所由市场开办者经营管理,受镇村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传统的集贸市场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农村消费者连接起来,实现农村消费品的顺利流通。集贸市场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以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形成的马路市场、镇村开办的集贸市场、企业及其他个人开办的市场等。农村消费品流通是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农村集贸市场种类繁多、价格实惠且经营者大都是本村村民,对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较为了解,特别适应当地消费群体。但是传统的商贸市场经营时限并不固定、农村消费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且市场流动性较大,这些都加大了农村消费品流通管理的难度。另外,农村集贸市场主要以日用品和农副产品为主,导致市场缺乏特色化和专业化,无法大幅度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也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难度。
(二)三大新型流通模式导向
1.新型的连锁经营流通模式。连锁经营是农村新型流通模式,“万村千乡”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现代零售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连锁店和连锁超市。同时,各级乡镇政府也加大了农村消费品流通市场的改造,建立一批新型流通类型:一是供销网络的配送中心+示范店+加盟店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以县城大中型商场为依托,发展连锁超市及便利店,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实现区域消费品的采购、配送等工作,使得连锁加盟店的经营资源及网络组织为农村消费者服务。二是由物流配送的连锁经营+配送入户+科技服务+农产品回城的模式,该模式利用物流优势,以连锁经营为核心,开展将农村消费品配送入户的同时,将绿色农产品回收进城。为了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幸福度,地方政府联合相关企业还开展“送文艺下乡”、“送电影下乡”和“送家电下乡”等活动,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三是连锁超市及专业市场的生产厂商+流通企业+农村消费者的模式,实现农村消费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核算等,构建了农村消费品与农产品的双向流通平台,连锁专业流通组织的入驻,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更多商品,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欲望,赋予农村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权利。
2.新型的网购配送流通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购物和配送服务也快速发展。农户通过网购、配送来实现农村消费品流通,构建了网络订单+物流配送+农村消费者的流通模式。对于农村消费者而言,互联网已覆盖大部分农村地区,网购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据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48亿人,其中农村网民达1.78亿人,占我国网民规模的27.5%。我国网民购物规模为3.61亿人,其中城镇网民购物用户规模为2.84亿,同比增长16.9%;农村网民中购物用户规模为7714万,同比年增长率达40.6%。由数据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农村网民购物规模小于城镇地区,但是购物规模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城镇地区。网购在农村乡镇已普及,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农村地区快递业务发展。网购配送流通模式的服务主要面对年轻群体,快递物流服务业不断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城市的农村地区拓展,促进了我国商品流通网络的快速发展。
3.农户自营与进城购物等其他辅助流通模式。农户自营是指农户将家里种植或养殖的多余产品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自产自销的流通模式,具有灵活性、自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如农民将家里的蔬菜、水平、家禽以及丝织物等直接在集市销售给当地的农村居民。这种流通模式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也降低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成本,同时也缩短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时间,保障了农副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但这种模式具有规模小、不确定以及交易费用高等缺点,导致这种流通模式并不多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乡交通迅速发展,农村消费者也不断向城市消费者看齐,很多农村消费者选择进城购物。由于农村流通市场的商品不全、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而城市消费品种类齐全,购物环境优越等种种因素,促使农村年轻群体选择进城购物。
农村消费品流通金融支持环境优化
(一)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宏观政策
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关心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5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初步形成基础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2009年,1号文件明确表示“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用现代的流通方式来建设和改造农村流通网络体系”;2010年,1号文件又指出“大力开拓农村流通市场,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消费信贷”;2012年,国务院又下发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要重点扶持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2015年,国家惠农政策提出要建设鲜活农产品的绿色运输通道和减免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政策。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农村消费品流通十分重视,为农村消费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农村消费市场政策与金融扶持措施的同步互动
农机补贴、家电补贴等惠农政策不断激发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活力,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88.88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人均消费支出达8382.57元,同比增长12%。可见,我国农村地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以家电补贴为例,农村购买冰箱、空调以及彩电等设备时,政府将补贴13%,降低了农村的支出负担。积极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也提升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虽然家电补贴节省了农民资金,但是家电补贴的售后服务仍有待提高。农村地区的村民居住较为分散,道路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也没有完善的商品售后维护体系。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在中心城镇建立完善的消费品售后维护体系,服务周边消费者,实现农村消费市场政策与金融扶持政策的同步互动,使得农村消费政策及金融扶持政策能够可持续发展,大量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三)挖掘农村信贷需求潜力
我国农村地区消费信贷潜力亟待挖掘,一方面受传统封建消费观念和经济实力的限制,农民的谨慎性投资较多,超前消费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大,这些都导致农村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花呗”、“分期付款”、“零利息”等项目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贷需求,但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农村信贷需求潜力。浙江温州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温州农村地区的金融政策较好,且农村信贷需求较高。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应借鉴温州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的成功经验,促进农民增收,构筑农民实现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资产性等多元化增收体系。此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激活农村信贷市场,切实提升农村消费的信贷需求,将农村信贷消费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新的亮点。
金融支持环境优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路径
扩大农村内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融环境优化对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具有支持作用。实现农村消费品的顺利流通、农村消费信贷的有效增长、消费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同步互动是我国农村消费品流通的发展导向。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品流通发展,应坚持高效、公平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针对我国现行农村地区消费品流通状况,提出以下三点发展路径:
一是政府应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完善金融配套服务。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领域之一,惠农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农民减轻支付负担。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要依托农村产品流通系统,而流通系统中的物流发展又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因此,扩展农村消费的前提是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地区的人文风俗习气较重,农村消费品流通要尊重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消费群体开发不同的消费信贷产品,同时要求金融服务单位为农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支付服务,实现惠农政策与金融配套的同步推进,切实拓展农村消费需求,保障农民消费权益。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农村消费信贷产品及管理方法。农村地区流通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这些流通企业由于规模小,经验不足,往往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政府部门应鼓励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鼓励流通企业与银行、保险公司开展各类信用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应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根据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程度、农民支付能力等情况,来开发信贷产品并强化管理,提高农村信贷产品的适用性,拓宽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服务范围。
三是优化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提升农村消费能力。金融机构的信用征信制度是建立在个人信用体系上的,应通过规划化、标准化建立等级个人信用体系,适当缩减信贷程序,提高农村信贷的业务效率。针对农村地区农户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方式的信贷担保办法,优化农村消费信贷环境,健全农业保险与农民社保机制,实现农民的多层次信贷消费需求。农村信贷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生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理顺农村消费品流通产业链,提升农村消费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乐一,喻霞,粟壬波.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2.赵云鹏.进一步完善农户金融支持农村实体经济政策路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2(8)
3.倪畅.基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区域商贸流通环境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