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制造》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
2016-04-19陈先进
【摘要】针对《箱体制造》课程教学在课堂形式、任务设计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行动为导向,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优化项目设计内容及安排,实施多元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实现“学、练、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基本职业能力。
【关键词】箱体制造 项目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54-02
引言
《箱体制造》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具备了《传动轴制造》、《主轴制造》课程目标中要求形成的相应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相关夹具设计,以及箱体零件主要加工设备选择和生产运作管理等职业活动中工艺实施的基本职业能力[1]。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箱体制造》课程教学中,以箱体加工实施过程为依据设计活动项目,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箱体加工的工艺过程设计,在实际教学和学生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场地、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局限,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老师讲、学生听” [2]的传统模式没有完全打破,因此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2)在任务内容上,局限于工艺文件编制、夹具二维手工设计等理论设计,未进行箱体零件加工等实践性教学[3],也无法验证理论设计的准确性。
(3)在任务安排上,由于学生数量较多,项目设计的任务对象单一,存在部分学生抄袭的现象,未能有效地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
(4)在课程间联系上,箱体制造与CAD、CAPP、CAM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未能相互结合,没有从系统上强化学生各方面的专业能力。
(5)在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上,考核的方式仍然以考试为主,偏重于个人考核和结果考核,没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无法激励学生学习。
2.课程项目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程改革以行动导向为出发点,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对项目设计进行全面优化,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具体项目设计如下所述。
本课程选择8个复杂的箱体零件作为项目载体,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一个零件,逐步完成以下项目。
项目一:绘制箱体零件的二维图或三维图,可选择使用CAD软件或手工绘制。由于箱体零件结构十分复杂,通过本项目活动,可培养学生对箱体零件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项目二:参观实习工厂和实训室。通过参考实习工厂,可使学生直观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并通过利用实训室设备,可搭建虚拟的加工现场情境。
项目三:编制箱体零件的工艺过程,允许学生使用CAPP和CAM软件。
项目四:设计专用夹具。要求学生针对箱体零件设计一套钻或镗夹具,绘制相应的二维图或三维图,可选择使用CAD软件或手工绘制。通过本项目,可培养学生的专用夹具设计能力。
在以上项目活动中,学生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决定计划-实施-反馈-考核。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开展并完成项目,从而实现“学、练、做”一体化。此外,通过项目对象的丰富和区分,使每个学生投入到项目活动中,在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中完成项目活动。
3.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相关要求,使考核方法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用操作演示、汇报、答辩、考试等多种考核评价手段,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途径,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各方面能力。具体评价方式如下所述。
平时成绩考核(70%)。组内互评和自评(15%):每个学生根据平时表现和作业质量对组内每位成员(包括自己)打分。组外互评(15%):在小组PPT展示和答辩的基础上,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教师评价(40%):教师分别对每位同学的平时表现、个人答辩、小组答辩等情况进行评价,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
考试成绩考核(30%)。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在《箱体制造》课程中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效果良好。通过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单调地识记课程知识点的局面,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课程知识和专业能力。并且,综合客观的考核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团队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专业任务。
参考文献:
[1]姚荣庆.箱体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鹿玲.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1,(3):44-47.
[3]孙春霞.《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2011,(3):42-46.
作者简介:
陈先进(1988-),男,浙江温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船舶推进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