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哲学教育中哲学名著阅读的作用分析
2016-04-19赵新居
赵新居
【摘要】哲学教育是大学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在哲学教育中,阅读哲学名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哲学名著,学生才能够深入了解哲学家的思想精髓,从中汲取养分,使自己形成独立的思维观念和哲学思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哲学名著阅读对大学哲学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探究了哲学名著阅读在大学哲学教育中高效展开的途径,希望可以对大学哲学教育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学哲学 哲学名著 阅读 作用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97-01
哲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在很远的时代,哲学家也被称之为思想家,说明了哲学和思想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就大学哲学教育来讲,其学习的学生人数较少,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展开上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哲学名著是哲学发展历史中得出的结晶,汇集了无数人智慧的心血。所以,在哲学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哲学名著的阅读,以此深入了解哲学思想。
一、哲学名著阅读对大学哲学教育的作用
(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思维方式是哲学所注重的一个方面,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一整块钢铁直接锻造而成的,其不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也不得漏掉任何一个部分,如此就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完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述,即表明了哲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由此,通过阅读哲学名著,可以对哲学思想的系统性深入辨析,以此让大学生理解到哲学思想当中的内涵。在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哲学观中,其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其对存在的界定和贝克莱对存在的界定具有较大差别,贝克莱对存在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客体的定义较为类似。由此不难看出,哲学上对于某些事物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别,若是不多多阅读哲学名著,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中奥妙的。
(二)透彻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学习哲学,就必要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若只是浅尝皮毛,则对于学生学习哲学并没有太大帮助。因此,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想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就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展开哲学名著的阅读,通过哲学名著对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形成全面认识和了解。比如,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以提出的“概念形式”进行的高度赞扬,称其具有最高的思辨思想。这之中的原因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对概念体系第一次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对哲学内涵作出了分析,使哲学逐渐产生了学科理论的基本形态。恩格斯也曾说过:“一个民族若是想要达到科学的顶峰,就不能脱离理论思维。”这里所提到的理论思维是正确认识时代文明的思想武器。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就需要对这些哲学内涵予以明确,并且通过对相关哲学名著进行阅读,才能让学生逐步理解哲学思想的内涵精髓。
二、大学哲学教育中哲学名著阅读的实现途径
要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将哲学名著阅读的落到实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哲学教师说来,其本身对哲学充满了热爱与了解,因此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哲学名著,跟随先贤的哲学理念,一起畅游在哲学世界里。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并无哲学根据,对于哲学的了解仅限于这两个表面,对其中内里实质认识严重不足。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哲学教育之后,学生就会表现出两极分化,即部分学生喜欢哲学,愿意深入哲学名著进行阅读,部分学生不喜欢哲学,对相关教学活动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基于此,如何对哲学教学进行巧妙创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哲学名著的阅读当中,是哲学教师值得重点关注的。
首先,关于哲学的电影比较多,既有关于哲学家的纪录片,也有对哲学思想进行探讨的电影。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播放和所要阅读的哲学名著有关的影片,以此激发其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学生阅读哲学名著时,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互动,并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对书中所涉及到哲学思想以及自身对哲学观念的理解,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阅读笔记交换,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阅读哲学名著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比较了解教师对哲学名著的把握,以此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哲学名著。
最后,哲学名著的阅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演变成为漫无目的的读书。所以,在进行哲学名著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阅读目标或是阅读任务,以此推动哲学名著阅读更加深入的推行下去。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可以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为了了解哲学体系结构,可以阅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阅读这些哲学名著对于促进大学哲学教学作用显著。
大学哲学教育至关重要,哲学名著阅读对于促进哲学教育能够提供助推动力。所以,对于大学哲学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阅读哲学名著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方法强化哲学名著阅读,以此不断提升哲学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谢传仓,李云飞.重视哲学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09,21.