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016-04-19梁娜党存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培养途径

梁娜 党存财

摘 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对人类潜能发挥的决定性。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进而全面详细地分析了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情绪反应等中介过程实现其作用的。据此阐述了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五种途径: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增加替代性经验,言语劝导,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正确归因、理性对待失败。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0引 言

关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身心健康领域已自不待言,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如自我效能感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动机理论,也为自我调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其作用机制实现其价值的,只有更全面的分析其作用机制,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进而找到更好的培养方法。但是纵观国内众多资料,对此详细论述的非常少。针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几种培养方法。

1自我效能感理论

1.1自我效能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杜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具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

1.2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般学习观点的逻辑产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

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2.1选择过程

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同的环境时,个体选择自认为能加以有效应对的环境,而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环境。一旦个体选定某种环境,这种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行为技能和人格发展。个体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部分的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

2.2思维过程

2.2.1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人类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之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水平,但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自我行为的目标,则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杨心德等(1993)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所确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都明显的高于自我效能感中、低水平的学生。

2.2.2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成败的自我归因也存在个体差异。

2.2.3形成期望

个体对行为结果形成的期望,部分的决定于其效能感的高低。根据期望-价值理论,期望影响成就的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高,动机水平也高;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低,动机水平也低。另外,受自我效能感影响的期望也会影响个体注意的焦点。一个经常说的例子: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半杯”(因为他注意到没水的部分),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因为他注意到有水的部分)。注意点不同,心理资源分配的方向不同,取得不同的效果。

2.3动机过程

自我效能感在动机的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类动机的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班杜拉认为,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当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最早由动物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他们研究发现,当动物(狗、白鼠等)被置于难以逃避的电击区域时起初它们试图逃避,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都无法取得成功后,它们的反应明显消极了,再次把它们放入相似的环境,它们便会放弃努力,虽然在新的情景下只要稍做努力就可以逃脱,这种现象就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不仅动物,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一旦形成习得性无助,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便会放弃努力。分析其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只有当人把失败归结为不可控因素时,才会形成这种无助感,而不可控的原因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低下。班杜拉曾指出,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感相联系。

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3.1增加个体的成功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成功的体验会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径。

3.1.1正确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其劣势,使心理上立于不败之地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3.1.2制定合理的目标

目标设置对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事先设置的目标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人们就很难判断自己做的怎么样,以及自己的能力如何。事先设立学习目标可以使人们在目标达成时体验到成功,从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就目标的制定而言,一般应制定具体的、近期的、且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

3.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是社会比较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相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以增加自己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3言语劝导

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4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恩格斯说:“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概念),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 对世界的认识如此,其他事情自然也如此。因此,个体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3.5正确进行归因,理性对待失败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即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降低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时,则他的自我效能感不一定会下降。失败并不可怕,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理性对待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最终会取得成功。

4结语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一种新颖独特的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旨在分析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探析和发展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方法。高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但自我效能感只代表能力的信念,并非实际能力。那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是否实际能力越强,其自我效能感也越强?是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实际能力一定很强?或高的自我效能感能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是否高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丁铁军.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4):47.

[2] 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60-62.

[3] 寇冬泉,黄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17-18.

[4] 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7):99.

[5] 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M].1986:254.

[6] 刘慧.我效能感的培养[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58.

[7] [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8.

[8] 许锡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方法种种[J].教书育人,2003(9):35.

[9] 张鼎昆,方俐洛,凌文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理学动态,1997(7):41.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培养途径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我镇农业结构调整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作用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