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岳庙建筑规制与东岳信仰——以蒲县东岳庙为例

2016-04-19王春波

文物季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蒲县东岳现存

□王春波



东岳庙建筑规制与东岳信仰——以蒲县东岳庙为例

□王春波

摘要:山西蒲县东岳庙是目前我国现存早期东岳庙中,建筑布局保存最完整、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最丰富的东岳庙;庙内保存完整的元、明、清三代彩塑数量之多,堪称古代东岳文化雕塑博物馆,也是现存体现东岳信仰与东岳文化最为形象生动、最具地方建筑艺术特色的东岳庙之一。是研究东岳信仰与文化的典型实例。

关键词:岳庙建筑规制神职鬼职早期建筑东岳信仰起源传播

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伏羲氏时封为太岁。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为“天齐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年)加封尊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封“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

因此,东岳庙又称岱庙、岱宗庙或岱宗行祠、东岳行祠、天齐庙、泰山(神)庙或泰山行祠、泰山府君祠等近10余种名称,但以东岳庙为名者最为普及和广泛。东岳庙是仅次于关帝庙的第二大数量的庙宇,其分布之广泛,数量之众多,是东岳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折映,特别是其“惩恶扬善”的劝善思想,又是道教文化、民俗文化的精髓,对于影响民众心理、道德行为和社会公平正义有着积极作用。

东岳庙祭祀的传播空间,包括三大地域特性,分别为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边疆地区[1],甚至远有日本阴阳道的“泰山府君祭”[2]。

东岳庙在中原地域上的传播首先起源于今山东,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之鱼台(今属山东)泰山府君祠,为最早见于官修地志的东岳庙。此后庙祀渐及北方各州县,唐代的河南、河北、河东等郡——即今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是较早建置东岳庙的地区。这一地域,也是泰山信仰的传统地区。早在汉代,“泰山主死”信仰便盛行于此。

二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与北方兴建东岳庙的同时,一些都会开始建起此类行祠,如蜀地灌口的泰山府君祠,至迟晚唐已经出现,此外江南、闽中的部分东岳庙,也于唐五代时肇建。但东岳庙在南方的普遍兴盛,则始于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将东岳崇祀在江南地区大力推广,更使南方一跃成为泰山信仰的重镇。

图一 蒲县东岳庙远景

三是中国的边疆地区,宋元以后,随着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东岳庙祀也开始向边境各地传播。元代东岳庙首先构建于汉南蒙古,明立国后,云南、贵州、广西、宁夏等地先后纳入其版图,包含有东岳庙的官方祭祀体系在上述地区推行。明清之际,南明郑成功部收复台湾,建东岳庙于台南,将庙祀远播至台湾。清廷入关,满汉文化日益融合,东岳庙遂大兴于东北,此后清朝平定新疆等地,政令行于边陲,促使东岳庙祀又推广到这些地域。

图二 山东泰安岱庙总平面图

山西是我国目前现存东岳庙最多的省份,从城市到乡镇,遍布各个村落。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山西省现存东岳庙或东岳庙遗址168处[3],其中公布为国保的就有15处。目前全国最著名或典型的有:山东泰安市的岱庙、北京朝阳区的东岳庙、山西万荣县的东岳庙、山西蒲县的东岳庙(图一)、山西泽州县的岱庙5处。

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以创建年代最早、现存建筑规模宏大而著称(图二);创建于元代的北京朝阳东岳庙,由于六朝古都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祀典之所而名;山西万荣县东岳庙则以我国楼阁式建筑之中的佳作清代飞云楼而著称;山西泽州岱庙现存正殿为金代建筑遗存,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东岳庙。

山西蒲县东岳庙主体建筑——大殿为元代建筑,是目前我国现存早期东岳庙中,建筑布局保存最完整、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最丰富的东岳庙;庙内保存完整的元、明、清三代彩塑数量之多,堪称古代东岳文化雕塑博物馆,也是现存体现东岳信仰与东岳文化最为形象生动、最具地方建筑艺术特色的东岳庙之一。

蒲县东岳庙位于今山西省蒲县县城东2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依山就势而建,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长虹道、旗杆、山门、凌宵殿、乐楼、看亭、金水桥、献殿(图三)、东岳行宫大殿(图四)、寝宫、昌衍宫、清虚宫、地藏祠、地狱;左右四隅设钟楼、鼓楼、角楼,并环周楼廊等共六十余座建筑。总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

图三 蒲县东岳庙献殿

图四 蒲县东岳庙大殿

蒲县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但据清乾隆十八年版的《蒲县志》记载,最迟应为“……唐贞观重修”之前。现存东岳行宫大殿、献殿、寝宫、昌衍宫、清虚宫等20余处是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坏后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历时57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仆者起之,欹者正之,损者益之,缺者补之,丹楹科桷、山节、藻、檐阿□绘彩,焕然一新”。并在献殿与乐楼之间增看亭。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年间又增修后土祠、太尉庙、两司、六曹、地藏祠、十王殿等建筑,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凌霄殿、地狱等。至清康熙年间,东岳庙建筑及殿内雕塑基本成为现存规模。

图五 蒲县东岳庙平面图

一、神职与鬼职完美统一的蒲县东岳庙建筑

1.平面与功能

蒲县东岳庙由于建筑在山巅之上,故其原有的使用面积较小,为扩大空间,整个庙宇采用我国传统的城垣式建筑布局,即四周设置高大的二层建筑,利用其一层建筑调整四周高差,形成较大的院落空间;从外部看则为高达6米多的青砖高墙,四隅设置角楼,似古代城垣建筑;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7米,东西宽约35.7米(图五)。

蒲县东岳庙中轴线则采用我国传统庙宇的前朝后寝布局形式,同时又融合了山西地方庙宇建筑的特色形式,即在行宫大殿前设献殿、戏台,两侧的76司上布置前檐开敞的看楼,增强了娱神、酬神的功能。

地狱设置在城垣外的北端,平面呈方形。利用现有地形较低的特点,采用黄土高原所独有的下沉式窑洞建筑形式,形成独立的、封闭地下空间,与大众想象的地狱空间形成完美的契合。将东岳大帝的神职和鬼职文化属性完美地融入建筑之中。

山东泰安岱庙、北京朝阳东岳庙、万荣东岳庙这三处则采用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强调的是东岳大帝神职的高高地位性,忽视了其鬼职文化属性。特别是岱庙的大殿前的三重门(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更强调的是其神职地位的高大与庄严,宫殿建筑氛围浓厚。

2.建筑艺术形式

图六 东岳庙纵剖面图

图七 蒲县东岳庙山门

蒲县东岳庙的建筑体量均较适中,体量最大、建筑规制最高的建筑当属东岳行宫大殿,其面阔17.78米,进深17.8米,呈方形,总高16.5米,是组群建筑中的制高点(图六)。

山门采用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主体建筑为悬山顶,两侧设二层的十字歇山顶的钟鼓楼,悬山主体建筑前设二层十字歇山顶的抱厦,并高于两端钟鼓楼,形成空中楼阁,如海市蜃楼,仿佛进入天宫(图七)。

由山门而入,又有形似的两道大门[4],但实为凌宵殿与乐楼。特别是乐楼采用山西特有的传统过路戏台建筑形式,既强调了门的作用,符合神权规制,又有乐楼的使用功能。行宫大殿与乐楼之间设看亭、献殿,并由拱桥连接。使得由看亭到大殿的甬道,远高于院落平面,给人以步入空中之感(图八)。

蒲县东岳庙内建筑采用了除庑殿顶形式以外的几乎所有古代建筑屋顶形式,同时利用其屋顶形式的等级制度,使得整组建筑形成强烈的节奏感,重复中富于变化。看亭、献殿、大殿均为歇山顶形式,但大殿采用了重檐歇山顶形式,使得大殿等级进一步得到提升,达到顶峰、高潮。而后步入平缓的回旋,寝宫、昌衍宫、清虚宫均采用了较低等级的硬山顶形式,但建筑体量上又逐步增强。

二、蒲县东岳庙的艺术成就

大殿内塑有元代东岳大帝及侍者像共5尊。寝宫、昌衍宫内存16尊元代彩塑。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141余躯明代彩塑。是我国现存道教庙宇庙稀有、完整的一组元、明、清三代道教彩塑佳作,共400余尊,实为罕见(图九)。

特别是地狱殿内彩塑以其社会化、人格化、戏剧化的造型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信仰画卷。是我国目前现存东岳庙中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东岳文化彩塑。

三、东岳庙建筑特点

1.地理位置

从目前我国现存的东岳庙分布来看,大多位于城中或村中,个别位于城外(或村外)的山中。其方位为城(村)中或外的东、东南方较多,东方在天干地支中为甲乙,八卦中为震,五行中为木。而东岳为五岳之首,故为其主位。如:北京朝阳东岳庙、蒲县东岳庙、泽州周村东岳庙等。山西现存东岳庙大多在城(村)中或外的东方,占现存总量的3/5强。山东省历史文献记载的一百余处东岳庙,有三分之一位于城(村)中或外的东方[5]。

图八 蒲县东岳庙乐楼

图九 蒲县东岳庙地府

图一○ 蒲县东岳庙献殿琉璃鸱吻

2.创建年代

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泰山封禅后,当属创建于汉的山东泰安的岱庙,有东岳祖庙之称;现存最早的东岳庙为宋、金建筑遗存,共有5处,元代遗存的东岳庙共20处,但这25处早期东岳庙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当属蒲县东岳庙。从山西现存东岳庙的文献或碑刻记载和现存建筑年代分析可知,宋金时期为东岳庙的创建高峰,其次应为明清时期。

3.建筑组成与规制

东岳庙的建筑规制与建筑组成分为官方性质和民间地方性质两种。北京朝阳东岳庙、山东泰安岱庙为官方东岳庙的典型代表,其庙宇形制模仿宫廷建筑模式,设置三门、殿、寝,建筑规模宏大、规制高大、礼制建筑繁多是其主要特点。

民间地方性质东岳庙当属山西的东岳庙,而山西东岳庙中又属蒲县东岳庙为最具典型代表。既保留了礼制建筑,同时又增设了东岳文化相关建筑,如76司、地狱等建筑,丰富了东岳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使东岳文化更加接近百姓生活。这种更加具象化的东岳文化,使得普通底层百姓更易于接受和教化。

现存东岳庙最为普遍的是中轴线上为大门、戏台、献殿、大殿、寝宫,两侧设钟鼓二楼、看楼等。这种建筑规制布局占现存总量的99%以上。这种规制布局实际上仍然受官方建筑影响较多,侧重于礼制、膜拜,同时加入了底层百姓酬神功能,也是底层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目前山西东岳庙大多为仅存部分建筑,殿内无或缺失彩塑、壁画等文物;或仅遗存一座单体建筑。

在此规制之上增设了鬼职建筑功能的,仅蒲县柏山东岳庙一孤例,并将地狱文化与建筑形式完美统一。蒲县东岳庙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全面体现东岳文化神职与鬼职功能于一体的东岳庙。

4.建筑形式

除山东泰安岱庙天贶殿采用了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外,其余东岳庙建筑中的最高等级采用重檐歇山顶或歇山顶建筑。山西东岳庙的建筑中,大殿采用悬山顶建筑的较多;戏台一般也是建筑规制较高的建筑之一,多数采用组合式建筑,其立面效果丰富、多样。

建筑屋面除山东泰安岱庙采用黄色琉璃屋面外,大多采用绿琉璃或灰布筒板瓦面。尤其是山西东岳庙以灰布筒板瓦面较为常见。蒲县东岳庙中轴线上建筑屋顶大多采用灰布筒板瓦,四周铺设绿琉璃剪边,正、垂脊脊饰则采用色彩丰富、艳丽的黄绿琉璃(图一○),如大殿、献殿、山门等。其余两侧建筑屋面全部采用灰布筒板瓦和正垂脊。

东岳信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之一,其信仰庙宇从官方皇家,到民间百姓,从都市到乡村,遍布各地。蒲县东岳庙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东岳庙之一,是目前现存体现东岳信仰文化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东岳庙,是典型的东岳信仰文化雕塑博物馆。

[1]周郢《东岳庙在全国的传播与分布》,《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7~29页。

[2]孙亦平《论中国道教对日本阴阳道的影响——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17~23页。

[3]山西现存东岳庙80处,岱庙3处,天齐庙24处,泰山庙61处。其中,国保15处,省保5处,县市保29处。

[4]《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则诸侯三门与。([汉]郑玄注《礼记》,中华书局,2015年9月。)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5]韦丽《明清山东地方志中东岳庙的时空分布思考》,《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作者系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太原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蒲县东岳现存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东岳集团有限公司
东岳访古
70年,我们一路同行
现存西夏文佛经函号整理研究
一条路
万寿观现存建筑遗迹研究
一条路
蒲县发展山楂产业的优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