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评价分析框架构建之一:理论探讨
2016-04-19刘悦明卢仁顺
刘悦明,卢仁顺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
语篇评价分析框架构建之一:理论探讨
刘悦明,卢仁顺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
摘要:悉尼学派力主将评价理论作为意义潜势系统,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的人际意义,这是从供人们表达社会意义而选择的语言系统视角入手。但是从语篇分析视角上说,Martin等创立的评价系统又可以看作是一个语篇分析框架。论文试图从语篇修辞视角构建基于评价体系之上的语篇分析框架。
关键词: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提出以来,就是瞄准作为社会符号学的语言意义潜势系统,将语法结构和交际功能对应起来,提出了三个语言意义系统。其中人际意义主要是用来维系交际双方社会关系亲疏远近的功能,该系统在本世纪初被悉尼功能语言学派进一步拓展,创立了语言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从语言的意义潜势系统来说,评价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意义系统,每个意义和语言形式(lexico-grammar)都存在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等待语言使用者作出选择,系统中每个供选择的意义都受准入条件(Entry Condition)限制,且具有排他性[1-3]。评价理论一经产生,学界纷纷介绍、应用、拓展[4-14]。这些研究和应用都推动了评价理论作为意义潜势系统的发展,也提升了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适切性。不过,这些分析都是站在语言作为一个资源系统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视角上,方向是从语言使用者出发,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意义潜势系统选择相应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来实现语言的三大功能。这种选择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使用者遣词造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篇修辞。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成果还是以评价理论作为一个语篇分析框架进行语篇分析的,徐玉臣统计了十年来国内刊物400多篇关于评价理论的文章类型,得出的结论是:“文章数量最多的领域则是评价理论在话语(语篇)分析中的研究”[14]12,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声称评价理论是一个语篇分析框架。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试图从语篇构建者视角来探讨评价理论作为语篇分析框架,将评价理论框架从语篇分析视角进行整合,提出分析模型。
1评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评价理论旨在描述语言使用者可以使用哪些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类别、情感表达来源和情感表达的强度,对应评价系统的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极差(Gradation)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可以衍生出进一步的层级(hierarchy),每个层级之下还存在着可能的次类别(sub-category)[3]。在评价资源态度系统中,语言使用者能够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所提倡的语域模式(register)从这个评价意义系统中层层选取恰当的语义。
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本质的思想,语言使用者受到内外语境的影响决定表达的意义,再从语言潜势系统中寻找相应的意义,确定意义后选择相应的语言外壳,形成语篇。对于语篇解读者来说,语篇的意义可以从语篇构建相反的方向进行,那就是语篇解读者从语篇成品开始,析解出语言单位形式,再从语言形式开始寻求语篇中的潜势意义,进而推出作者的意图和制约意义的交际语境。刘悦明试图将评价理论作为语篇分析视角构建出一个语篇修辞分析框架,指出从语言意义构建的逆向模式可以构建出一个语篇分析框架[15-16]。由此可见,语篇意义构建和语篇意义提取相互作用形成语篇修辞和语篇分析两个维度。两者的关系如图1:
图1 社会符号导向下语篇运作模式
社会符号导向下语言运作的两个模式:
一是语篇构建过程。A.在语境的作用下,语篇构建者向语言意义系统索取意义和形式的组合体;B.依据语境采用语篇策略将上一环节的选择组合成语篇文本;C.文本在语境的结合下作用于读者,促使读者解读文本内及文本以外的意义;D.读者通过语篇的解读了解作者的意图,完成了作者通过文本作用于读者的终极目的。
二是语篇分析过程。A.语篇分析者在交际双方的共同语境下处理文本;B.语篇分析者结合语言意义系统解读文本的内外意义;C.语篇分析者结合文本和语境推导出语篇构建者的交际意图;D.语篇分析者从读者视角再度分析语篇意义;E.语篇分析者结合语境解读编读意义结合。
两个过程的互动前提在于语篇构建者和语篇消费者同处于一个语言文化系统,尤其在传递评价意义的环节,因为评价意义往往是由双方所在的语境通过认知促成的,语篇分析者当兼顾语篇构建者、语篇消费者和语境,这些因素都通过语篇的语言要素和人的认知主动性来实现的,本论文关注构成语篇要素的评价分析。
评价系统自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意义潜势系统供选择,不过这个体系主要是基于意义资源建立的。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视角,评价理论所提供的系统资源框架需要进一步修改一下。
2语篇评价分析框架
评价系统虽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其核心思想可以用来指导语篇评价分析。我们认为,一个语篇的评价应该是从评价内容、评价程度和评价方式三个维度同时实现的。如图2:
图2 评价三个维度
在这个模式下,语篇构建者在受语境刺激下同时对评价内容、评价强度作出选择,并随即选择相应的语篇实现方式。我们认可评价理论中关于评价类型和评价层级的资源系统,但是关于介入系统,我们认为该系统实际上是巴赫金关于互文性的思想,属于评价手段这个系统,而评价手段本身也还包括多种语篇手段,也可称为修辞策略。本节结合语篇修辞、语篇分析以及评价思想三者构建分析框架。分析框架在对评价理论作了细微调整后如图3:
图3 评价分析框架
整个分析模式可以称为评价语篇分析框架(Appraisal Discourse Analysis, ADA),分为三个维度,即评价类型(Appraisal Types)、评价强度(Appraisal Degree)和评价实现(Appraisal Realization)。我们把评价理论的主体放置于评价类型维度中,将态度系统中的正负极单列出来极性系统(Polarity System)。介入系统我们放在评价类型上,主要是因为介入系统主要是关于谁的声音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评价类型,但是,同时也属于评价方式,即作者通过谁的声音来评价。评价理论中极差系统主要讨论的是强度实现方式,也包括强度类型,属于评价类型,即强势还是弱势评价,极差系统独立出来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任何的评价类型中都存在着评价强度,评价理论并没有突出讨论这一点。评价实现在评价理论中并没有专门讨论,只在讨论显性和隐性评价时提到过。此外,从语篇分析上说,评价实现是很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评价类型的显性和隐性、评价的强度等。如图2所示,三个维度同时进行,语篇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完成,我们将在后面举例阐释。
2.1评价的类型
根据图3的显示,评价类型主要包括极性、显性度、态度3个方面,我们把极差放在评价强度中讨论,把介入放在评价方式中讨论。极性和显性度如图4、图5显示,较为简单,重点在于态度这个系统。
图4 评价极性
图5 评价显性
评价理论基本把评价内容以态度(Attitude)子系统作了分析,包括情感、判断和审美3个维度。但是评价理论中的情感系统和判断系统忽视了投射的评价意义,例如出人意料或者社会地位高低,都可能投射出语篇构建者给对象的某种评价,而审美系统主要关注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原型性,即评价对象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对象的标准(复杂还是简单)。忽视了美学视角,我们认为在多种文化模式中美学能投射评价意义,为此我们调整为图6:
图6 调整后的态度资源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语篇评价分析评价类型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然后是显性评价还是隐性评价,接下来是分析表达了什么样的评价(主体情感、社会裁决还是美学价值),最后考虑是谁的评价(Voices)。其中态度是核心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以评价理论的评价资源为核心内容,只是在情感这一部分增加了“预期值”(Expectation),对应人类基本感情中的“SURPRISE”。而判断中增加了“社会地位”(Status)这一维度,在鉴赏(也称审美)系统中增加了“美学”(Beauty)维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预期度往往被赋予一种高强度否定或者肯定评价;判断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折射出相应的评价态度,同时也增强评价强度;而鉴赏系统中对物体的美学描述往往暗含着一种评价态度,复杂度往往为评价埋下伏笔。其他维度基本和评价理论中一致,不再多说。下面就态度系统中增加的几个维度举例说明。
(1)For sheer drama, the stock market has certainly surpassed the sluggish race between Bob Dole and President Clinton this summer. More striking, however, is what the two phenomena have in common. (NYT*NYT:《纽约时报》: Bulls, Bears, and the White House. July 18th, 1996)
这是当年克林顿和多尔竞选总统后纽约时报的评论,主题是拿美国经济复苏却市场疲软但又股市猛增的怪现象和竞选过程中民众参与积极性的低落但结果却又出人意料的怪现象作对比,由此批评美国为竞选目的而促成的经济复苏呈讽刺性的相反结果。“More striking”和“however”表明了出乎意料的评价(unexpected),增强了对下文所承载的否定评价态度,进而自身也彰显出否定评价意义。(2)There′s hardly a more beautiful sight in the world than a Colorado hayfield full of blue-green bales waiting to be stacked.(NYT: In the Heart of a Hard Season. July 22, 2002)
这是描述科罗拉多当年的灾情,在眼前一片干枯的世界里,曾经的美丽(beautiful)绿色投射出眼下的荒芜,与hardly共同增强了对灾情程度的提升评价。
2.2评价的强度
在评价程度中,我们综合考虑评价理论中的极差系统,也考虑任何评价都有程度差异的因素,所以两者的关系如图7:
图7 评价强度
评价程度分为强、中、弱,在强评价中,往往会通过极差系统来实现,我们特别要说明的是每个评价项目都存在着程度差异,而实现这些程度差异则可能是通过右边的参数。请看下列句子:
Sanctionsimposedagainst Russia are working as a deterrent,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other White House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aid Wednesday in a detailed defense and explanation of the U.S. response to the escalating crisis in Ukraine.( CNN*CNN:《美国有线新闻》: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for Ukraine actions working - and more may be on the way. April 16, 2014)
这是一则关于美国就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报道。克里米亚危机引发乌克兰局势动荡,美国及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是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意图对俄制裁,报道站在美国政府视角力推制裁俄罗斯。报道用了3次“impose”来支配 “sanction”。根据同义词网“Thesaurus”网站提供的查询结果*http://thesaurus.com/browse/impose,“impose”有48个近义词,其中“impose”强度最高,把它和“sanction”结合,能够强化评价强度。事实上,其他词也可以和“sanction”搭配,但强度不如“impose”。为了验证词的搭配情况,我们在“当代美语语料库”(COCA)查找了“impose”和“force”这两个强度最相近的词的搭配情况*http://corpus.byu.edu/coca/,结果显示,“impose”总是和一些惩罚类的词搭配,这表明它比“force”强度更高,尽管它们都能实现评价意义。
2.3评价的方式
评价方式指的是评价的实现方式,在评价理论中尚未作为评价资源讨论,虽然在讨论资源时考虑了一些修辞策略和语法策略等因素。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里,组篇(wording)过程是一个意义选择过程,但是在语篇修辞中,组篇过程是一个修辞策略选择过程。同一个意义潜势可以用不同的修辞策略来实现,这印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意义和形式的一对多和多对一的观点。从语用效果上说,不同组篇策略会使得语篇评价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作为语篇分析框架,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评价方式单独作为一个维度来考察。从本质上说,评价方式属于语篇情感表达方式,由于语篇修辞的复杂性而错综复杂。我们理出语篇评价方式3个方面:评价源、评价直接性和语言策略。其中语言策略又分为修辞策略和语法策略。见图8。
图8 评价实现
鉴于介入系统仍沿用评价理论中的结构,在此不作进一步说明。上述每个项目之下还有进一步的参数设置,我们重点介绍语言策略。见图9。
图9 评价语言策略实现
我们把评价意义的语言实现策略分为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两大块,当然,广泛地说,语法的选择也是语篇修辞策略,这里的语法策略包括了词的选择,修辞策略仍然是传统的修辞格策略。语法层面,我们分为语音、词汇、句子和语篇,各自又衍生出进一步的类别,直到终端参数。修辞,我们选用了一般能实现评价的类别。对于对偶押韵之类的,我们暂不纳入,尽管这两种策略同样也能改变读者的情感,我们认为这已经内化成语言的自身存在的功能了。
3结语
论文在回溯作为语言资源的评价理论后,从语篇分析视角修正了评价理论框架,以形成语篇评价分析框架模型。这一模型的修正使得评价分析升华为一个语篇分析模型:从评价类型入手,判断出评价的正负极性,确定评价的声音来源,确立评价的直接性,找出实现评价的语言修辞策略。在这一模型的末端附上具体参数,借助语篇分析工具便可以从数据角度分析出某个具体语篇的评价分析模式。限于篇幅,我们将另文举例证明。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2.
[2]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London:Continuum,2003.
[3]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London:Palgrave,2005.
[4]Hunston S,Thompson G.Evaluation: An Introduction[C]∥Hunston S,Thompson G.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26.
[5]Bednarek M.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M].London:Continuum,2006.
[6]Hood S.Appraising Research:Evalu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0.
[7]Hunston S.Corpus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Phraseology and Evaluative Language[M].Berlin:Routledge,2011.
[8]李占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5):1-5.
[9]王振华,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 2007(6):19-22.
[10]王振华.语言的功能维度:“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J].外语学刊,2010(3):51-56.
[11]彭宣维.西方文学批评史重构:以评价范畴为依据的审美立场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81.
[12]朱永生.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J].外语教学,2009(4):1-5.
[13]布占廷.基于评价理论的语言学书评标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53-57.
[14]徐玉臣.中国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13(3):11-14.
[15]刘悦明.作为语篇修辞手段的评价理论:介入系统的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1-258.
[16]刘悦明.评价理论视阈下英汉社论语篇评价资源对比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3.
责任编辑:柳克
Construction of Apprais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I): Theoretical Foundation
LIU Yueming,LU Rensh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Appraisal Theory developed by Martin etc. originally aims at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meaning potentials to expand SFL. This theory is confined to the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developing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raised by Halliday in the framework of SFG. It is naturally Appraisal Theory that provides a meaning system for the language users to choose in the process of wording.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Appraisal Theory can also perform as a framework for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n appraisal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 rooted in Appraisal Theory.
Keywords:Appraisal Theory;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3-0030-06
作者简介:刘悦明(1971-),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评价理论和语篇分析研究;卢仁顺(1966-),男,江西金溪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YY04)
收稿日期:201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