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视域里的“树”“人”

2016-04-19唐金龙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造物者人才观弹弓

唐金龙

栎社树与子舆。一个是树,一个是人。教授的先秦诸子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树、一人。

那棵栎社树,真的很大。石师傅却对徒弟说它没有用,他认为那是一棵无用的散木树。用它做船,容易沉;用它做棺木,容易腐烂;用它做盆桶等用具,容易破裂;用它做门窗,容易渗汁液,门窗也不容易开关;用它做梁柱,容易招来蠹虫。总之,那是一棵无用的散木树,毫无用处。

晚上,大栎社树托梦给石师傅,告诉他,不要拿它和那些木质细腻的所谓文木相比。像山楂、梨树、柚树等果树的果实熟了,人们就来摘取,有的人站在树下伸手攀摘,有的人干脆爬上树干肆意狂采。结果,果树的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拉伤,以至于不能享尽自然赋予的寿命而中途夭折。而自己,正是因为“无用”,才长得这么高大。由此,我们感悟到,“无用”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没有用处”,从“无用”即“大用”的辩证里,我能联想到我们的教育观与人才观。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山楂、梨树、柚树是甜蜜的、喜人的,我们尽可能赞美,适时也可以采摘,但这不也是一种伤害吗?“无用”的栎树,你把它当成风景,阅尽人间冷暖的时候,也懂得了生活的道理,又何尝不是最“有用”的呢?

功利实用,是石师傅的眼光。我们眼下的教育中,“石师傅”们大有人在,他们就看学生能否在应试中考出好的分数,能否上名牌学校;就看学生在哪一级竞赛中获得金牌,能出名。在这个标准下,人才观被异化,机械的训练与应试出来的高分数,被认为“有用”,结果可想而知。

再来看一个人。

有一次,子舆生了病,子祀去看望他。子舆感叹是造物者把自己变成曲屈不伸的样子。什么样子呢?腰弯背驼,五脏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朝天隆起。这副魔鬼般的样子,子舆不但能接受,他还欣然说,假如造物者把自己的左臂变成公鸡,他便用它来报晓;假如造物者把自己的右臂变成弹弓,他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如造物者把自己的臀部变成车轮,他便把自己的精神变成骏马,用来乘坐。

子舆的样子是丑陋的,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态。他没有自卑、没有埋怨,而是坦然接受,并且乐观地面对,主动适应这个模样。关照教育,我们要明白一点,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不能以一个形态来要求所有的人。像“子舆”们,同样是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存在。是公鸡,便可报晓;是弹弓,也能射击;是车轮,更能奔驰。问题是,审视的眼光要智慧。

对于他们,第一,我们不要歧视,这是整个社会需要做到的;第二,要教育“子舆”们,没有过不去的坎,总会有适合自己生活和生存的空间。这是教育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注重精英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的人们,让他们有良好的心态,有健康的生存环境,这是教育的责任。

一树、一人都是意象,在这意象之中,教育能借鉴点什么?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物者人才观弹弓
误会引发的争吵
弹弓手击碎医院十几块玻璃只为好玩
弹弓飞盘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一切才刚开始
一切才刚开始
浅谈《三国演义》
远去的弹弓
先不要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