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2016-04-19李萍
李萍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落实就业导向办学定位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需明确办学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 高职 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及特点
1.1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现代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修养、技能、工作经验、态度以及智慧、情感等在该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素质能力的表现。它是素质能力的“综合”,是各种能力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故而也常被称为跨职业、跨岗位的能力,也是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及时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2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实用性或职业性)人才的地方,这就有别于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定性,表现在:
(1)掌握特定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能力。当前高职院校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培养合适的人才,因而更加注重这些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发展动向,以此为标准来培养学生,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具备较高的运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的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术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为更好的开展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
1.3特点
(1)职业性(针对性)。职业能力更注重各种基本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即不同的职业,对工作的方式方法、技能的操作、工具的使用要求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2)层次性(复合性)。职业能力表现为一种树状结构的层次性; 而其复合性则是一种网状结构。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梦的提出,人才素质日益向通用型、复合型靠拢。现代职业发展的需要的是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专门性(方向性)。 职业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的能力,没有了职业的依附,职业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4)个体性(差异性)。职业的种类成千上万,工作水平高低有别,对于不同的个体对象来说, 在职业能力上也有着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存在个体差异性。这种个体性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基础。
(5)发展性(动态性)。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旧的能力也需要新的内容;二是随着一个人一生职业岗位的变化,个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而且能力的水平也具有相应的发展性。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我国高职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文凭的获取,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用性和实践性不强,没能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很好的接轨。个别高职院校仍然盲目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职业能力结构不够全面,最终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2.2专业设置不科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性,与企业、 行业联系不够紧密, 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没有深入市场做缜密的调查研究,对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缺乏前瞻性,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结构性失业。
2.3实习、实训基地缺乏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验、实习、实训是三个关键环节,但在高职教学中却难以保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验、实习和实训机会的不足。一方面在于实验、实习、实训经费的缺乏,实习基地,实习工具和机器等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一部分高职院校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的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是“UFO”,老师面对昂贵的全英标识的仪器设备尚不知如何操作,又怎能教学生呢?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和必需的实验设备,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检验,理实一体化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2.4“双师型”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重点中职学校经过合并升级成立的,教师的组成结构、学历层次、教学能力都与高职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作为高职老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修养,但不了解企业生产管理流程,不熟悉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及发展趋势等,严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因而上课也只能照本宣科,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现有“双师型”教师发挥作用,绩效作用不明显,存在干多干少差不多,干好干坏一个样,老师积极性不高。
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3.1更新观念,明确职业定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首先要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理念准确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确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以职业能力的内涵为指导培养学生。其次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文凭、轻技能的教育观念,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教育观念,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侧重高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型。更重要的是更新人们对高职院校的门槛低的认识,认为只有差生才能上高职错误观念。现在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向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转变。采取“走出去,渗进去,蹲下来,请进来”等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本领域内的高新技术,还要掌握本专业正在推广或即将推广的新技术,使培养的学生不但能满足适应企业岗位变化要求,而且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很快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要呵护高职学生丰富而饱满的精神生命,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持续的进取心,实现职业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共赢共生。
3.2突出职教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以“实际、实用、实践”为总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课程体系。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专业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
(1)高效性和时代性。在淡化理论课程时,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做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坚持理论知识适度、岗位技能扎实的原则,及时引用现实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展突出技术开发的适应性课程,用先进、高新、 超前的实用技术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掌握适用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
(2)综合性和开发性。高职毕业生要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对技能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原有课程的限制,把相关学科中有着内在联系的知识,按照内容的渐进性和逻辑性,进行有机的综合,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造能力。
3.3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实训
教高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能够熟知企业岗位需求情况,更有效地促进职业能力的养成;同时高职院校可以把本身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更好地把握职业标准和提高职业技能,为其职业能力养成注入动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性教学,反复强调实践实训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训要求,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机会,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逐步让学生从“校园人”过渡到职业人。
在教学安排上,应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企业实训内容,同时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指导。刚入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了解专业特征以及未来择业趋向;在第二学期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并搜集相关的就业信息。在二年级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在真实或模拟的行业现场“真枪实弹”的进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完成“学”与“用”的转换,这也是对专业教学的检验,也能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期间,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相关的求职技巧。高职院校要不断践行校企合作体制,可校企联动、也可与相关企业建校外实训基地来补充校内实训的不足。学院可安排三年级学生到校外进行就业实训,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锤炼职业素质,经过切身的实践,让学生明白自身的知识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距,能及时调整,力求实现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又能准确客观的为自己定位。
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可把学校所学专业与企业对岗位的实际需要相对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可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诚信的职业道德,遵章守纪的习惯,也为教师科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学生的职业能力随之不断提高。
3.4“ 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亟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首先,严格执行文件要求,教高16号文件:“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其次,按照“推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高职院校可组织现有的教师,利用寒暑假保质保量完成国培、省培项目,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感受企业文化,提升操作技能;还可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双师”证书;高职院校也可有目的地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交流。从实践和学生反应情况来看,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专家教师是最受欢迎的,教学效果较好,更有利于学生“双证书”的获得。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能力是求职任职的重要法码,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职业能力对有效地促进学生高薪、对口、体面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高等职业院校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立项编号:JYB2015367)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袁建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构建新的职业教学体系[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
[2] 杨建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 黄永,段续.浅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2011(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